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在传承历史、传播文化、娱乐民众、教化等诸多方面,都曾起到过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曾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不拿枪的军队”这一特殊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五六十年代,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又使戏曲艺术更加辉煌,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历史戏、古装戏和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缅怀先烈、催人奋进的现代戏。戏曲舞台繁花似锦,广大观众雀跃欢心。文革后期被禁锢十多年的传统戏曲和大量各类题材的现代戏曲剧目重见天日,观众和戏迷也如同久旱逢甘霖,争相观赏、万人空巷。戏曲演出团体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甚至一日演出三场、四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可谓红极一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戏曲艺术昔日的繁华不在,危机和萧条渐现,观众锐减,剧场冷落,我等从业人员一片内心困惑。为此现象而深感忧虑!为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而引发思考。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客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存在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使人的生活方式、审美需求产生急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彩的情趣。在紧张、繁忙、充满竞争拼搏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对于文化作品的观看和欣赏,不再以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接受教育为主线,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娱乐、休闲和享受,而且这种娱乐和享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们力求把有限的休闲、娱乐时间安排的更为轻松、活泼、丰富、多彩!而随着国门的打开,电影、电视、歌厅、舞厅、茶社、棋牌等等各类休闲娱乐形式和场所品类众多、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现象充分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审美的观点、心理和视觉发生着多元的变化,戏曲已告别了一枝独秀、称霸艺坛的时代,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方向之一。
其二,戏曲艺术的固化成熟,造成了和现代社会的距离。
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封建社会。大量的传统剧目对于现代社会的观众来讲虽有着教育、陶冶作用,但就其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剧中人物的思想风貌,与飞速发展的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难以给人启迪和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观看戏曲演出更多留下的不过是对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认识、了解和审美观赏。而每个时代人的审美意识是绝对不同的。传统的戏曲艺术表演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艺术鉴赏和审美需求。加之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积淀,从服装、表演、舞美到音乐唱腔,都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模式。行内称之为“程式”。这些程式提取了戏曲艺术的精髓,升华了戏曲艺术的特色,代表着戏曲艺术的成熟。但同时也使戏曲艺术形成了程式化和概念化,进而造成了僵化。程式化的服饰、程式化的脸谱、程式化的音乐唱腔、程式化的舞台表演,造成了戏曲舞台上只有行当、没有人物,千人一面、缺乏新意的美学遗憾、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文艺娱乐品种单一的年代里,这种遗憾,尚能为人们所接受;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极度繁荣、文化娱乐五光十色的当代社会,出现老观众锐减而新观众难以培养,行业萧条,生存危机的局面,确实也成为难以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
面对此情此景,戏曲艺术如何生存图变、振兴发展呢?
我认为那就是要打破僵化,贴近时代,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戏曲艺术决不能满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封号,要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活力,使其焕发青春,被广泛的群体所接受、所喜爱。为当今社会的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从剧目、表演、音乐、舞美等多门类,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创新、突破发展,实现与时俱进。
要实现戏曲的与时俱进,我们的编剧要对原有的传统剧目去粗取精,在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一永恒主题的基础上,为剧本赋予新意,增强趣味性和观赏性,创作出贴近生活、立意新颖、人物鲜活、娱乐性强、寓教于乐的好剧本。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我们的导演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构思新奇,在尊重传统,尊重程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和改良传统的艺术模式,发展和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拓宽审美视觉,克服和打破戏曲舞台千篇一律的僵化局面,为每台剧目赋予新意,增加亮点。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我们的演员一定要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注意研究人物、刻画人物,努力克服戏曲舞台上只见行当不见人的鼙端。要通过自己的唱、念、做、打,以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惟妙惟肖的艺术表演,塑造一个个形态各异、性格鲜活、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展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与时俱进,音乐、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音乐唱腔是一个剧种风格、个性和特色的凸现点,也是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所在,而舞美、服饰、灯光、音响则是对整个戏曲艺术品的精美包装,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直观的、唯美的,最能刺激感官的,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方面。面对多元化的竞争,我们应将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引入戏曲艺术表演舞台中,丰富其表现手段。
正是因为不断地吸收各个时代优秀的艺术成果,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戏曲艺术才形成了文、音、舞、美、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形成其独有的博大精深又雅俗共赏;和其他艺术门类,既相互关联又有本质区别,既相互吸收又特具魅力的艺术个性。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植于中国大地,根植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绝不是其他艺术样式所能替代的,而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人民大众不断增加和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则既要坚持它的本体,又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要对原有的各种程式和表演加以时代的审视,去粗取精,改革创新,大胆扬弃,创造和借鉴,在不断更新中,实现与时代审美需求相同步。
另外,戏曲艺术除了舞台演出之外,还应借助现代传媒,更多的采用戏曲艺术片、电视片、戏曲小品、戏曲演唱、戏曲教学等艺术形式和手段,进行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关注戏曲、喜爱戏曲。各专业院团在剧目创作生产中,要瞄准市场,从酝酿、策划、创作、生产到演出各个环节,关注和考虑市场的需求,根据不断变化的观众审美需求及时调整演出剧目及演出形式。剧目的运作,还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开展营销和推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老的戏曲艺术似乎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各位同仁应抱着“哀兵必胜”的信念,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和创新,突现与时俱进,努力地、全方位地融入时代精神之中,以崭新的面貌进入现代艺术之林,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观众。服务人民大众,无愧我们所处的这一伟大时代!
(作者单位:西宁市戏剧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客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存在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使人的生活方式、审美需求产生急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彩的情趣。在紧张、繁忙、充满竞争拼搏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对于文化作品的观看和欣赏,不再以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接受教育为主线,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娱乐、休闲和享受,而且这种娱乐和享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们力求把有限的休闲、娱乐时间安排的更为轻松、活泼、丰富、多彩!而随着国门的打开,电影、电视、歌厅、舞厅、茶社、棋牌等等各类休闲娱乐形式和场所品类众多、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现象充分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审美的观点、心理和视觉发生着多元的变化,戏曲已告别了一枝独秀、称霸艺坛的时代,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方向之一。
其二,戏曲艺术的固化成熟,造成了和现代社会的距离。
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封建社会。大量的传统剧目对于现代社会的观众来讲虽有着教育、陶冶作用,但就其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剧中人物的思想风貌,与飞速发展的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难以给人启迪和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观看戏曲演出更多留下的不过是对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认识、了解和审美观赏。而每个时代人的审美意识是绝对不同的。传统的戏曲艺术表演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艺术鉴赏和审美需求。加之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积淀,从服装、表演、舞美到音乐唱腔,都形成了一套固化的模式。行内称之为“程式”。这些程式提取了戏曲艺术的精髓,升华了戏曲艺术的特色,代表着戏曲艺术的成熟。但同时也使戏曲艺术形成了程式化和概念化,进而造成了僵化。程式化的服饰、程式化的脸谱、程式化的音乐唱腔、程式化的舞台表演,造成了戏曲舞台上只有行当、没有人物,千人一面、缺乏新意的美学遗憾、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文艺娱乐品种单一的年代里,这种遗憾,尚能为人们所接受;但在精神文化生活极度繁荣、文化娱乐五光十色的当代社会,出现老观众锐减而新观众难以培养,行业萧条,生存危机的局面,确实也成为难以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
面对此情此景,戏曲艺术如何生存图变、振兴发展呢?
我认为那就是要打破僵化,贴近时代,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戏曲艺术决不能满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封号,要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活力,使其焕发青春,被广泛的群体所接受、所喜爱。为当今社会的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从剧目、表演、音乐、舞美等多门类,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创新、突破发展,实现与时俱进。
要实现戏曲的与时俱进,我们的编剧要对原有的传统剧目去粗取精,在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一永恒主题的基础上,为剧本赋予新意,增强趣味性和观赏性,创作出贴近生活、立意新颖、人物鲜活、娱乐性强、寓教于乐的好剧本。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我们的导演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构思新奇,在尊重传统,尊重程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和改良传统的艺术模式,发展和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拓宽审美视觉,克服和打破戏曲舞台千篇一律的僵化局面,为每台剧目赋予新意,增加亮点。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我们的演员一定要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注意研究人物、刻画人物,努力克服戏曲舞台上只见行当不见人的鼙端。要通过自己的唱、念、做、打,以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惟妙惟肖的艺术表演,塑造一个个形态各异、性格鲜活、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展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要实现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与时俱进,音乐、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音乐唱腔是一个剧种风格、个性和特色的凸现点,也是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所在,而舞美、服饰、灯光、音响则是对整个戏曲艺术品的精美包装,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直观的、唯美的,最能刺激感官的,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方面。面对多元化的竞争,我们应将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引入戏曲艺术表演舞台中,丰富其表现手段。
正是因为不断地吸收各个时代优秀的艺术成果,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戏曲艺术才形成了文、音、舞、美、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形成其独有的博大精深又雅俗共赏;和其他艺术门类,既相互关联又有本质区别,既相互吸收又特具魅力的艺术个性。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植于中国大地,根植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绝不是其他艺术样式所能替代的,而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人民大众不断增加和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则既要坚持它的本体,又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要对原有的各种程式和表演加以时代的审视,去粗取精,改革创新,大胆扬弃,创造和借鉴,在不断更新中,实现与时代审美需求相同步。
另外,戏曲艺术除了舞台演出之外,还应借助现代传媒,更多的采用戏曲艺术片、电视片、戏曲小品、戏曲演唱、戏曲教学等艺术形式和手段,进行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关注戏曲、喜爱戏曲。各专业院团在剧目创作生产中,要瞄准市场,从酝酿、策划、创作、生产到演出各个环节,关注和考虑市场的需求,根据不断变化的观众审美需求及时调整演出剧目及演出形式。剧目的运作,还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开展营销和推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老的戏曲艺术似乎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各位同仁应抱着“哀兵必胜”的信念,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和创新,突现与时俱进,努力地、全方位地融入时代精神之中,以崭新的面貌进入现代艺术之林,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观众。服务人民大众,无愧我们所处的这一伟大时代!
(作者单位:西宁市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