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理位置”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m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认识区域中明确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地理学家也提到,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一般将位置因素放在首位。认识地理位置是学习地理的起点和关键,对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地理教学需寻找一种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全面理解和认识地理位置。本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地理位置”这一术语的研究,提出运用多尺度、多视角和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一、对地理位置的解释
  1.地理位置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中首先提到的问题。尤其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准确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重要意义。地理位置即地理事物(实体)在空间的分布,是用以界定地理事物间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具体包括:正在研究的对象在哪里、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位置的重要意义、位置的发展变化等。
  地理事物或现象总会占有或表现在一定的空间内,认识地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在空间分布上的点和面。学习地理必须具有地理位置意识,应了解地理位置的内涵,通过对这些所在点和面的研究(调查、探究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和形态等),才能深刻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在地理学理论体系中,位置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它综合反映事物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是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形成的因素。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位置不同。因此,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位置不同,填充其中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不同;位置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位置特点可概括区域特征。另外,地理位置还是编制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依托,学生掌握了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地理位置也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综合起来,认识地理位置可分为三个渐进式的认识步骤。首先,指出地理事物“是什么”;其次,要使学生掌握一种能力,就要说明地理事物“在哪里”,对学生学好地理,形成空间定位与空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进一步对地理事物“怎么样”和“为什么在这里”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地理位置的要素和分类
  一个事物的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描述,有时也需要考虑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的要素一般包括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点状要素指的是范围较小的一点;线状要素指的是河流、道路等;面状要素指的是一个区域。
  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它是指一地区(或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又称地理坐标或天文坐标)所在点,并用具体数字表明它的方位。如果是面,那就需要表明其范围。坐标位置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地点的绝对位置。这个绝对位置是区别于其它地理事物最主要的特征,每个地区的绝对位置都是惟一的。就纬度位置而言,重点在于让学生观察确定某区域与特殊纬线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观察确定某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它是以某一地点(地区)距海洋的远近或处在大陆的内部、边缘等处及其方位而言。如我国的位置,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但这种位置既包括位置的所在,也包括位置在地理上的意义。海陆位置也是相对位置,它说明了该地理事物与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相对位置的认识,可明白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就海陆位置而言,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某区域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具体部位等。
  人文地理位置。它是用以表达人文需要的地理位置。如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位置,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处。一个地方之所以形成经济中心,也与本地的经济地理位置相关。人文地理位置包括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和文化地理位置等。
  政治地理位置。它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结果。它不仅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存在前提,还要贯通对它的种种理解。如巴西首都曾是在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当时主要考虑海上运输的方便。显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管理重视不够。后经认真选择,最后将首都迁往巴西高原东中部的巴西利亚。高原上不仅气候温暖如春,还可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高度对内地进行很好地开发和管理。从这一点来看,自然地理位置有不可改变的一面,而人文地理位置却可以因需要发生改变。
  军事地理位置。它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意义。过去海上的优良港口,陆地上的制高点、要冲、关口等,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对战争有天然的先发制人的优势。而且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只能使用什么样的装备和战术,甚至束手无策。如美国对阿富汗恐怖组织的打击,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化地理位置。它主要揭示人类文化源地产生的地方。如古埃及文化发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成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参考位置。古巴比伦文化发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则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理位置所在处。又如,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华夏文明的显著文化地理位置。
  二、基于“三多”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在地理位置教学中,教师需把握两方面:一是讲清地理位置的所在,二是讲清地理位置的意义。因为地理事物千差万别,各地的地理位置也有差异,所以对地理位置的讲解不能千篇一律,需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讲解。
  因此,就要运用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首先,运用多尺度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是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运用多视角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是由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再次,运用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这是由区域的演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于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的逻辑框图见图1。
其他文献
一、理论与研究综述  1.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  认同(identity),即“我是谁?”。最早由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进行思考。以弗洛伊德为基础,艾克里森提出“自我心理学”并认为“认同”是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是人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的差异性而产生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界定,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而随着国外由逻辑实证主义向关注本体的人文主义学术思潮涌现,关于“认同”的研究
视觉在人类思维、认知、体验和实践等“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通过日常生活的图像化解释使得课程的构建在象征与意象之间、推理和事实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
审题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学科应试能力的瓶颈所在。选择题具有考核辨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功能,其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形式灵活,题目具有一定迷惑性,而且选择题的答案惟一,便于机器阅卷,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选择题为例,探讨学生选择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文字材料的提炼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文字材料主要蕴含于题干中,题干中呈现的信
华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华蓥市境内,距离成都和重庆分别300余km、 100余km。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0年华蓥市人口为3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07 189万元,经济实力在四川省处于中上等水平。2008年5月,华蓥山成为国家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华蓥山拥有神奇的岩溶石林,奇特的生物化石,独特的洼地、伏流及溶蚀残丘,标准的地层剖面、褶皱山和大断裂、山岳峡谷等自然景观;同时具
一、认知学习理论对地理教材变革的影响  1.教材注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贴近社会生活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主动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同化,当同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知识,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新知识的学习。理论强调,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究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注
所有的现象因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说人类的生活环境经常在变化。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区域历史地理学通过研究区域历史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开发与城市、区域历史交通地理、区域历史文化景观,追溯区域自然条件
非洲雄狮——喀麦隆  喀麦隆,非洲足坛不可或缺的实力派,在非洲足球界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有“非洲雄狮”的美誉。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地形复杂,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为平均海拔1 500~3 000米的高原,成为尼日尔河、刚果河和乍得湖等水系的分水岭。由于其地质与文化的多样性,有“小非洲”美誉,其自然地理风貌包括海滩、沙漠、高山、雨林及热带草原等。  非洲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后简称地理课标)的颁布和推行,据此修订的新教材也陆续投入使用,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上和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别开始使用。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从而具体理解地理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贯彻“用教材”的新理念。相比当年大变样的2001版地理教材,人教社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2012版)教材的变动不算大。但它紧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张晓虎教师回答:  “起承转合”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起”就是开端,即文章的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即说明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合”则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是结尾。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图1为沿某岛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图2为图1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一月份20℃等温线(虚线为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该岛甲、乙两地:  A.地球公转近日点时降水最多  B.甲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D.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2.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