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一家物流公司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爆炸,爆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在我们身边还隐藏着多少类似的“炸药桶”呢?它们可能是化工厂,可能是加油站,也可能是危险品仓库,还可能是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如果不幸遭遇此类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我们该如何应对?
事故盘点:危化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2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监管的缺失和责任心的淡薄,危险化学品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此,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必须采取紧急协调行动,逐步消除危险化学品给人类带来的隐患。
查阅过往新闻,我国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并不少见,在天津化学危险品爆炸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发生了多起。2015年8月5日,江苏省常州市一化工厂爆炸,两个甲苯类储罐爆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7月16日,山东省日照市一家石化公司的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着火爆炸,造成2名消防员受伤,罐区周边1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房屋门窗被震坏;6月28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家化工公司发生氢气泄漏造成闪爆,致使3人死亡,6人受伤;6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一家化工公司多乙二醇丁醚装置发生爆炸,1名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和3名参与救援的工人有轻度灼伤;5月29日,辽宁省沈阳市一家石材辅料厂发生过氧化苯甲酰爆炸,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
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并非只是在我国发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每年都会发生若干起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2013年4月1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某小镇的韦斯特化工厂发生惨烈的大爆炸,造成14人死亡,60人失踪,约200人受伤;2001年9月21日,法国西南部工业城市图卢兹化工厂发生强烈爆炸,工厂被炸出一个50多米宽15米深的大坑,两座厂房大楼夷为平地,事故造成31人死亡和2 500人受伤;1974年6月1日,英国弗利克斯伯勒镇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8名工人死亡,工厂周围的设施遭受了极大破坏。
“毒”品细数:危化品杀伤力令人胆寒
根据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我国已生产和上市销售的现有化学品大约有4.5万种,其中约有3 700种属于危险化学品,有300多种属于剧毒化学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市场上大约有14万种化学品,但人类仅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过研究评估,明确了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相关统计显示,有毒的工业和农业化学品是导致世界人口五大死亡原因之一,每年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与化学品有关的意外工业事故的范围仍在迅速扩大。
在安全事故中,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汽油、液化气、天然气、液氨、氯气等。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是汽油、液化气、天然气等,这些物质的特点是易燃、易爆,因此我们乘坐火车、飞机、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都严禁携带这些危险物质。液氨、氯气是化工生产中容易泄漏的化学物质,液氨的特性也是易燃、易爆,而氯气则是一种可怕的毒气。它在一战中首次被德军应用于战争,这种致命的黄绿色气体令数以百计的士兵在口吐鲜血和绿色泡沫后死去。
在所有危险化学品中,最受关注的是氰化钠,因为只需要50毫克氰化钠就可以致人于死地。50毫克是什么概念?成年人每顿饭大约吃2克盐,50毫克氰化钠只有这些盐量的 1/40,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只有装满指甲缝那么多的量”,因此氰化钠有“毒药之王”的称号。氰化钠之所以那么毒,是因为它能迅速地破坏我们的呼吸系统。进入身体的氰化钠会和红细胞中的铁离子结合,而这些铁离子是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唯一“法宝”。氰化钠的“入侵”,让人体的各个细胞不能利用氧气,受害者会迅速窒息而亡,表现症状为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
既然氰化钠那么毒,为何政府不禁用这种物质呢?这是因为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许多化工生产必须要用到它。比如,金矿常用氰化钠溶液来炼金。虽然氰化钠毒性巨大,但是泄漏之后处理起来并不难,因为它比较容易氧化,可以用双氧水、次氯酸盐等氧化剂将其氧化分解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氰化钠在酸液中容易变成易挥发的氢氰酸,这种酸可以被空气氧化为无毒和低毒物质。
措施选择:危化品事故的应对方案
由于不少危险化学品遇水会爆燃或爆炸,因此处理危险化学品火灾时一定要十分谨慎,根据不同的化学品的性质制定不同的灭火方案。大多数易燃、可燃液体都能用泡沫扑救,其中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则应用抗溶性泡沫;可燃气体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剂扑救;一般性有毒气体、酸碱液可用喷雾或开花水流稀释;遇火燃烧的物质及金属火灾,不能用水扑救,也不能用二氧化碳、卤代烷等灭火剂,宜用干粉、沙土、石棉布等覆盖扑救;轻金属火灾可采用专用的轻金属灭火剂。
在灭火过程中,消防员或其他参与灭火人员要做好防爆炸、防火烧、防毒气和防腐蚀工作。灭火人员要穿隔热服或防毒衣,佩戴防毒面具或口罩、湿毛巾等物品,并尽量利用有利于灭火、排险的安全的地形和地物。在火灾现场,安全管理以及消防措施上最重要并切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在第一时间获取“危险物情报”。根据消息的来源,消防队可以进行判断救灾。比如,日本消防结构在派消防员去救灾的时候,同时在消防车上会备有判断化学药物的电脑,以便迅速通知消防员该如何采取行动。
危险化学品的预警技术也在不断开发之中。英国技术人员正在尝试将可测量危险化学品浓度的传感器植入服装,令在危险场所工作的人员及时接收到相关警报。当传感器测量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后,就会发送无线报警信号,及时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手机会发出嘀嘀的警报声。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监控中心也会接到相关报警,安全人员就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处理。
【相关链接】
如何应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事故?
1.危化品污染篇
(1)平时应注意了解生活区域周围 3 000~5 000米内是否常有运载化学品的货运船只、卡车或火车通过,以确定自己是否处于可能突发化学事故的危害区域内。如果在相关区域,则应加强防护化学事故危害的意识。
(2)可根据空气中是否有异味、小鸟是否大量非正常死亡等异常现象,再通过了解周边有关化工厂、化学品仓库、交通线路上是否出现事故,快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品污染,然后报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发现被遗弃的化学品不要捡拾,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说清化学品具体位置、包装标志、大致数量以及是否有气味等情况。
(4)根据化学事故危害通过呼吸道吸入或从口中摄入的危害特点,应注意做好呼吸道防护和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
(5)当生活区域上风方向化学事故扩散的毒气影响时,首先应立即就地取材,戴上家中自备的防毒面具,或防护口罩及游泳眼镜,也可用家中的毛巾、衣物沾湿水后捂住口鼻,然后快速离开住所。
(6)撤离时,应向侧风方向快速撤离。不能向迎风或顺风方向撤离,迎风会误入高浓度毒气污染区,顺风则会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逃出毒气危害区。
(7)撤离出毒气污染区后的居民,如果发现皮肤、眼睛中毒,可用干净的清水冲洗。
(8)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可用净水漱口,喝一些干净的水,并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治疗。
2危化品爆炸篇
(1)迅速背朝爆炸冲击波传来方向卧倒,脸部朝下,头放低,在有水沟地方最好侧卧在水沟里边。如在室内可就近躲避在结实的桌椅下。
(2)躲避爆炸冲击时要张开嘴巴,避免爆炸所产生强大冲击波击穿耳膜,引发永久性耳聋。
(3)爆炸发生后要屏住呼吸,避免吸入爆炸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逃生时以低姿势为好。不乱跑乱窜,不大呼大叫。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
(4)检查伤员受伤情况,迅速清除伤者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止窒息。对伤者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人工呼吸等救护措施。
事故盘点:危化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2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监管的缺失和责任心的淡薄,危险化学品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此,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必须采取紧急协调行动,逐步消除危险化学品给人类带来的隐患。
查阅过往新闻,我国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并不少见,在天津化学危险品爆炸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发生了多起。2015年8月5日,江苏省常州市一化工厂爆炸,两个甲苯类储罐爆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7月16日,山东省日照市一家石化公司的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着火爆炸,造成2名消防员受伤,罐区周边1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房屋门窗被震坏;6月28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家化工公司发生氢气泄漏造成闪爆,致使3人死亡,6人受伤;6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一家化工公司多乙二醇丁醚装置发生爆炸,1名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和3名参与救援的工人有轻度灼伤;5月29日,辽宁省沈阳市一家石材辅料厂发生过氧化苯甲酰爆炸,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
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并非只是在我国发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每年都会发生若干起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2013年4月1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某小镇的韦斯特化工厂发生惨烈的大爆炸,造成14人死亡,60人失踪,约200人受伤;2001年9月21日,法国西南部工业城市图卢兹化工厂发生强烈爆炸,工厂被炸出一个50多米宽15米深的大坑,两座厂房大楼夷为平地,事故造成31人死亡和2 500人受伤;1974年6月1日,英国弗利克斯伯勒镇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8名工人死亡,工厂周围的设施遭受了极大破坏。
“毒”品细数:危化品杀伤力令人胆寒
根据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我国已生产和上市销售的现有化学品大约有4.5万种,其中约有3 700种属于危险化学品,有300多种属于剧毒化学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市场上大约有14万种化学品,但人类仅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过研究评估,明确了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相关统计显示,有毒的工业和农业化学品是导致世界人口五大死亡原因之一,每年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与化学品有关的意外工业事故的范围仍在迅速扩大。
在安全事故中,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汽油、液化气、天然气、液氨、氯气等。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是汽油、液化气、天然气等,这些物质的特点是易燃、易爆,因此我们乘坐火车、飞机、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都严禁携带这些危险物质。液氨、氯气是化工生产中容易泄漏的化学物质,液氨的特性也是易燃、易爆,而氯气则是一种可怕的毒气。它在一战中首次被德军应用于战争,这种致命的黄绿色气体令数以百计的士兵在口吐鲜血和绿色泡沫后死去。
在所有危险化学品中,最受关注的是氰化钠,因为只需要50毫克氰化钠就可以致人于死地。50毫克是什么概念?成年人每顿饭大约吃2克盐,50毫克氰化钠只有这些盐量的 1/40,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只有装满指甲缝那么多的量”,因此氰化钠有“毒药之王”的称号。氰化钠之所以那么毒,是因为它能迅速地破坏我们的呼吸系统。进入身体的氰化钠会和红细胞中的铁离子结合,而这些铁离子是红细胞携带氧气的唯一“法宝”。氰化钠的“入侵”,让人体的各个细胞不能利用氧气,受害者会迅速窒息而亡,表现症状为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
既然氰化钠那么毒,为何政府不禁用这种物质呢?这是因为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许多化工生产必须要用到它。比如,金矿常用氰化钠溶液来炼金。虽然氰化钠毒性巨大,但是泄漏之后处理起来并不难,因为它比较容易氧化,可以用双氧水、次氯酸盐等氧化剂将其氧化分解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氰化钠在酸液中容易变成易挥发的氢氰酸,这种酸可以被空气氧化为无毒和低毒物质。
措施选择:危化品事故的应对方案
由于不少危险化学品遇水会爆燃或爆炸,因此处理危险化学品火灾时一定要十分谨慎,根据不同的化学品的性质制定不同的灭火方案。大多数易燃、可燃液体都能用泡沫扑救,其中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则应用抗溶性泡沫;可燃气体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剂扑救;一般性有毒气体、酸碱液可用喷雾或开花水流稀释;遇火燃烧的物质及金属火灾,不能用水扑救,也不能用二氧化碳、卤代烷等灭火剂,宜用干粉、沙土、石棉布等覆盖扑救;轻金属火灾可采用专用的轻金属灭火剂。
在灭火过程中,消防员或其他参与灭火人员要做好防爆炸、防火烧、防毒气和防腐蚀工作。灭火人员要穿隔热服或防毒衣,佩戴防毒面具或口罩、湿毛巾等物品,并尽量利用有利于灭火、排险的安全的地形和地物。在火灾现场,安全管理以及消防措施上最重要并切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在第一时间获取“危险物情报”。根据消息的来源,消防队可以进行判断救灾。比如,日本消防结构在派消防员去救灾的时候,同时在消防车上会备有判断化学药物的电脑,以便迅速通知消防员该如何采取行动。
危险化学品的预警技术也在不断开发之中。英国技术人员正在尝试将可测量危险化学品浓度的传感器植入服装,令在危险场所工作的人员及时接收到相关警报。当传感器测量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后,就会发送无线报警信号,及时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手机会发出嘀嘀的警报声。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监控中心也会接到相关报警,安全人员就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处理。
【相关链接】
如何应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事故?
1.危化品污染篇
(1)平时应注意了解生活区域周围 3 000~5 000米内是否常有运载化学品的货运船只、卡车或火车通过,以确定自己是否处于可能突发化学事故的危害区域内。如果在相关区域,则应加强防护化学事故危害的意识。
(2)可根据空气中是否有异味、小鸟是否大量非正常死亡等异常现象,再通过了解周边有关化工厂、化学品仓库、交通线路上是否出现事故,快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品污染,然后报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发现被遗弃的化学品不要捡拾,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说清化学品具体位置、包装标志、大致数量以及是否有气味等情况。
(4)根据化学事故危害通过呼吸道吸入或从口中摄入的危害特点,应注意做好呼吸道防护和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
(5)当生活区域上风方向化学事故扩散的毒气影响时,首先应立即就地取材,戴上家中自备的防毒面具,或防护口罩及游泳眼镜,也可用家中的毛巾、衣物沾湿水后捂住口鼻,然后快速离开住所。
(6)撤离时,应向侧风方向快速撤离。不能向迎风或顺风方向撤离,迎风会误入高浓度毒气污染区,顺风则会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逃出毒气危害区。
(7)撤离出毒气污染区后的居民,如果发现皮肤、眼睛中毒,可用干净的清水冲洗。
(8)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可用净水漱口,喝一些干净的水,并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治疗。
2危化品爆炸篇
(1)迅速背朝爆炸冲击波传来方向卧倒,脸部朝下,头放低,在有水沟地方最好侧卧在水沟里边。如在室内可就近躲避在结实的桌椅下。
(2)躲避爆炸冲击时要张开嘴巴,避免爆炸所产生强大冲击波击穿耳膜,引发永久性耳聋。
(3)爆炸发生后要屏住呼吸,避免吸入爆炸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逃生时以低姿势为好。不乱跑乱窜,不大呼大叫。用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
(4)检查伤员受伤情况,迅速清除伤者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止窒息。对伤者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人工呼吸等救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