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委书记“三顾茅庐”,终请得传奇专家当顾问;名校博士舍弃高薪,到西部扎根……行走在转型路上的大渡口区,走出一条颇有借鉴意义的聚才之路。
求贤若渴
2007年底,一架波音737客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
30岁的江苏人鲁成军走下飞机,径直赶往大渡口。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汽车驶进大渡口。透过车窗,鲁成军看到了一个正在转型的老工业基地。
七个月前,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启动。因重钢而生的大渡口,面临产业空虚的空前危机。
为这,大渡口区委书记刘本荣已经琢磨了三年。2004年,他走马上任之初,就对大渡口的未来进行了战略规划:生态和谐宜居区、文化休闲功能区、现代物流发展区和新兴工业发达区。可是,在向这些目标前进时,才颇感捉襟见肘——当时,大渡口各类人才不足三万人,转型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特别匮乏。
转型发展,大渡口何以为大?人才!区委痛下决心,决定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聚集各类人才。为此,区委出台了包含多项创新之举的《大渡口区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规定》,同时每年发布两次紧缺人才专业目录,有针对性地填补人才缺口。
鲁成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大渡口。
制度创新
2010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吴文元很忙,他正牵头起草《大渡口区“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工作很累,但他感觉“舒服极了”。
吴文元来自安徽合肥,曾经在一些机关和企业工作过,尽管待遇不菲,但他感觉“并不尽兴”。他说,有项目,才有兴奋点。
大渡口满足了他的胃口。
2009年1月,吴文元到区发改委挂职。其间,他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大渡口区情相结合,起草制订了《大渡口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等十多份文件,还独自完成了《大渡口区教育设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多个研究项目。
对这样的人才,大渡口当然求之若渴,但问题接踵而至。
以前,像吴文元这样的非公务员若想进入党政机关,必须先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考核,顺利通过后方可上岗。这个过程比高考还难。
为了突破壁垒,顺利引进高层次人才,大渡口在全市率先试行“处级领导干部聘任制度”,通过双向选择,迅速将非公务员序列的人才引入党政机关。
2010年5月,吴文元受聘为区发改委副主任。他也成为这项创新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人才升值
经济学家肖灼基说,和物资、货币等“硬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具增值空间。
对此,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鲁成军深表赞同。2008年初,他成了大渡口区发改委主任助理。作为引进博士,他每月有1200元生活补助,住的是单位免费提供的住房。他说,这里待遇不算高,但另有诱人之处。
原来,大渡口不仅想方设法吸引人才,而且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才在这里升值。
在休息时间,鲁成军喜欢到“七一书院”“上课”。这是一个网上学习系统,上面储存了大量名家讲座。在这里,他能自己选择内容和时间进行学习。
除了虚拟世界外,大渡口还和名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和定期培训班,为人才充电。同时,信访等部门也成为人才实践基地。理论修養高但缺乏实践的人才,将在这里取长补短。
“党政人才素质测评研究工程”是人才升值模式的核心。根据对人才个体的分析测评,大渡口制定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
为了保证这些平台不成为“花架子”,严格的学分管理制应运而生。凡是参加基本培训和自主学习的人才,都必须通过考核,考核成绩将成为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
“让人才升值,是这里最独特的魅力。”鲁成军笑道。过去一年中,他历任三个岗位,收获颇多。
智慧引才
2010年7月,刘本荣终于如愿以偿——“昆山奇迹”的缔造者、昆山经开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成为大渡口区经济发展顾问。
为请到这位传奇人物,刘本荣在三年里“三顾昆山”,最终感动了宣炳龙。他接受邀请,西进重庆助阵大渡口。
区委书记身先士卒践行的,是大渡口聚才的另一种模式:“智慧引才”,即打破地区、部门和专业限制,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将人才智慧聚合在一起。
对于“非我所有”的人才,这一办法很有效。
2009年初,大渡口建桥工业园举行“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和谐”专题考察调研活动。来自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赴渝“博士服务团”的19名博士,将自己的学识和才智变成建设性的观点,为建桥园区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4月13日,鲁成军获得大渡口区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一等奖。
这个集合全区青年人才智慧的论坛,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各种智慧汇集于此,并集中在同一个命题上——这些命题,大多是当前的发展热点。人才们的集思广益,对当地应对这些问题大有助益。
心灵港湾
2009年1月,一年实习期满,鲁成军面临去留抉择。
选择留下,他将成为一名科级干部,月收入3000多元。
此时,他那些在发达地区实习的同学,享受的都是副处级待遇;而那些去了跨国公司的同学,年收入大多上了百万元。
鲁成军犹豫不定。此时,他回想在大渡口的一年:在很多个凌晨,当他加完班步出办公室,看到不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工作上遇到困难,总有领导给他支招……“我在大渡口找到了归属感!”想到这里,鲁成军下定了决心。
现在,鲁成军已成为大渡口区委办副主任。
这就是“情感引才”的力量——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体贴细致的情感关怀,给身在异乡的人才带来温暖,而这种温暖,甚至弥补了物质待遇上的缺憾。
从“升值引才”、“智慧引才”到“情感引才”,大渡口引才战略取得显著效果:截至今年5月,全区已成功引进各类人才9296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293人。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已成为大渡口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求贤若渴
2007年底,一架波音737客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
30岁的江苏人鲁成军走下飞机,径直赶往大渡口。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汽车驶进大渡口。透过车窗,鲁成军看到了一个正在转型的老工业基地。
七个月前,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启动。因重钢而生的大渡口,面临产业空虚的空前危机。
为这,大渡口区委书记刘本荣已经琢磨了三年。2004年,他走马上任之初,就对大渡口的未来进行了战略规划:生态和谐宜居区、文化休闲功能区、现代物流发展区和新兴工业发达区。可是,在向这些目标前进时,才颇感捉襟见肘——当时,大渡口各类人才不足三万人,转型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特别匮乏。
转型发展,大渡口何以为大?人才!区委痛下决心,决定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聚集各类人才。为此,区委出台了包含多项创新之举的《大渡口区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规定》,同时每年发布两次紧缺人才专业目录,有针对性地填补人才缺口。
鲁成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大渡口。
制度创新
2010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吴文元很忙,他正牵头起草《大渡口区“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工作很累,但他感觉“舒服极了”。
吴文元来自安徽合肥,曾经在一些机关和企业工作过,尽管待遇不菲,但他感觉“并不尽兴”。他说,有项目,才有兴奋点。
大渡口满足了他的胃口。
2009年1月,吴文元到区发改委挂职。其间,他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大渡口区情相结合,起草制订了《大渡口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等十多份文件,还独自完成了《大渡口区教育设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多个研究项目。
对这样的人才,大渡口当然求之若渴,但问题接踵而至。
以前,像吴文元这样的非公务员若想进入党政机关,必须先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考核,顺利通过后方可上岗。这个过程比高考还难。
为了突破壁垒,顺利引进高层次人才,大渡口在全市率先试行“处级领导干部聘任制度”,通过双向选择,迅速将非公务员序列的人才引入党政机关。
2010年5月,吴文元受聘为区发改委副主任。他也成为这项创新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人才升值
经济学家肖灼基说,和物资、货币等“硬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具增值空间。
对此,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鲁成军深表赞同。2008年初,他成了大渡口区发改委主任助理。作为引进博士,他每月有1200元生活补助,住的是单位免费提供的住房。他说,这里待遇不算高,但另有诱人之处。
原来,大渡口不仅想方设法吸引人才,而且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才在这里升值。
在休息时间,鲁成军喜欢到“七一书院”“上课”。这是一个网上学习系统,上面储存了大量名家讲座。在这里,他能自己选择内容和时间进行学习。
除了虚拟世界外,大渡口还和名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和定期培训班,为人才充电。同时,信访等部门也成为人才实践基地。理论修養高但缺乏实践的人才,将在这里取长补短。
“党政人才素质测评研究工程”是人才升值模式的核心。根据对人才个体的分析测评,大渡口制定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
为了保证这些平台不成为“花架子”,严格的学分管理制应运而生。凡是参加基本培训和自主学习的人才,都必须通过考核,考核成绩将成为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
“让人才升值,是这里最独特的魅力。”鲁成军笑道。过去一年中,他历任三个岗位,收获颇多。
智慧引才
2010年7月,刘本荣终于如愿以偿——“昆山奇迹”的缔造者、昆山经开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成为大渡口区经济发展顾问。
为请到这位传奇人物,刘本荣在三年里“三顾昆山”,最终感动了宣炳龙。他接受邀请,西进重庆助阵大渡口。
区委书记身先士卒践行的,是大渡口聚才的另一种模式:“智慧引才”,即打破地区、部门和专业限制,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将人才智慧聚合在一起。
对于“非我所有”的人才,这一办法很有效。
2009年初,大渡口建桥工业园举行“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和谐”专题考察调研活动。来自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赴渝“博士服务团”的19名博士,将自己的学识和才智变成建设性的观点,为建桥园区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4月13日,鲁成军获得大渡口区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一等奖。
这个集合全区青年人才智慧的论坛,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各种智慧汇集于此,并集中在同一个命题上——这些命题,大多是当前的发展热点。人才们的集思广益,对当地应对这些问题大有助益。
心灵港湾
2009年1月,一年实习期满,鲁成军面临去留抉择。
选择留下,他将成为一名科级干部,月收入3000多元。
此时,他那些在发达地区实习的同学,享受的都是副处级待遇;而那些去了跨国公司的同学,年收入大多上了百万元。
鲁成军犹豫不定。此时,他回想在大渡口的一年:在很多个凌晨,当他加完班步出办公室,看到不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工作上遇到困难,总有领导给他支招……“我在大渡口找到了归属感!”想到这里,鲁成军下定了决心。
现在,鲁成军已成为大渡口区委办副主任。
这就是“情感引才”的力量——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体贴细致的情感关怀,给身在异乡的人才带来温暖,而这种温暖,甚至弥补了物质待遇上的缺憾。
从“升值引才”、“智慧引才”到“情感引才”,大渡口引才战略取得显著效果:截至今年5月,全区已成功引进各类人才9296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293人。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已成为大渡口大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