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所有实施教育的国家面临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学困生成为心理学理论界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学困生的内涵、心理类型特征,进而提出教育干预策略,希望能给学困生、家长和学校提供一些指导,促进其良好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征;教育干预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7-01
长期以来,每个学校和班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特殊教育群体——学困生。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学界对该群体的关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以,如何看待和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是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也是没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概述
学困生又叫“学业不良”或者“学习无能”,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柯克提出的[1]。学困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同学。本文的学困生为狭义概念,特指因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
学困生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不用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学业不良。这种“不良”是可逆的活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学困生有别于其他教育对象。学习困难是学习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对依据最终阶段结果作出的判断。因此,学困生只要通过教室的热心指导和本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是有望达到优良学力水平的,当然,作为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只有熟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心理特征,才能因材施教,采用适应的方法对策[2]。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具体表现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学困生大多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征:
(1)适应能力不强。在学习方面,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中小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中小学每天都有老师的监督不同,大学学习则多事靠自己。学困生则较难适应这些变化
(2)自控力差。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适应大学生活所必须的,而面对纷繁的世界,有些同学自控力较差,他们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的追求。有些学生陷入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无法自拔,无法专心学习。
(3)逃避现实的倾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学习上受到老师的批评或一次考试的失利,他们就一蹶不振。当再次面对挑战时,他们畏畏缩缩不敢直面,而是选择逃避,比如逃课、弃考。
(4)责任和危机意识淡泊。每个人都有其应负的责任,而有些大学生学困生则缺乏责任意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一种“游戏人生”的生活,没有考虑将来的生活,也没有考虑对自己对家人的责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因素。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市场经济也逐渐繁荣,社会上的功利观念使得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于此同时,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使学生觉得学习好也依旧找不到工作,因此,久而久之一些同学变成了学困生。
(2)学校因素。刚刚成为大学生的同学们在高中阶段都是应试教育。大学老师不想高中老师时刻督促和监督学生,所以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考试时经常会不及格,时间久了就会有自卑和恐惧心理,最后成为学困生。
(3)家庭因素。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过分溺爱。成为大学生后意味着要独立生活,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上市场一团糟,这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个人因素。一些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十分被动,而且没有目标。这种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理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慢慢的造成学习困难,最后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教育干预措施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涉及到许多方面,在对学困生采取教育干预措施时,需要从一个综合系统角度考虑。
(一)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是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首要的一步。首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智能结构,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情况,客观地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是他们从消极性自我认识向积极性自我意识转化。其次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制定一些通过自我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去完成某项力所能及的任务,训练他们完成各种活动的持久性和专一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及自我激励能力,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动[3]。
(二)创造成功机会,培养自信心理。
关注学困生,为其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感觉足够的成功喜悦,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智慧和潜力具有积极作用。首先,教师要经营运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对他们实施影响,如亲切的声音、和蔼的目光、友善的手势等,将期待感传送给学生,是他们意识到老师在注意他,从中得到鼓励与信任。其次,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与同伴竞争合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做竞争的强者,增强器必胜心和自信心。第三,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注意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和成绩,及时回应。总之,缩小他们与优等生之间心理上的差距,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潜能,才能是学困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环境,改善人际关系。
教师就要从心理上、行为上给学困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如优等生与学困生交朋友,鼓动优等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给学困生多点关心、多点帮助。同时,积极鼓励学困生大胆参加各类社会与班集体活动,为学困生与同学相处创造条件。促使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与价值,增强与同学发展友谊的愿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4]。
总之,在做学困生心理障碍转化工作时,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辅导和训练,是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栩,张建霞,郭斯萍.谈学困生自我效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9).
[2] 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征;教育干预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7-01
长期以来,每个学校和班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特殊教育群体——学困生。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学界对该群体的关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以,如何看待和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是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也是没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概述
学困生又叫“学业不良”或者“学习无能”,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柯克提出的[1]。学困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同学。本文的学困生为狭义概念,特指因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
学困生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不用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学业不良。这种“不良”是可逆的活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些特点使学困生有别于其他教育对象。学习困难是学习进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对依据最终阶段结果作出的判断。因此,学困生只要通过教室的热心指导和本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是有望达到优良学力水平的,当然,作为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只有熟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心理特征,才能因材施教,采用适应的方法对策[2]。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具体表现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学困生大多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征:
(1)适应能力不强。在学习方面,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中小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中小学每天都有老师的监督不同,大学学习则多事靠自己。学困生则较难适应这些变化
(2)自控力差。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适应大学生活所必须的,而面对纷繁的世界,有些同学自控力较差,他们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的追求。有些学生陷入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无法自拔,无法专心学习。
(3)逃避现实的倾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学习上受到老师的批评或一次考试的失利,他们就一蹶不振。当再次面对挑战时,他们畏畏缩缩不敢直面,而是选择逃避,比如逃课、弃考。
(4)责任和危机意识淡泊。每个人都有其应负的责任,而有些大学生学困生则缺乏责任意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一种“游戏人生”的生活,没有考虑将来的生活,也没有考虑对自己对家人的责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因素。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市场经济也逐渐繁荣,社会上的功利观念使得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于此同时,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使学生觉得学习好也依旧找不到工作,因此,久而久之一些同学变成了学困生。
(2)学校因素。刚刚成为大学生的同学们在高中阶段都是应试教育。大学老师不想高中老师时刻督促和监督学生,所以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考试时经常会不及格,时间久了就会有自卑和恐惧心理,最后成为学困生。
(3)家庭因素。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过分溺爱。成为大学生后意味着要独立生活,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上市场一团糟,这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个人因素。一些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十分被动,而且没有目标。这种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理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慢慢的造成学习困难,最后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教育干预措施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涉及到许多方面,在对学困生采取教育干预措施时,需要从一个综合系统角度考虑。
(一)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是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首要的一步。首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智能结构,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情况,客观地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是他们从消极性自我认识向积极性自我意识转化。其次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制定一些通过自我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去完成某项力所能及的任务,训练他们完成各种活动的持久性和专一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及自我激励能力,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动[3]。
(二)创造成功机会,培养自信心理。
关注学困生,为其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感觉足够的成功喜悦,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智慧和潜力具有积极作用。首先,教师要经营运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对他们实施影响,如亲切的声音、和蔼的目光、友善的手势等,将期待感传送给学生,是他们意识到老师在注意他,从中得到鼓励与信任。其次,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与同伴竞争合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他们做竞争的强者,增强器必胜心和自信心。第三,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注意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和成绩,及时回应。总之,缩小他们与优等生之间心理上的差距,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潜能,才能是学困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三)创造良好环境,改善人际关系。
教师就要从心理上、行为上给学困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如优等生与学困生交朋友,鼓动优等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给学困生多点关心、多点帮助。同时,积极鼓励学困生大胆参加各类社会与班集体活动,为学困生与同学相处创造条件。促使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与价值,增强与同学发展友谊的愿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4]。
总之,在做学困生心理障碍转化工作时,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辅导和训练,是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栩,张建霞,郭斯萍.谈学困生自我效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9).
[2] 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