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作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标准》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标准》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代评价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标准》的备课规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新《标准》下,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备教法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评价。
1.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都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增强同组其他学生的合作意识。
2.备好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把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不僅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即时通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的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討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通过参加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潜在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1.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2.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3.增加外语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产品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和商业广告,还是键盘键名、软件界面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具体做法是:
(1)尽量使用英文书写章、节标题。
(2)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专业英文术语的讲解有机结合。
(3)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英语文章阅读作业。
新《标准》展示了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美好画卷,为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这项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标准》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标准》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营造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评价往往带有甄别和选拔“精英”的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代评价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标准》的备课规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怎样备课呢?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在新《标准》下,教师除了备好教材、备教法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评价。
1.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都要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增强同组其他学生的合作意识。
2.备好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把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不僅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网络即时通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的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討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因此,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通过参加协作式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与人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四、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潜在价值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信息总和。
1.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2.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3.增加外语教学的内容。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产品说明书、技术参考资料和商业广告,还是键盘键名、软件界面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英语术语。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双语教学,逐步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
具体做法是:
(1)尽量使用英文书写章、节标题。
(2)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专业英文术语的讲解有机结合。
(3)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英语文章阅读作业。
新《标准》展示了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美好画卷,为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这项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之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