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领域掀起一次革命。根据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引进信息技术,根据信息时代语言生活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需要调整乃至重新设计语文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价等各个方面。
人类的语言生活在不断地飞跃,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 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革命下的转变
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语言教育在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同时,应处理好民族化与多元化、人文性与技术化、普及性与艺术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很有必要。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才能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大众化的“网络文学”。这是普及化方面的影响。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同时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达到生活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统一。
2 语文学习对象在信息革命下的转变
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同时,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必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3 信息革命下的语文能力的转变
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等等。
4 语文课堂模式在信息革命下
的变化
首先是阅读模式的变化。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网络无疑为读者和文本架起一座彩色的桥梁。课堂中网上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对话应该是对话双方直接地接触,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如果其间有了第三者传递,那就成了“传话”。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传得再动听,都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该做的是提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文本对话的机会。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写作模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质的变革。利用网络,学生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主页,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素材库。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网络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处理的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环境的创设与应用,把教学时间、空间、内容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
5 语文课程范围在信息革命下的变化
1)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
2)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信息技术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能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要善于利用网络,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让它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学生可以上各类网站,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阅读有益的内容。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将语文课程与游戏结合,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搜寻网上知识,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成人学校)
人类的语言生活在不断地飞跃,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 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革命下的转变
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语言教育在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同时,应处理好民族化与多元化、人文性与技术化、普及性与艺术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很有必要。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才能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大众化的“网络文学”。这是普及化方面的影响。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同时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达到生活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统一。
2 语文学习对象在信息革命下的转变
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同时,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必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3 信息革命下的语文能力的转变
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等等。
4 语文课堂模式在信息革命下
的变化
首先是阅读模式的变化。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网络无疑为读者和文本架起一座彩色的桥梁。课堂中网上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对话应该是对话双方直接地接触,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如果其间有了第三者传递,那就成了“传话”。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传得再动听,都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该做的是提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文本对话的机会。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写作模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质的变革。利用网络,学生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主页,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拷贝到素材库。网络作文教学过程,能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网络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处理的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环境的创设与应用,把教学时间、空间、内容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
5 语文课程范围在信息革命下的变化
1)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
2)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深邃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信息技术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能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要善于利用网络,将课文学习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让它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有较好的信息基础、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识字和阅读的环境,学生可以上各类网站,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阅读有益的内容。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将语文课程与游戏结合,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同时搜寻网上知识,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镇成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