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4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类对高尿酸血症病因的认识渐渐明了,针对各种病因的提前预防,及时调整饮食生活成为了预防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关键。本文综述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的研究现状,对相关人群指出其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字:高尿酸血症;病因;研究现状
高尿酸血症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痛风病变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长期的血尿酸增高可引起特异性组织损伤并导致痛风。高尿酸血症初期可无任何症状,但部分可演变而诱发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及尿酸肾病。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7mg/dl),女性>357 umol/(6mg/dl)即可诊断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在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中逐渐升高,困扰了大多数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者通过对其病因、遗传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提出能有效地防治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是建立在对其的病因的深刻了解基础上的,避免危险因素的接触,改变日常的生活不良习惯,进而指导日常的健康生活成为了预防该病的关键。现已发现如下几种因素对其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的因素
男性的高发年龄段50~59岁,女性的高发年龄段大于50 岁,患病率为2:1。营养调查台湾地区显示女性血尿酸普遍在18 岁之前较稳定,19~44 岁较低,对于45岁后逐渐呈升高趋势;男性45岁后患病率逐渐上升;调查重庆地区提示40 岁到49 岁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高发期;山东省提示各年龄段组的差异不明;调查上海结果显示年龄大于45岁为高发人群,60到65岁尿酸水平最高。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不同: 而男性随年龄增长尿酸水平略有下降的趋势, 同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随之降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液随之增加,与姚宗良等研究结果提示不同, 而与温晓燕等的研究相同,可能是不同的调查地域时间或年龄段而导致的。另外50岁之前各年龄组的尿酸水平男性均高于女性, 但大于50岁后女性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比较较为明显,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 肾脏排泄尿酸功能的降低这些因素有关[1]。
地区分布 国内同期调查以上海最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较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发病率明显要高出很多。
遗传与体重
当前研究表明如果双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从儿童阶段即可患病,比单有该病的病情要重。原发性痛风约有10%~20%有家族史, 病人的近亲中15%~25%有高尿酸血症[4]。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多基因的介导的疾病。推测,一是环境因素,即同一家族的生活习惯相同;另一种则是遗传因素,特别是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限速酶的基因变异有关。国内多项研究发现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与体重指数(BMI的大小有关。
饮食及饮酒的因素
过多高嘌呤高蛋白食物与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可能有关,酒精是更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时常伴过多地含丰富蛋白和嘌呤食物的摄入,且饮酒也是痛风的伴发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又一危险因素 [5]。
结语
通过研究人们高尿酸血症的病因有了深刻的认识, 规律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该疾病的关键,我们应该做到:
1、改善生活方式:限制摄入浓肉汤、鸡汤、鱼汤以及沙丁鱼、凤尾鱼、动物内脏等嘌呤含量高食物;低脂饮食,避免红烧、油煎、油炸,选用清蒸、水煮、凉拌、热拌等烹调方式;选用碱性食物多选择蔬菜和水果。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的溶解;饮酒可加速嘌呤合成,使血和尿中尿酸增加,引起急性痛风的发作,应禁酒类;多喝水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出。每天液体量摄入达到2000-3000毫升。如有肾功能不全,液体量应适当限制。人体的尿酸主要以游离尿酸盐形式通过肾小球滤出,尿PH值5.0时游离尿酸仅15%,尿PH值6.6时几乎所有的尿酸均处于游离状态,所以多饮水,保持尿量及堿化尿液对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肾结石及痛风性肾病有重要意义;另外体重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肥胖者应限制总能量的摄入,降低体重。
2、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环孢菌素、他克莫司、尼古丁、吡嗪酰胺、烟酸等;
3、使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4、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降压,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1]李庆芳,赵俊文,达娃拉姆,等.高原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论坛,2007,5(3):67-68
[2]邹贵勉,睦维国,邹和群.尿酸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7,27(3):383-85.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一419.
[4]邹贵勉,向月应,车文体,等.桂林市象山区居民尿酸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 [5] 温晓燕 .济南市居民高尿酸血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类对高尿酸血症病因的认识渐渐明了,针对各种病因的提前预防,及时调整饮食生活成为了预防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关键。本文综述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的研究现状,对相关人群指出其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字:高尿酸血症;病因;研究现状
高尿酸血症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是痛风病变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长期的血尿酸增高可引起特异性组织损伤并导致痛风。高尿酸血症初期可无任何症状,但部分可演变而诱发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及尿酸肾病。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7mg/dl),女性>357 umol/(6mg/dl)即可诊断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在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中逐渐升高,困扰了大多数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者通过对其病因、遗传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提出能有效地防治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是建立在对其的病因的深刻了解基础上的,避免危险因素的接触,改变日常的生活不良习惯,进而指导日常的健康生活成为了预防该病的关键。现已发现如下几种因素对其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的因素
男性的高发年龄段50~59岁,女性的高发年龄段大于50 岁,患病率为2:1。营养调查台湾地区显示女性血尿酸普遍在18 岁之前较稳定,19~44 岁较低,对于45岁后逐渐呈升高趋势;男性45岁后患病率逐渐上升;调查重庆地区提示40 岁到49 岁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高发期;山东省提示各年龄段组的差异不明;调查上海结果显示年龄大于45岁为高发人群,60到65岁尿酸水平最高。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不同: 而男性随年龄增长尿酸水平略有下降的趋势, 同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随之降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液随之增加,与姚宗良等研究结果提示不同, 而与温晓燕等的研究相同,可能是不同的调查地域时间或年龄段而导致的。另外50岁之前各年龄组的尿酸水平男性均高于女性, 但大于50岁后女性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比较较为明显,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 肾脏排泄尿酸功能的降低这些因素有关[1]。
地区分布 国内同期调查以上海最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较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发病率明显要高出很多。
遗传与体重
当前研究表明如果双亲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从儿童阶段即可患病,比单有该病的病情要重。原发性痛风约有10%~20%有家族史, 病人的近亲中15%~25%有高尿酸血症[4]。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多基因的介导的疾病。推测,一是环境因素,即同一家族的生活习惯相同;另一种则是遗传因素,特别是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限速酶的基因变异有关。国内多项研究发现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与体重指数(BMI的大小有关。
饮食及饮酒的因素
过多高嘌呤高蛋白食物与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可能有关,酒精是更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时常伴过多地含丰富蛋白和嘌呤食物的摄入,且饮酒也是痛风的伴发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又一危险因素 [5]。
结语
通过研究人们高尿酸血症的病因有了深刻的认识, 规律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该疾病的关键,我们应该做到:
1、改善生活方式:限制摄入浓肉汤、鸡汤、鱼汤以及沙丁鱼、凤尾鱼、动物内脏等嘌呤含量高食物;低脂饮食,避免红烧、油煎、油炸,选用清蒸、水煮、凉拌、热拌等烹调方式;选用碱性食物多选择蔬菜和水果。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的溶解;饮酒可加速嘌呤合成,使血和尿中尿酸增加,引起急性痛风的发作,应禁酒类;多喝水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出。每天液体量摄入达到2000-3000毫升。如有肾功能不全,液体量应适当限制。人体的尿酸主要以游离尿酸盐形式通过肾小球滤出,尿PH值5.0时游离尿酸仅15%,尿PH值6.6时几乎所有的尿酸均处于游离状态,所以多饮水,保持尿量及堿化尿液对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肾结石及痛风性肾病有重要意义;另外体重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肥胖者应限制总能量的摄入,降低体重。
2、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环孢菌素、他克莫司、尼古丁、吡嗪酰胺、烟酸等;
3、使用降低血尿酸的药物;
4、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降压,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1]李庆芳,赵俊文,达娃拉姆,等.高原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论坛,2007,5(3):67-68
[2]邹贵勉,睦维国,邹和群.尿酸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7,27(3):383-85.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一419.
[4]邹贵勉,向月应,车文体,等.桂林市象山区居民尿酸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 [5] 温晓燕 .济南市居民高尿酸血症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