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积极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追求创新、以学定教的意义重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应用“PBL”问题学习法,试图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尝试提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近年来广泛重视的一种基于教师设计问题学习单元,并要求学生把学习投入到复杂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PBL中,最根本的是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在现代媒体技术发达的校园与家庭环境中,当前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找寻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被潜意识的激发和调动,课堂上传统模式的知识型问答方式难以被满足,教师的角色则侧重于促进者与辅导者。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变为更加和谐、生态的双向交流模式,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
针对PBL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案分析:
一、教学设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PBL的特点和方法步骤,笔者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整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为什么这样美?”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自主的知识探寻过程中收获真理。
PBL的精髓是要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而对于问题的设置,显然,对教材有深入探究的教师必须起到指导者的角色。所以,笔者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如下:
1.阅读《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这五篇课文,它们描写的艺术形式有哪些特点?读后有什么感受?
2.这五篇文章中,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五篇文章的“美”源于它们的哪些方面?
4.面对文化艺术瑰宝,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怎样?
5.除了这五种古往今来的艺术形式,其他还能说出一些吗?
四个问题中,问题1和2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基础,问题3和4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桥梁,而问题5则是作为项目核心问题的延伸与拓展。在具体授课中,笔者分三个阶段让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学习,借助于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学习。
二、教学过程与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解决基础性问题1、2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读音与词语解释。
2.学生初步浏览课文,把描写艺术形式的优美的句子划起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各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艺术形式各有哪些特点,在书本上做好批注,并把特点摘录在《阅读卡(1)》上,随后附上阅读的初步感受。把学习成果用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一起分享交流。
3.四人小组在之前的基础上交流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把文章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在《阅读卡(2)》上。同样把学习成果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这一阶段的学习,采用四人小组合作阅读的方法,带着老师提出的2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第二阶段:深入探究性问题3、4
1.问题3的设置在于总结与归纳,而问题4则依附于问题3。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美因探究表》,小组合作,逐篇进行分析并填表。表格填完后,把学习成果用投影仪展示交流。
2.在完成此表之后,学生需要对此表中“美”因的差异进行思考,归纳出存在差异的原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深入阅读课文,并且结合课文背景知识与作者生平经历。(“内因”是指作者对艺术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体验与美感认同;“外因”是指艺术形式本身的强大感染力驱动作者对于美感的体验)。在经过具体讨论后,讨论作者对于艺术形式之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填入《“美”因差异分析表》中。
3.小组合作完成《“美”因差异分析表》。在综合讨论之后,学生们排除了一些次要因素,找出了情感差异与作者的生活体验相关。学生将差异归纳到第三栏“差异根源”中。
第三阶段:解决核心问题并素质拓展
在完成了《“美”因差异分析表》后,学生还需要解决根本性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为什么这样美”。这五种艺术形式既有中国又有外国,既有古代又有现代,其形式也全然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传承下来的艺术,“美”的原因还在于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积累。这一点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提炼与综合。
素质拓展问题5,是建立在对艺术形式的感性了解层面的拓展,作为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中国艺术形式,例如泥塑、灯彩、年画、瓷器、苏绣、龙舞、秧歌等等。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挖掘与思考。
三、总结与反思
从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点中进行自主归纳与总结,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取长补短,围绕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基本达到了PBL问题学习法的基本要求。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即便遇到困难,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点拨,得到启发;第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PBL具体实行做了准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为了寻求突破点,需要查找这几位作者的生平背景或者是艺术形式的特点与历史,而多媒体的支持恰好让学生找到了便利的途径;第三,探究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初级小组评价和高级教师点评的两个阶段得到知识反馈,而不是传统的直接问答方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近年来广泛重视的一种基于教师设计问题学习单元,并要求学生把学习投入到复杂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PBL中,最根本的是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在现代媒体技术发达的校园与家庭环境中,当前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找寻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被潜意识的激发和调动,课堂上传统模式的知识型问答方式难以被满足,教师的角色则侧重于促进者与辅导者。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变为更加和谐、生态的双向交流模式,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
针对PBL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案分析:
一、教学设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PBL的特点和方法步骤,笔者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整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为什么这样美?”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自主的知识探寻过程中收获真理。
PBL的精髓是要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而对于问题的设置,显然,对教材有深入探究的教师必须起到指导者的角色。所以,笔者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如下:
1.阅读《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这五篇课文,它们描写的艺术形式有哪些特点?读后有什么感受?
2.这五篇文章中,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五篇文章的“美”源于它们的哪些方面?
4.面对文化艺术瑰宝,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怎样?
5.除了这五种古往今来的艺术形式,其他还能说出一些吗?
四个问题中,问题1和2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基础,问题3和4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桥梁,而问题5则是作为项目核心问题的延伸与拓展。在具体授课中,笔者分三个阶段让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学习,借助于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学习。
二、教学过程与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解决基础性问题1、2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读音与词语解释。
2.学生初步浏览课文,把描写艺术形式的优美的句子划起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各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艺术形式各有哪些特点,在书本上做好批注,并把特点摘录在《阅读卡(1)》上,随后附上阅读的初步感受。把学习成果用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一起分享交流。
3.四人小组在之前的基础上交流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把文章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在《阅读卡(2)》上。同样把学习成果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这一阶段的学习,采用四人小组合作阅读的方法,带着老师提出的2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第二阶段:深入探究性问题3、4
1.问题3的设置在于总结与归纳,而问题4则依附于问题3。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美因探究表》,小组合作,逐篇进行分析并填表。表格填完后,把学习成果用投影仪展示交流。
2.在完成此表之后,学生需要对此表中“美”因的差异进行思考,归纳出存在差异的原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深入阅读课文,并且结合课文背景知识与作者生平经历。(“内因”是指作者对艺术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体验与美感认同;“外因”是指艺术形式本身的强大感染力驱动作者对于美感的体验)。在经过具体讨论后,讨论作者对于艺术形式之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填入《“美”因差异分析表》中。
3.小组合作完成《“美”因差异分析表》。在综合讨论之后,学生们排除了一些次要因素,找出了情感差异与作者的生活体验相关。学生将差异归纳到第三栏“差异根源”中。
第三阶段:解决核心问题并素质拓展
在完成了《“美”因差异分析表》后,学生还需要解决根本性问题“中国的文化艺术为什么这样美”。这五种艺术形式既有中国又有外国,既有古代又有现代,其形式也全然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传承下来的艺术,“美”的原因还在于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积累。这一点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提炼与综合。
素质拓展问题5,是建立在对艺术形式的感性了解层面的拓展,作为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中国艺术形式,例如泥塑、灯彩、年画、瓷器、苏绣、龙舞、秧歌等等。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挖掘与思考。
三、总结与反思
从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点中进行自主归纳与总结,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取长补短,围绕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基本达到了PBL问题学习法的基本要求。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即便遇到困难,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点拨,得到启发;第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PBL具体实行做了准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为了寻求突破点,需要查找这几位作者的生平背景或者是艺术形式的特点与历史,而多媒体的支持恰好让学生找到了便利的途径;第三,探究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初级小组评价和高级教师点评的两个阶段得到知识反馈,而不是传统的直接问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