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以B737-700梁间肋172A3406-2为例,对高速铣削条件下,分析结构和材料的工艺性,确定工艺方案,切削参数及主要工序分析,针对性的模拟和产品试验分析,得出薄壁铝合金结构件工艺路线应遵循原则等。
关键词:铝合金;薄壁;高速切削;工艺参数;工序分析
一、典型试件加工工艺设计分析
(一)零件的结构和材料介绍
梁间肋,产品图号:172A3406-2,材料为7075- T7351预拉伸板。产品结构:轮廓尺寸1480mmx320mmx41.2mm,其缘板厚度1.016mm,腹板厚度0.635~0.62mm,缘板与腹板之间筋条厚度1.016mm。以腹板面为界两边的型腔侧面分别是开斜面和闭斜面。
(二)零件的结构和材料工艺性分析
7075-T7351预拉伸板,抗抗拉强度572MPa,度屈服点503 MPa,延伸率10%,洛氏硬度度HRC85-94,单位力765.2N/mm,属于易削和产生积屑瘤。
零件结构刚性在精加工时明显不足,薄壁的变形和加工振颤须得到控制。工艺方案应注意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而引起的零件变形;减少刀具的磨损。
在高温高速精加工型腔侧壁,尤其是闭斜角处,刀具的振颤问题是关键。做好夹持和冷却。
1、工艺方案分析
通过粗加工、半精加工来逐渐去除余量和释放应力,并通过对腹板两面的型腔对称加工来消化吸收应力变形的影响,在一次装夹加工中先内形后外形加工。
2、切削参数及主要工序工艺分析
(1)切削参数的选择
T—刀具寿命(分钟),取T=60(分钟),
Ar—每齿进给量(mm):精加工0.055-0.15;粗加工0.15-0.3;
A。—切削深度(mm):精加工1-2;粗加工7-10;
Ae—切削宽度(mm)::精加工1-2;粗加工10-D/2;
(2)主要工序工艺分析
2.1两侧缘板高度铣削
a、型腔粗铣:多层铣削减少变形,提高刀具耐用度
仅底刃和刀尖角R3及稍长部分参与切削,侧刃很少参与切削,保证侧刃较少磨损,使粗铣和精铣可用同一把铣刀完成。提高进给速度,减少刀具在零件局部停留时间,使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被切屑带走,加工变形小。
通过对比试验得知:若每次A。=15mm,介500mm/分,连续加工2小时后刀具已变钝,零件表面粗糙度Ra6.3;若每次AP=6mm,f=2550mm/分,连续加工4小时刀具仍完好,零件表面粗糙度Ra3.2。
经过试验确定粗铣型腔时:铣刀直径中Φ30时AP=6-8mm;铣刀直径中Φ20时, AP≮6mm。.
b、型腔精铣:留余量0.5~lmm,一次铣削完成.
采用多层铣削,精加工余量确定为0.5~lmm。余量尽量选择一次切削完成。精加工进给速度是为了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Ra值,加工效率则是第二位的。
因此对型腔强的加工,宜采用粗加工分层,快速铣削,精加工一次完成的工艺技术措施。
2.2闭斜角内形数控铣削
使用刀具Φ12.7 mm应为五坐标数控留下合适的加工余量。铣刀直径仅Φ12.7 mm,太大的余量会使铣刀产生变形,在闭角处五坐标加工刀尖应离开腹板0.25 mm避免缺肉。
(3)工艺试验及结果分析
3.1模拟试验
分别加工了三个模拟件,试验证明:
a)切削型腔和腹壁时,刀具轨迹不允许来回重复,使刀具不碰伤暂时变形的切削面;
b)粗加工采取分层铣削,让应力均匀释放;
c)下刀采用往复斜下刀方式,可以减少垂直切削分力对薄壁腹板的压力;
d)并监控刀具使用磨损,保证使用中刀具一致处于完好状态
3.2“较高速”产品模拟试验,实验结论:
a)粗加工时Af可以加大未0.2~0.3,则f还可以加快;
b)刀具设计刃层必须锋利,结构稳定,耐用度要符合工序要求;
c)走刀路线不重复,对控制在变形有力;
d)冷却要充分,并使用真空夹具有效夹持。
(三)高速切削的实践总结
高速切削加工铝合金超薄结构件梁间肋的经验,已经应用于其他整体结构数控加工之中,试验证明,只须控制在“较高速切削”状态,就可取消对这些产品的校正工序,造出变形小,表面质量高的产品。
铝合金结构件工艺路线应遵循以下原则安排:
粗加工:先内形后外形,先筋高后型腔;精加工:先外形后内形,先腹壁后转角。铣切厚度(A。)值,可选D/3-D2/,通常粗加工选7-5m m,在铣削宽度(Ap)较小情况下,铣削厚度可适当增加。铣削宽度(Ap)粗铣时选用6-10,精加工时由于铣切厚度A。值已经很小,通常为1一3nII’fl,Ap值可以加大。
根据不同零件类型和材料,对加工参数进行优化处理是必要的。优化过程的输入数据为CATIA运行之后的刀位文件CLFILE,在该文件中包含了所有数控加工的切削技术参数,经过计算机进行比较、模拟,通过切削参数数学模型,计算出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于曲线切削和拐角处,系统随几何形状的改变而修正进给速度,防止过切。切削参数数据的建立是工艺路线正确性的基础,合理的加工顺序编排,才能使切削参数数据库发挥出优选效率。若工艺路线及加工轨迹不合理,切削参数数据也就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KahlesJF.highSPeedMachining,PossibilitiesandNeeds.AnnalsoftheCIRP,1978,27(2):551一560
[2]Sehulz.S.hoek.High-SpeedMIllingofDiesandMoulds-CuttingConditionsandteelmology.AnnalsoftheCIRP,1995,44(l):35-38
[3] 美國可切削数据中心编,机械加工切削数据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4]蔡复之等,实用数控加工技术,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04。
关键词:铝合金;薄壁;高速切削;工艺参数;工序分析
一、典型试件加工工艺设计分析
(一)零件的结构和材料介绍
梁间肋,产品图号:172A3406-2,材料为7075- T7351预拉伸板。产品结构:轮廓尺寸1480mmx320mmx41.2mm,其缘板厚度1.016mm,腹板厚度0.635~0.62mm,缘板与腹板之间筋条厚度1.016mm。以腹板面为界两边的型腔侧面分别是开斜面和闭斜面。
(二)零件的结构和材料工艺性分析
7075-T7351预拉伸板,抗抗拉强度572MPa,度屈服点503 MPa,延伸率10%,洛氏硬度度HRC85-94,单位力765.2N/mm,属于易削和产生积屑瘤。
零件结构刚性在精加工时明显不足,薄壁的变形和加工振颤须得到控制。工艺方案应注意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而引起的零件变形;减少刀具的磨损。
在高温高速精加工型腔侧壁,尤其是闭斜角处,刀具的振颤问题是关键。做好夹持和冷却。
1、工艺方案分析
通过粗加工、半精加工来逐渐去除余量和释放应力,并通过对腹板两面的型腔对称加工来消化吸收应力变形的影响,在一次装夹加工中先内形后外形加工。
2、切削参数及主要工序工艺分析
(1)切削参数的选择
T—刀具寿命(分钟),取T=60(分钟),
Ar—每齿进给量(mm):精加工0.055-0.15;粗加工0.15-0.3;
A。—切削深度(mm):精加工1-2;粗加工7-10;
Ae—切削宽度(mm)::精加工1-2;粗加工10-D/2;
(2)主要工序工艺分析
2.1两侧缘板高度铣削
a、型腔粗铣:多层铣削减少变形,提高刀具耐用度
仅底刃和刀尖角R3及稍长部分参与切削,侧刃很少参与切削,保证侧刃较少磨损,使粗铣和精铣可用同一把铣刀完成。提高进给速度,减少刀具在零件局部停留时间,使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被切屑带走,加工变形小。
通过对比试验得知:若每次A。=15mm,介500mm/分,连续加工2小时后刀具已变钝,零件表面粗糙度Ra6.3;若每次AP=6mm,f=2550mm/分,连续加工4小时刀具仍完好,零件表面粗糙度Ra3.2。
经过试验确定粗铣型腔时:铣刀直径中Φ30时AP=6-8mm;铣刀直径中Φ20时, AP≮6mm。.
b、型腔精铣:留余量0.5~lmm,一次铣削完成.
采用多层铣削,精加工余量确定为0.5~lmm。余量尽量选择一次切削完成。精加工进给速度是为了获得较小的表面粗糙度Ra值,加工效率则是第二位的。
因此对型腔强的加工,宜采用粗加工分层,快速铣削,精加工一次完成的工艺技术措施。
2.2闭斜角内形数控铣削
使用刀具Φ12.7 mm应为五坐标数控留下合适的加工余量。铣刀直径仅Φ12.7 mm,太大的余量会使铣刀产生变形,在闭角处五坐标加工刀尖应离开腹板0.25 mm避免缺肉。
(3)工艺试验及结果分析
3.1模拟试验
分别加工了三个模拟件,试验证明:
a)切削型腔和腹壁时,刀具轨迹不允许来回重复,使刀具不碰伤暂时变形的切削面;
b)粗加工采取分层铣削,让应力均匀释放;
c)下刀采用往复斜下刀方式,可以减少垂直切削分力对薄壁腹板的压力;
d)并监控刀具使用磨损,保证使用中刀具一致处于完好状态
3.2“较高速”产品模拟试验,实验结论:
a)粗加工时Af可以加大未0.2~0.3,则f还可以加快;
b)刀具设计刃层必须锋利,结构稳定,耐用度要符合工序要求;
c)走刀路线不重复,对控制在变形有力;
d)冷却要充分,并使用真空夹具有效夹持。
(三)高速切削的实践总结
高速切削加工铝合金超薄结构件梁间肋的经验,已经应用于其他整体结构数控加工之中,试验证明,只须控制在“较高速切削”状态,就可取消对这些产品的校正工序,造出变形小,表面质量高的产品。
铝合金结构件工艺路线应遵循以下原则安排:
粗加工:先内形后外形,先筋高后型腔;精加工:先外形后内形,先腹壁后转角。铣切厚度(A。)值,可选D/3-D2/,通常粗加工选7-5m m,在铣削宽度(Ap)较小情况下,铣削厚度可适当增加。铣削宽度(Ap)粗铣时选用6-10,精加工时由于铣切厚度A。值已经很小,通常为1一3nII’fl,Ap值可以加大。
根据不同零件类型和材料,对加工参数进行优化处理是必要的。优化过程的输入数据为CATIA运行之后的刀位文件CLFILE,在该文件中包含了所有数控加工的切削技术参数,经过计算机进行比较、模拟,通过切削参数数学模型,计算出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于曲线切削和拐角处,系统随几何形状的改变而修正进给速度,防止过切。切削参数数据的建立是工艺路线正确性的基础,合理的加工顺序编排,才能使切削参数数据库发挥出优选效率。若工艺路线及加工轨迹不合理,切削参数数据也就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KahlesJF.highSPeedMachining,PossibilitiesandNeeds.AnnalsoftheCIRP,1978,27(2):551一560
[2]Sehulz.S.hoek.High-SpeedMIllingofDiesandMoulds-CuttingConditionsandteelmology.AnnalsoftheCIRP,1995,44(l):35-38
[3] 美國可切削数据中心编,机械加工切削数据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4]蔡复之等,实用数控加工技术,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