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习作中引用意识占重要地位,但现今初中生的引用意识在自觉应用和后天培养上却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一定程度上证明,当前作文的引用意识教学有效性有所缺失。对于此种现象,初中生应提高对引用意识的正确认知;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完善学生的自主引用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引用意识 作文 初中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80-0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初中生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引用在其作文中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旨在发掘初中生的引用意识在应用时的具体问题,尝试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两种意识的具体措施,探究意识培养的意义所在。
一、引用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就初中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文字功底,能够做到语言通顺,运用较为娴熟的修辞手法来辅助各类文体的表达。此外,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积累激增期。以这样的现实情况作为出发点,在这一阶段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适当的追求可读性与美感。对于初中生的作文来说,适时引用无疑是操作起来最容易也是收效最显著的方式之一。
(一)主题的生发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联诗、一句名家的话足以引出话题作文的中心,能够最快切中所要阐述的话题。这一点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细心观察,在语言艺术感上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素材的生发点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基础,所以由引用名家已有的观点来引出作文主题,进而选定素材也不失为一种提升的方式。应对此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言、诗词等方面材料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二、引用意识在初中生习作实际操作中的意义与现状
在实际习作中,引用出现的比率不算低,但初中生对引用的应用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实习中通过批改他们的习作以及调查问卷发现,90%的学生会选择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引用。而实际上,引用的位置不同作用也相对应的有所差别:
(一)引人注目
在一篇文章最为显著的位置,将诗文名言巧妙地简化为标题,本身就可一窥学生的习作功底,且在标题处应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同时更吸引人注意。
(二)直揭主题
题记的位置是特殊的,位于题目与第一段之间的题记,这样短短一句若是用一句精妙的话点出主题,比正文更先抓人眼球,奠定文章基调。
(三)高位起点
开头是一篇文章中最先引起读者共鸣、吸引其继续读下去的位置,所以在这一段进行引用,最易提升文章格调,决定了切入主题的高度。
(四)充当论据
在正文的叙事或议论中,学生常有无话可说的情况,而正文中的引用正是恰到好处的避免这一现象,能够增添诗意的同时,也可从诗文名句中引出事例及论点,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充实文章的作用。
(五)升华主题
结尾即是点睛之笔。结尾是一篇习作的升华,以引用的形式来照应开头与升华主题能够使结尾给人以厚积薄发的感觉。
引用在初中生的习作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现状,即对原有语境的不了解以致乱用、错用。在笔者的调查问卷里有这样一道题: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注:文中场景是围观斩首的场景。出自鲁迅的《药》。
体会文意,写一个小片段(100字以内),引用文中画线句子。
问卷标注了是围观斩首场景,只有13/50问卷将画线句子应用到正确的场景中形容人物。在大部分问卷里,学生没有理解句中围观者的冷漠与麻木,接近80%都用此句形容在比赛、节目中兴致勃勃观看的人。不了解原句的情景就進行盲目的引用,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来讲是一道硬伤,明显反映出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三、引用意识的培养和完善途径
对于名家的观点及美文,引用意识应该更多对应的是名家的观点,直接引用名家的美文就容易误入抄袭的情况中去,同时也影响学生自我语言风格的塑造。所以教学导向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诗词美文的质与量;教学导向的难点在于,如何疏导并避免学生对言论的盲目引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精准的应用。
(一)针对有效性的效率与效益方面: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教师应该确保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1]在作文教学中,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前提。在引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切实可行的针对引用的教学活动。“‘多读多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写作策略,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实,这是一个整体倾向上的‘数学策略的失误’”[2]。引用教学尤其需要针对个人的目标,而不是模糊的全体性均等的目标,针对诗词美文的质与量的积累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调控。这样进行教学活动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引用意识的加强,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针对有效性的效果与效益方面: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
“评估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两个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和给学生评分以反映其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总结性评估)”[3]。学生最易进入的误区就是“盲目引用”,来自教师的外部评估是一种积极而必要的向导。同时,学生也需要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在表达实践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笔者所提到的自我评估,即对习作中引用是否恰当的判断,便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上升性培养。这是在进一步开发学生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1)整体性;(2)直接性;(3)自觉性(4)非逻辑性的特征,而非逻辑性的缺陷则刚好由来自教师的外部逻辑性评估弥补。外部评估在前期是一种导向,而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最终要依靠其缜密理性的自我评估,并通过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交替进行不断修正及完善。
总体来说,引用意识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在现实语文习作的教学中,这种意识的培养与教学有效性是当前亟须提升的一项。在引用意识的培养与完善中,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阅读课开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培养,提升引用意识培养的教学有效性,以积累、鉴赏、内化为基础,逐步训练学生的重新整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
[2]郭家海.试论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学问题”[J].中学语文.2014(31):46
[3]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
作者简介:
张雨薇,女,辽宁省鞍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引用意识 作文 初中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80-0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初中生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引用在其作文中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旨在发掘初中生的引用意识在应用时的具体问题,尝试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两种意识的具体措施,探究意识培养的意义所在。
一、引用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就初中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文字功底,能够做到语言通顺,运用较为娴熟的修辞手法来辅助各类文体的表达。此外,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积累激增期。以这样的现实情况作为出发点,在这一阶段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适当的追求可读性与美感。对于初中生的作文来说,适时引用无疑是操作起来最容易也是收效最显著的方式之一。
(一)主题的生发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联诗、一句名家的话足以引出话题作文的中心,能够最快切中所要阐述的话题。这一点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细心观察,在语言艺术感上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素材的生发点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基础,所以由引用名家已有的观点来引出作文主题,进而选定素材也不失为一种提升的方式。应对此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言、诗词等方面材料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二、引用意识在初中生习作实际操作中的意义与现状
在实际习作中,引用出现的比率不算低,但初中生对引用的应用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实习中通过批改他们的习作以及调查问卷发现,90%的学生会选择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引用。而实际上,引用的位置不同作用也相对应的有所差别:
(一)引人注目
在一篇文章最为显著的位置,将诗文名言巧妙地简化为标题,本身就可一窥学生的习作功底,且在标题处应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同时更吸引人注意。
(二)直揭主题
题记的位置是特殊的,位于题目与第一段之间的题记,这样短短一句若是用一句精妙的话点出主题,比正文更先抓人眼球,奠定文章基调。
(三)高位起点
开头是一篇文章中最先引起读者共鸣、吸引其继续读下去的位置,所以在这一段进行引用,最易提升文章格调,决定了切入主题的高度。
(四)充当论据
在正文的叙事或议论中,学生常有无话可说的情况,而正文中的引用正是恰到好处的避免这一现象,能够增添诗意的同时,也可从诗文名句中引出事例及论点,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充实文章的作用。
(五)升华主题
结尾即是点睛之笔。结尾是一篇习作的升华,以引用的形式来照应开头与升华主题能够使结尾给人以厚积薄发的感觉。
引用在初中生的习作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现状,即对原有语境的不了解以致乱用、错用。在笔者的调查问卷里有这样一道题: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注:文中场景是围观斩首的场景。出自鲁迅的《药》。
体会文意,写一个小片段(100字以内),引用文中画线句子。
问卷标注了是围观斩首场景,只有13/50问卷将画线句子应用到正确的场景中形容人物。在大部分问卷里,学生没有理解句中围观者的冷漠与麻木,接近80%都用此句形容在比赛、节目中兴致勃勃观看的人。不了解原句的情景就進行盲目的引用,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来讲是一道硬伤,明显反映出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三、引用意识的培养和完善途径
对于名家的观点及美文,引用意识应该更多对应的是名家的观点,直接引用名家的美文就容易误入抄袭的情况中去,同时也影响学生自我语言风格的塑造。所以教学导向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诗词美文的质与量;教学导向的难点在于,如何疏导并避免学生对言论的盲目引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精准的应用。
(一)针对有效性的效率与效益方面: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教师应该确保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1]在作文教学中,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前提。在引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切实可行的针对引用的教学活动。“‘多读多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写作策略,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实,这是一个整体倾向上的‘数学策略的失误’”[2]。引用教学尤其需要针对个人的目标,而不是模糊的全体性均等的目标,针对诗词美文的质与量的积累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调控。这样进行教学活动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引用意识的加强,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针对有效性的效果与效益方面: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
“评估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两个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和给学生评分以反映其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总结性评估)”[3]。学生最易进入的误区就是“盲目引用”,来自教师的外部评估是一种积极而必要的向导。同时,学生也需要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在表达实践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笔者所提到的自我评估,即对习作中引用是否恰当的判断,便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上升性培养。这是在进一步开发学生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1)整体性;(2)直接性;(3)自觉性(4)非逻辑性的特征,而非逻辑性的缺陷则刚好由来自教师的外部逻辑性评估弥补。外部评估在前期是一种导向,而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最终要依靠其缜密理性的自我评估,并通过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交替进行不断修正及完善。
总体来说,引用意识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在现实语文习作的教学中,这种意识的培养与教学有效性是当前亟须提升的一项。在引用意识的培养与完善中,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阅读课开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培养,提升引用意识培养的教学有效性,以积累、鉴赏、内化为基础,逐步训练学生的重新整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
[2]郭家海.试论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学问题”[J].中学语文.2014(31):46
[3]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
作者简介:
张雨薇,女,辽宁省鞍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语文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