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贵有疑。我国古代学者曾经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让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转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来。
【关键词】疑点;思维;载体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疑问。但设疑并不是教师随时随意的提问、设问。这里所讲的设疑应当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设疑方法,往往是把那些最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摆到学生面前。而同一个问题又往往包含着两种不同的结论,它们各自的推导过程似乎都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但结论是矛盾的或是根本对立的。这就必然会引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颢的思维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载体,教师传授的知识,就必须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去慢慢消化,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种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是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先导,只有经过积极思维,才能对知识有深刻透切的理解,才有恰到好处的运用。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疑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1 新课导入设疑
新課一开始,摆开疑阵、提出问题,就像磁铁吸铁一样,能把学生吸引到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多采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
如讲:“简单的磁现象”一节时,一开始我就演示一个魔棒(磁棒)指挥磁针转动的实验,然后设问:“魔棒只是靠近并没有接触磁针,为什么能够指挥磁针转动呢?这其中的奥妙就在文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了。”这就让学生的思维立即进入欲言不能、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中,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递进设疑。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外入内、由易到难的逐步设疑,使学生从已知的物理情景开始,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递度。讲解重点内容时,设疑犹如画龙点睛。如:讲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时,我设疑“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用两个字的数学术语来概括。”让学生讨论思索后,便用“对称”的概念来认识并牢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2 求异设疑
在物理规律的学习,学生往往把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应用时常常出错。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比如问“平面镜的成什么样的像”、“ 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时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人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怎样变化”、“ 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学生却常常出错。
3 类比设疑
物理教学中,通过设疑把已经熟知的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与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相联系,此类的设疑可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同时加深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并形成知识迁移,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且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公式为v=S/t。那么在讲授“功率”时,先复习速度这一定义后设问: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如何用公式表示?学生会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进行思考,认识到功率应该是做功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又如“电阻是导体的性质”,就宜用已知的“密度是物质的性质”来类比理解等等。通过设疑,加强学生的认知意识,把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陌生的物理现象变为熟悉,使深奥的物理问题变得浅显,使抽象的物理规律显得形象。降低了知识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 诱导设疑
一般用在学生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
如电功率的公式很多,学生在选择公式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乱用公式,从而出错。问:(1)标有“220V40W”的灯泡电阻是多少,(2)它在240v的电压下,电流是多少,(3)此时电功率是多少。让学生理解对同一用电器而言,电阻是不变的,而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正确选择公式。
导谬设疑。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运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于奏效,采用反诘设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通过设问“电阻20欧的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电阻是多少”来理解“电阻是导体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导体的电阻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
悬念设疑。在新课结束时设疑,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望。在讲授摩擦起电时提出: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棒带电,能否使拿在手中的金属带电呢?让学生在课后去讨论,去动手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设疑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分寸,要难易适中。既让学生有举手之劳之感,也不让学生劳而无功;要具体明确,避免大而抽象,让学生抓不着要领,摸不着边际。
设疑好比投石与平静的湖面,仅仅是激起思维的浪花,如何去思考,怎样才能思出一个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就要教师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上路,提高思维的成功率,推动课堂教学手动活泼向纵向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千方百计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上物理课,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学贵有疑。我国古代学者曾经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让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转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来。
【关键词】疑点;思维;载体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疑问。但设疑并不是教师随时随意的提问、设问。这里所讲的设疑应当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设疑方法,往往是把那些最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摆到学生面前。而同一个问题又往往包含着两种不同的结论,它们各自的推导过程似乎都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但结论是矛盾的或是根本对立的。这就必然会引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颢的思维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载体,教师传授的知识,就必须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去慢慢消化,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种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是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先导,只有经过积极思维,才能对知识有深刻透切的理解,才有恰到好处的运用。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疑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1 新课导入设疑
新課一开始,摆开疑阵、提出问题,就像磁铁吸铁一样,能把学生吸引到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方法多采用教师提问法、学生练习法、实验法等。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
如讲:“简单的磁现象”一节时,一开始我就演示一个魔棒(磁棒)指挥磁针转动的实验,然后设问:“魔棒只是靠近并没有接触磁针,为什么能够指挥磁针转动呢?这其中的奥妙就在文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了。”这就让学生的思维立即进入欲言不能、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中,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递进设疑。一般用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外入内、由易到难的逐步设疑,使学生从已知的物理情景开始,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递度。讲解重点内容时,设疑犹如画龙点睛。如:讲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时,我设疑“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用两个字的数学术语来概括。”让学生讨论思索后,便用“对称”的概念来认识并牢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2 求异设疑
在物理规律的学习,学生往往把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应用时常常出错。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疑,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比如问“平面镜的成什么样的像”、“ 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时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人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怎样变化”、“ 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学生却常常出错。
3 类比设疑
物理教学中,通过设疑把已经熟知的物理模型,物理规律与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相联系,此类的设疑可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同时加深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并形成知识迁移,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且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公式为v=S/t。那么在讲授“功率”时,先复习速度这一定义后设问: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如何用公式表示?学生会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进行思考,认识到功率应该是做功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又如“电阻是导体的性质”,就宜用已知的“密度是物质的性质”来类比理解等等。通过设疑,加强学生的认知意识,把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陌生的物理现象变为熟悉,使深奥的物理问题变得浅显,使抽象的物理规律显得形象。降低了知识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 诱导设疑
一般用在学生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
如电功率的公式很多,学生在选择公式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乱用公式,从而出错。问:(1)标有“220V40W”的灯泡电阻是多少,(2)它在240v的电压下,电流是多少,(3)此时电功率是多少。让学生理解对同一用电器而言,电阻是不变的,而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正确选择公式。
导谬设疑。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运用公式时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于奏效,采用反诘设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通过设问“电阻20欧的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电阻是多少”来理解“电阻是导体特性之一,所以对于同一导体的电阻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
悬念设疑。在新课结束时设疑,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望。在讲授摩擦起电时提出: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棒带电,能否使拿在手中的金属带电呢?让学生在课后去讨论,去动手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设疑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分寸,要难易适中。既让学生有举手之劳之感,也不让学生劳而无功;要具体明确,避免大而抽象,让学生抓不着要领,摸不着边际。
设疑好比投石与平静的湖面,仅仅是激起思维的浪花,如何去思考,怎样才能思出一个我们期待的结果,这就要教师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上路,提高思维的成功率,推动课堂教学手动活泼向纵向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千方百计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上物理课,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