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着“石油资源终结”言论的深入,油气行业却给出相反的答案,那么希望又在哪里?
张红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潮湿的早晨,乘坐直升机来到南中国海上某个钻井平台,然后一扎就是28天不上岸。而即使到了平台上,也不意味着他可以睡个懒觉,作为中国海上石油巨头中海油的一名钻井总监,他就好比钻井平台的神经中枢和CPU,他必须对平台上所有工作进行24小时的闭环监控,并处理所有突发的复杂情况。如果不上夜班,他必须在早上6点起床,因为平台上等待他处理的事情还很多。
张红生所在的中海油“南海5号”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为550米,按照能源界的定义,一般将水深300米以内的海域视为浅海,超过这一水深标准则为深海。因此,有过国际深海钻井平台工作经验的张红生,曾盼望着登上中国自己的深海钻井船:“那会是一个连运送物资的拖轮都要走几天的距离,需要最先进的技术,但我们现在做到了,这就要成为现实了。”张红生说。
中国的努力
在张充满自豪的言语背后,是中海油新近出坞的世界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从外表上看,这个“深海大佬”更像一座海上的机械城,仿佛是美国科幻大片的拍摄现场;如果把锚链打开,这个可容160人居住,船高136米的庞然大物,则如同一只巨大的机械章鱼,依靠各种管道吸取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气。
“深海平台的复杂程度和安全要求,都是浅海项目远不能比的。”张红生说。对石油行业中无数的张红生们来说,浩瀚的南中国海无疑寄托着太多的憧憬,新研制的钻井船则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深蓝色海水下的秘密能否让墨西哥湾的神话在中国演绎?
那么,与世界最尖端的深水钻探技术相比,中国差了多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用一组数字说明了现实的差距:全球深水钻井技术的最大深度已达到3052米,而中国使用本国装备最多可以钻到505米水深;在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技术上,中国目前最深的流花气田,使用现有国产装备,只能达到333米的作业水深,而目前国际上开发的最深的油气田已达到2438米。另外,尽管中海油目前的荔湾3-1气田已达到1500米水深,但仍是由外国公司的钻井船进行的钻探。“由此可见,中国想在短时间内从300米的作业水深跨到3000米的水平,从而用5到1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最近30年走过的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周守为说。
“海洋石油981”的横空出世,使中国迈出了扭转落后局面的关键一步。对于这个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六代钻井平台,周守为打趣说:“它可在世界任何地方作业,但由于钢材没进行防冻处理,所以拉到北极钻井还不太行,不过去那里打井的可能也不大啊。”
有专家评价说,是否拥有981这种大型的深水装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懂得海洋开发的人,会把它同航空母舰一样看待,这是开发海洋最重要的装备。没有它,不但无法在南海开发,更不可能到世界的深水去开发。
中海油的下一步目标,是要斥资2000亿元,打几百口深水井,从而对南海实行深耕,并希望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个“深海大庆”的规模,即达到5000万吨石油或500亿立方天然气的产量。周守为认为,这既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同时也是一个进行了充分成本核算的商业开发计划。
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
盛行了几十年的“石油资源终结论”,以及同样著名的“石油峰值论”,让油气行业的人们面对“来势凶猛”的替代能源产业而心情复杂——石油时代不会结束,那么希望在哪里?
莱昂纳多•毛杰里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可以让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位意大利埃尼集团高级副总裁看来,上述两种“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未能认识到把资源转换成储量过程中价格、成本以及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他认为,资源和储量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可能低估了真实的储量。事实上,一旦新勘探技术得以确立,人们能够开采的石油比最初预计的更多。
深海开发中对尖端科技的要求最具挑战性。以墨西哥湾为例,其海床上覆盖着厚厚的盐层,这些盐层厚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甚至深达15000英尺,很容易将探测波反射回来,使得地质学家难以绕过盐层发现下面是否含有油气构造。
但近几年来,随着3D地质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石油公司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墨西哥湾和巴西近海深度达10000英尺的海底盐层之下的情况。克服了地下盐层这一障碍后,石油工业界接连获得了几个离岸深水区的发现。但在15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且,在对现有的昂贵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成本将得到降低,今天难以开采的油气资源也许到未来将变得容易开采。例如,在1970年代,北海石油的开采被认为是全球最困难和最昂贵的。但是仅仅在生产开始以后10年,开采的成本就减少了一半。
因此,中国要实现从300米作业水深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虽然只是在数字后添了个“0”,但在技术难度、投资额度上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一旦突破了关键技术,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产值,则深水油气开发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令人憧憬的是,在周守为看来,今后中国南海上10多个气田的天然气产量,和未来深海开发技术带来的产量,再加上从国外进口的LNG产量,足可撑起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尖端技术与大规模开发使成本大幅降低,南海天然气将与陆上天然气“双剑合璧”,使中国真正进入天然气时代。
以荔湾3-1气田为例,该气田的总投资达350多亿元,其目前的天然气产量为36-38亿立方米,但海底管线的输送能力是120亿立方米,因此该气田的总体设计能力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年。
同时,该气田仅300多公里的输送距离远远小于西气东输近万公里的距离,可较大幅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气市场规模日益庞大,珠三角、长三角与日俱增的需求量,为占有区位优势的南海天然气提供了绝佳的市场。
为研发配套设施,中海油在青岛已经建成了同时适合于深水与浅水的重大工程场地;而在珠海的高栏港,一个更大的深水场地也已经开工并正在建设之中,其规模比前者还要大两倍。中海油希望把荔湾3-1气田的生产设备都放在此处建设,因为这里毗邻南海,可以在未来成为中国深海开发力量向东南亚甚至全世界辐射的基地。
站在南海之滨放眼整个东南亚,中国在近海油气田开发和稠油的全套开发方面已处于“领跑者”的位置。但现在的问题是,东南亚的国家都在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而外国公司手上掌握的技术要比中国更加先进。即使这些技术不一定在该国的国家公司手中,但他们却正在南中国海使用这些技术。因此,周守为才有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尽管981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中国不只需要一条981,更需要一支深水船队。”
张红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潮湿的早晨,乘坐直升机来到南中国海上某个钻井平台,然后一扎就是28天不上岸。而即使到了平台上,也不意味着他可以睡个懒觉,作为中国海上石油巨头中海油的一名钻井总监,他就好比钻井平台的神经中枢和CPU,他必须对平台上所有工作进行24小时的闭环监控,并处理所有突发的复杂情况。如果不上夜班,他必须在早上6点起床,因为平台上等待他处理的事情还很多。
张红生所在的中海油“南海5号”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为550米,按照能源界的定义,一般将水深300米以内的海域视为浅海,超过这一水深标准则为深海。因此,有过国际深海钻井平台工作经验的张红生,曾盼望着登上中国自己的深海钻井船:“那会是一个连运送物资的拖轮都要走几天的距离,需要最先进的技术,但我们现在做到了,这就要成为现实了。”张红生说。
中国的努力
在张充满自豪的言语背后,是中海油新近出坞的世界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从外表上看,这个“深海大佬”更像一座海上的机械城,仿佛是美国科幻大片的拍摄现场;如果把锚链打开,这个可容160人居住,船高136米的庞然大物,则如同一只巨大的机械章鱼,依靠各种管道吸取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气。
“深海平台的复杂程度和安全要求,都是浅海项目远不能比的。”张红生说。对石油行业中无数的张红生们来说,浩瀚的南中国海无疑寄托着太多的憧憬,新研制的钻井船则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深蓝色海水下的秘密能否让墨西哥湾的神话在中国演绎?
那么,与世界最尖端的深水钻探技术相比,中国差了多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用一组数字说明了现实的差距:全球深水钻井技术的最大深度已达到3052米,而中国使用本国装备最多可以钻到505米水深;在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技术上,中国目前最深的流花气田,使用现有国产装备,只能达到333米的作业水深,而目前国际上开发的最深的油气田已达到2438米。另外,尽管中海油目前的荔湾3-1气田已达到1500米水深,但仍是由外国公司的钻井船进行的钻探。“由此可见,中国想在短时间内从300米的作业水深跨到3000米的水平,从而用5到1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最近30年走过的路,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周守为说。
“海洋石油981”的横空出世,使中国迈出了扭转落后局面的关键一步。对于这个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六代钻井平台,周守为打趣说:“它可在世界任何地方作业,但由于钢材没进行防冻处理,所以拉到北极钻井还不太行,不过去那里打井的可能也不大啊。”
有专家评价说,是否拥有981这种大型的深水装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懂得海洋开发的人,会把它同航空母舰一样看待,这是开发海洋最重要的装备。没有它,不但无法在南海开发,更不可能到世界的深水去开发。
中海油的下一步目标,是要斥资2000亿元,打几百口深水井,从而对南海实行深耕,并希望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个“深海大庆”的规模,即达到5000万吨石油或500亿立方天然气的产量。周守为认为,这既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同时也是一个进行了充分成本核算的商业开发计划。
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
盛行了几十年的“石油资源终结论”,以及同样著名的“石油峰值论”,让油气行业的人们面对“来势凶猛”的替代能源产业而心情复杂——石油时代不会结束,那么希望在哪里?
莱昂纳多•毛杰里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可以让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位意大利埃尼集团高级副总裁看来,上述两种“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未能认识到把资源转换成储量过程中价格、成本以及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他认为,资源和储量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可能低估了真实的储量。事实上,一旦新勘探技术得以确立,人们能够开采的石油比最初预计的更多。
深海开发中对尖端科技的要求最具挑战性。以墨西哥湾为例,其海床上覆盖着厚厚的盐层,这些盐层厚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甚至深达15000英尺,很容易将探测波反射回来,使得地质学家难以绕过盐层发现下面是否含有油气构造。
但近几年来,随着3D地质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石油公司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墨西哥湾和巴西近海深度达10000英尺的海底盐层之下的情况。克服了地下盐层这一障碍后,石油工业界接连获得了几个离岸深水区的发现。但在15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且,在对现有的昂贵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成本将得到降低,今天难以开采的油气资源也许到未来将变得容易开采。例如,在1970年代,北海石油的开采被认为是全球最困难和最昂贵的。但是仅仅在生产开始以后10年,开采的成本就减少了一半。
因此,中国要实现从300米作业水深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虽然只是在数字后添了个“0”,但在技术难度、投资额度上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一旦突破了关键技术,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产值,则深水油气开发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令人憧憬的是,在周守为看来,今后中国南海上10多个气田的天然气产量,和未来深海开发技术带来的产量,再加上从国外进口的LNG产量,足可撑起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尖端技术与大规模开发使成本大幅降低,南海天然气将与陆上天然气“双剑合璧”,使中国真正进入天然气时代。
以荔湾3-1气田为例,该气田的总投资达350多亿元,其目前的天然气产量为36-38亿立方米,但海底管线的输送能力是120亿立方米,因此该气田的总体设计能力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年。
同时,该气田仅300多公里的输送距离远远小于西气东输近万公里的距离,可较大幅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气市场规模日益庞大,珠三角、长三角与日俱增的需求量,为占有区位优势的南海天然气提供了绝佳的市场。
为研发配套设施,中海油在青岛已经建成了同时适合于深水与浅水的重大工程场地;而在珠海的高栏港,一个更大的深水场地也已经开工并正在建设之中,其规模比前者还要大两倍。中海油希望把荔湾3-1气田的生产设备都放在此处建设,因为这里毗邻南海,可以在未来成为中国深海开发力量向东南亚甚至全世界辐射的基地。
站在南海之滨放眼整个东南亚,中国在近海油气田开发和稠油的全套开发方面已处于“领跑者”的位置。但现在的问题是,东南亚的国家都在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而外国公司手上掌握的技术要比中国更加先进。即使这些技术不一定在该国的国家公司手中,但他们却正在南中国海使用这些技术。因此,周守为才有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尽管981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中国不只需要一条981,更需要一支深水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