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在设计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点评语、小结语、总评语时,应使用规范、准确、通俗的语言给学生以示范。再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能力;语文教学;思维水平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以声释义,感受语言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读中自悟,自悟自得,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大概内容。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貓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等问题。接着,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中得到结论:鱼儿离不开水,它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把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从而明白了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道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存储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去帮助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需借助语言进行情感表述,并凭借语感加以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二、结合想象,丰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三、品悟分析,领悟语感
1.比较品评,增强语感的敏锐性
比较评价是语文语感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只有学生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词序下,才能在文本中找到语言的美感,品评语言的情味和意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去评价、去理解,学生的语感就可以得到提高。
2.潜心涵咏,培养语感的深刻性
潜心涵咏是一个艰苦、基于集中的阅读策略,阅读面临语言、思考、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言的温度、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在培养语感中可以使阅读从“支离破碎”回归语境。如在字词教学,指导学生用实践意义还原句子,比较词、句的学习中,提醒学生思考段落中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表达的影响;在教学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文本表达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增强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由长期规范实践形成的语言能力。形成语言意识,通过加强综合练习的听、说、读、写,才能真正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泛读,语文阅读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发展,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优秀的诗歌和其他经典作品,对于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与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积累语言,不断培养学生长篇大论的储备,主动获取语言材料的方法。二是要培养听力,也就是说,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听课、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要点等。要有说话训练,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语言的组织极其迅速,要求语言讲得连贯、准确、得体。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如口语交际、辩论比赛、表演话剧、课本剧等,在综合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五、结语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并且良好的语感能力培养也不只是单一依靠学生自身去形成的,它需要与我们教师紧密地配合,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才能使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朝.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J].中外交流,2012(7).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0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能力;语文教学;思维水平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以声释义,感受语言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读中自悟,自悟自得,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大概内容。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貓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等问题。接着,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中得到结论:鱼儿离不开水,它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把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从而明白了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道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存储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去帮助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需借助语言进行情感表述,并凭借语感加以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二、结合想象,丰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三、品悟分析,领悟语感
1.比较品评,增强语感的敏锐性
比较评价是语文语感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只有学生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词序下,才能在文本中找到语言的美感,品评语言的情味和意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去评价、去理解,学生的语感就可以得到提高。
2.潜心涵咏,培养语感的深刻性
潜心涵咏是一个艰苦、基于集中的阅读策略,阅读面临语言、思考、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言的温度、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在培养语感中可以使阅读从“支离破碎”回归语境。如在字词教学,指导学生用实践意义还原句子,比较词、句的学习中,提醒学生思考段落中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表达的影响;在教学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文本表达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增强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由长期规范实践形成的语言能力。形成语言意识,通过加强综合练习的听、说、读、写,才能真正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泛读,语文阅读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发展,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优秀的诗歌和其他经典作品,对于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与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积累语言,不断培养学生长篇大论的储备,主动获取语言材料的方法。二是要培养听力,也就是说,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听课、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要点等。要有说话训练,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语言的组织极其迅速,要求语言讲得连贯、准确、得体。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如口语交际、辩论比赛、表演话剧、课本剧等,在综合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五、结语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并且良好的语感能力培养也不只是单一依靠学生自身去形成的,它需要与我们教师紧密地配合,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才能使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朝.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J].中外交流,2012(7).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