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的波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慧文,德文名Hui-wen von Groeling-Che,主持《巨流河》德文翻译出版,并为译者之一。她出生于北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与德籍学者结婚后定居德国至今,先后获汉学、东亚艺术史等三科硕士和哲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她所就职过的大学有科隆大学汉学系、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等。她的主要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与其著作》、《早期中国妇女高等教育个案研究——燕京大学女部》、《中德婚姻家庭初探》、《源流: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选译》、《台湾当代文学及妇女作家作品》、《1908—1912年间上海印行〈小说月报〉內容摘要分析》等。
  由台湾著名文学家齐邦媛撰写的自传体作品《巨流河》于2009年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2019年它的英文版问世。2010年10月该书由三联书店出版,销售量达三十五万本。2021年3月《巨流河》的德文版正式在柏林出版发行。是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巨流河》的德文翻译车慧文女士的,那时我恰巧正准备第二次阅读齐邦媛的《巨流河》,于是立即产生了要跟她谈谈这本译作的念头。
  因为我知道,无论从这部著作的世纪跨度以及内容所涵盖历史的深度来说,我都很感佩敢于接过翻译这部著作任务的人。而且,我以为只有对那个年代有所了解或者懂得著作中民族与个人的命运紧密关联的历史,他/她才能透彻地表述原著的背景。不仅如此,翻译家还须将齐邦媛出色的文字与温婉叙述的语境表达出来,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
  程丹梅(以下简称程):您为什么要翻译这部著作?仅仅是出于著作里提到了齐先生在柏林时您与她的交往这个缘由吗?
  车慧文(以下简称车):我认识齐先生并在大学里使用她的评书作品教书已经很久了,在她书中所描述的1985年来柏林自由大学当客座教授之前我已与她结识了。而她提到我在柏林自由大学任教,并陪同她参观市区找房子。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接触。
  初读这本书时,我非常感动,因为文如其人,吸引我放下一切去看故事下文,而且像充了电一样,停不下来。可以说不同的章节给我带来了不同的力量。一句话:读这部作品就跟回了家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老家也在东北,我的爷爷曾是张作霖送到俄国圣彼得堡大学矿业系的留俄学生,后来他在比利时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曾担任黑河金矿局长、中东铁路商务处处长等职。早年在日本时,他曾被清廷派的密探打了一枪,后来腿里一直留有子弹。同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一样,他的全家后来都去了台湾。我就是在台湾长大成人的,也是非常喜好英、美文学的一代。这就是为什么说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读自己和长辈当年的一些故事。
  程:齐邦媛对她的作品翻译有什么要求吗?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什么?您是怎样与原著者沟通的?您们通常讨论的重点在哪里呢?
  车:决定去翻译这本书是在2015年。我看完了这本书后去了台北探望齐教授,并提出说:大姐,这本书太好了,我有心翻译它,但我先翻译一章试一试,看看有无本事胜任,然后再到您这里申请。后来她打来电话说:你就不用翻译一章了,干脆全翻吧!
  那时我害怕了。因为她书中的语言太讲究了,内容又包罗万象,我觉得自己的德文水平尚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当然这或许也不是不能克服的障碍。后来我再次去看她时,她给了我一张字条,上面是段落删缩建议,并说:你可以删,德国人不感兴趣的地方就不要翻了。她还很宽容地给了我一个编删权。但是她也说:希望书中文学的抒情气氛能保留下来。我理解她,作为高级翻译的资深教师,最怕的是文字经过翻译被僵化了。
  从2015年到2018年,译书的过程持续了三年,我从未有过需要稿费的想法,翻译伙伴王老师也一样,对我来说允许我们翻译它就是最大的荣誉和丰收。当年我的心愿是希望这书的德文版能尽快出来,不辜负齐教授的亲手托付。所以,回到柏林后我便立即进入了翻译状态,并力求传神与通达,这很费了一些时日和力气。作品里有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我不仅要翻译,而且还要加一些有关出处背景的注解,因此,出版前我邀请了三位不同专业领域的德文母语专家来校对、审理与顺稿。
  程:《巨流河》在语言的把握上是华文界一致赞赏的,它温婉而含蓄,节奏上也将跌宕起伏的历史和几个人物的命运以特有的中、西诗韵贯穿起来。这个在翻译上怎么体现呢?
  车:我以为,《巨流河》不仅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它其实更是一本文学史诗。何谓史诗?顾名思义,它的主题是史实,表现手法却是诗意的。而文学史诗的特点在于根据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以某个英雄为中心,有庞大的背景、地理环境,英勇奋战与牺牲精神,故事涉及国恨家仇,发生的事件具有持久的历程,而且作者保持了客观书写风格……这些就是齐邦媛的写作手法。她用委婉温和的叙述把一个个感人的情节表达了出来,即使在处理至痛的时刻,她也把握得低回与抑制,字字珠玑,这种手法充满了张力与低缓中爆发的震撼力。
  你知道,这本书里充满了惆怅、悲痛與悔恨……齐世英是这本书里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这位当年留学日本和德国的读书人,渡过与郭松龄联合反奉系张作霖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也有在抗日战争中创办“中山中学”、率领一众学生徒步南迁数千里却弦歌不辍、在重庆创建政论杂志《时与潮》的经历,尤其是后者集结了当时中国最强的翻译人才,通过他们介绍国内外时事与文学艺术,强调中国人团结一致对外,保持并加强了国际间的沟通。
  从齐先生写书的笔触充满温情,可略见她曾受到过名人与恩师的多方影响。书中提及作者九岁得了肺病,被送到北京郊外疗养一年,认识了邻室张姐姐,一同读了不少林琴南译写的欧、美名作。她居然能和已经二十岁出头的张姐姐有共同嗜好和话题,可见她的文学底蕴与早慧。书中她提到读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书,而这些对她后来从事文学翻译影响都很大。为了更了解一些,我也重读了几篇林琴南作品。
  齐先生常说:我走过的是一个最多难时代的路,但我希望那个最有骨气的中国留下见证!这是非常清明的见识,这些重点我们翻译时都格外留意,不仅以通畅为主,也顾及中文传统的“意在言外”、“字里行间”等因素以保持文本风范。但考虑到外国读者的读书习惯和文章连贯性,我在删缩原书下半部许多章节后,将原来的第十一章改成了第十章,但这都向作者禀报过。   程:德文版的书名叫Der Machtige Strom,直译的话就是“猛烈的波涛”或者“汹涌的浪涛”,听起来也很符合原文的标题。书名这样的选择有何寓意呢?
  车:根据地理位置看,辽河——巨流河象征着东北人民保卫家乡的抗争——这条河汹涌不断、飞溅波澜而恒久存在。整体看,巨流河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包容力和持久力。齐邦媛到今天还会问:1925年冬季巨流河这一战,齐世英与郭松龄倘若战胜了张作霖,东北或许就不会发生“九·一八事变”而被日本占领,伪满洲国不至于成立,华东、华北各地也就不会沦为被日本人统治吧?所以,对作者来说,巨流河是一条历史上渡不过的河流。通过文学史诗的形式来表达身在历史长河中的齐世英——一个不成功的英雄,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他奋力推进东北维新派外交和革新思想,以及日后继续“书生报国”,英雄本色丝毫不减,只叹潮流把他冲到岛屿尽头的垭口海里,至诚至高的理想,终不得实现。
  我们且不看齐邦媛《巨流河》读者庞大的数字,仅从认识齐家父女两代人生长环境、命运和精神能量就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根据书中父亲齐世英从传统旧社会读书人,转型投身现代政治革命、抗日战争、办学办报等经历,就能看出那应是真正大时代人物留给我们的背影。作者书中身为人女、人妻和人母的尽职,不断充实个人能力,从教书、编书和翻译,甚至参与教育改革工作等生活无数小故事里,我们见得到传统儒家美德受到的尊崇,和现代亚洲社会改型变迁、妇女地位逐渐改观的进程,同时更托衬了中华文化精神面貌与中、西文学作品、文化交流朝更深方向努力的趋向,从而引导读者最终感知中华文明基底深厚、知识分子为国家社会真诚服务、无怨无悔的气概。
  知识分子一词来自西方,说明读书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执着。现代知识分子课题需要看清和了解本国历史,才能让文化回归真理与社会。这样我们的精神资产——文化才不致一味入超,“出超”的机会才更大。齐教授念念不忘“书生(以笔)报国”之志,以平和抒情的娓娓叙述写出《巨流河》。她诚实、深刻,以独特方式描写出现当代历史真面目,没有任何编造和煽情。她温情多感地回溯家族往事,讲述出齐家两三代人的经历;这些讲述同时也是千百万中华儿女为抵抗外侮,维护家国存亡、文化消长的奋斗过程。书中人物在她如神运笔之际,真实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程:据我所知,在德国寻找合适的出版商和出版社很不容易。您能介绍一下出版《巨流河》德文出版社的背景吗?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它?记得您曾说您是去法兰克福书展找到的,而且您说他们在那些出版社群中很突出。能否就此叙述一下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
  车:出版《巨流河》的“创新”出版社确实是我在2019年10月法兰克福书展中初次联络上的,他们总部设在奥地利,但跨国经营德语创作,并印刷宣传品多种。他们的自我介绍也很好,特别是在出版过程和拓销市场方面经验丰富,很有说服力。但收费较高,回馈也高,而我那时没有经费,所以并未列入考虑范围。当时我另找了三家德国当地小的但有出版亚洲作品经验的出版社洽谈,在密切商谈期间发现一些条件不合我意,主要方面有印刷费用、出版风格、拓销经营、销售回馈等,最后只得一一取消。在斟酌各类条件后,我最后回头去找这家规模最大的、具有二十八年出版经验的“创新”出版社再谈,同时也在2020年夏天申请到了一笔补助,并请齐教授与现代山水画名家刘国松商议,取得使用他2017年近作为封面权。最终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条件满意。但因为疫情蔓延,我们无法和总部設在维也纳近郊的出版部门当面洽谈,进而以掌握该书实际进度,这是最大的缺憾。
  程:翻译这部作品倾注了您的不少心血,那么您对自己的翻译满意吗?
  车:说实话,虽然自己学了五十多年的德文,但还是有很多不通的地方,为此常需要与德文母语人士、大学同事和青出于蓝的汉学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更合适地把原文文笔传译出来。德文的书写习惯和用词简洁、精准且直接,但常欠缺抒情、柔美的感性因素,这也是在翻译期间最大的挑战。但我根据齐教授的构想,会合两位德国文学工作者的建议,将整本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再重读并修整风格及文笔的统一。如今虽说是完成了这本译著,但是不敢说满意,只能说是尽心尽力了。书中当然仍会有不少缺失,我们也会继续修正。希望能让德国的读者,在不断回顾本国近代历史的战争动荡之余,也能透过这本出色的文学作品,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其他文献
一、莎士比亚的十大幸运  一幸。威尔出生两个月后,躲过一场由伦敦传来的席卷斯特拉福德的“黑死病”,全镇六分之一人口因此丧命,其中尤以婴儿居多。“黑死病”,即鼠疫,今人难以想象它有多可怕。  简言之,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超级鼠疫肆虐:第一场大鼠疫于公元542至543年间,发生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它使查士丁尼大帝重塑帝国统一的美梦破碎;第二场始于1346年,持续六年,直到1352年才
俞樾的著述,在其生前身后曾数次结集增订,皆名《春在堂全书》,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较为精审,而光绪末刻本则最为完备。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是台北环球书局及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分别据光绪二十五年及光绪末刻本影印。然而,自民国迄今,又陆续有曲园手稿等新资料被发现,其中为《春在堂全书》所未收者甚多。例如早稻田大学藏有岛田翰所寄赠之《春在堂尺牍》第七卷,王宝平、赵厚均先后对其加以研究,辑录俞樾
一  当代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其所著的《法律与宗教》一书里,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谈“法律”与“宗教”,并指出,“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然而中国的法律传统最初乃执行道德的工具,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谓附加了
一  潘金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名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典型。潘金莲偷情杀夫的故事流传很广,而潘金莲这个名字也已经成为“荡妇淫娃”的代名词。小说《水浒传》从第二十四回开始写武大郎、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一共用了三回的篇幅。故事情节回环曲折,波澜起伏,非常吸引人,应该是《水浒传》中写得非常好的故事之一。  潘金莲出生于小户人家,后来成为张大户家的使女。潘金莲年纪二十多岁,容貌艳丽,性情活泼,
我断定多数读者会意外: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龚曙光并不陶醉于商国的传奇经历而魂牵梦萦于故园梦溪。其实,解读曙光,梦溪才是密钥性质的符码,烙印着曙光的初心与归心,不走近梦溪,曙光便暧昧不明,如雾里看花。  童年的一天,祖父挑着一担箩筐,箩筐里蜷缩着儿时的曙光。祖父在梦溪码头停住了脚步,小曙光跃出箩筐,沿着石阶,雀跃地登上高高的码头……这是曙光文集中最冲动的段落,暗示着一生的启程与归属,类似《圣经》故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李渔有着多重身份,他是著名的戏剧家,又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是著名的小说家,又是著名的出版家;他是著名的美学家,又是著名的园林设计家;他是著名的美食家,又是著名的养生家……李渔是晚明文化熏陶出的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才子,在文化、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均称行家里手——他深谙处世之道,在各个阶层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他精通生活的艺术,一生多享齐人之福;他经营的芥子园书铺声名远扬,他的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变易时代之风尚,常通过发型展示,而政治的强力“变发”,影响最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逐渐恢复佛教,允许建寺庙和自由出家。魏主还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皇帝亲自给和尚剃发,当然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北齐国主高洋想在佛、道二教中去其一,就召集两教学者互相辩难。而后敕令道士都剃发当和尚。有道士不服从,就杀了四个,道士要保脑袋
严耕望是钱穆先生门下的两大弟子之一,另一位是华裔“史学三杰”之一的余英时(另外两位是何炳棣和许倬云)。论起年辈来,严先生应该是师兄。与余先生研究文化思想史不同,严先生主要做史学的基础性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制度史研究,学风朴实厚重,科学严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等,皆是皇皇巨著,在海内外享有大名。钱穆本人因为一些旧事,与胡适、傅斯年诸人关系不佳,而出自钱氏门下
陈垣与陈寅恪,素以“史学二陈”齐名学界,二陈的交际由来已久,故而“陈垣的后人陈智超在各类著作中强调陈垣与陈寅恪关系甚笃”。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二陈研究可谓冷清不少,故而会有“说‘二陈热’,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是一种‘陈寅恪热’”一说。就“二陈”问题而言,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牛润珍先生《“史学二陈”及其学术精神》一文,梳理“二陈”的个人际遇、阐述二者治史的精神,就二陈之交际则着墨不多。  在
晚明乃多事之秋,秦淮河畔的琵琶声与辽左的铁骑嘶鸣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交响曲。在国家面临存亡、时代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才子佳人的命运变得格外难以掌控,由此演绎出说不尽的悲欢离合。《一梦缘》所述王国梓与朱凤德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一  崇祯十六年(1643),深陷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已岌岌可危。是年初,李自成占孝感、汉川和汉阳,兵锋直逼武昌。明军左良玉畏敌远窜安徽池州,湖北境内官军力量十分薄弱。张献忠部乘虚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