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為了充分利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我们强调教学要由“教师控制”转向“重心下移”。具体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教学预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调整,以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为重心;二是要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差异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095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学生无论在认知水平、意志品质、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克服学校教育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正确地看待和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构建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目标设计体现差异
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其全面性,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目标设计中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有具体目标意识,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目标;二是要有弹性目标意识。要设定目标区间,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个目标,要有“类”学生,有了“类”学生就有“类”目标;三是要有递进目标的意识,目标间有递进关系,即第一节课解决什么问题,第二节课要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达到什么目标;四是要有隐性目标的意识,如在笔算教学中,除了学会笔算方法,还要能体会到规则意识;五是要有弹性目标意识,有时很难精确界定“弹性”的标准,但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意识,用渗透的、弥漫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
二、学习方式关注差异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每个学习者都是通过自己来接收、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的,但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速度不尽相同,做出反馈的方式也不同。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我发现,自主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不同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循着最有效的途径进行学习。
我曾在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学生说:他们感兴趣的一般是每一单元的前面几节新课,之后的大部分练习课、复习课意思不大。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我更改革课堂教学壮了胆。于是,我每单元的前几节新课用足力气上扎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多说、多问、多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本身的价值,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的课,大多采用自学的方法,一般在前一天布置自学内容,稍复杂的就给学生列一些自学提纲,简单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整理提纲,并把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学到的本领练习书上相应的习题,检验自学效果;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去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材料、自我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及自我检查与评价能力。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交流信息、展现自我的场所。不过,这样的学习方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自学不到位,比不上教师精讲之后的效果。这也提醒我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三、个体指导因人而异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是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为了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平时的表现,我把班上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思维敏捷、活跃,能紧紧跟上学习节奏。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也善于表达。第二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但往往认知粗略,不求精进,略懂皮毛后就不愿参与课堂教学,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第三类学生属于比较“大众化”的那一类,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也能说上几句,但涉及到课外知识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就很难有所表现了。
如何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类学生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探索欲。同时,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激发、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类学生要从激发他们潜在的好胜心、上进心,当他们自以为已经全部学懂时,教师就可多做提醒: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你能说得跟他不一样吗?当他慢慢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后,就能从中品尝向同伴学习的乐趣与胜利的喜悦,那份“开小差”的心思也就逐步被拉回了课堂。第三类学生之所以在讨论问题时难有表现,关键在于他们“肚子里的货”太少,由于平时看的课外书少,也不善于观察事物,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掌握较少,所以家长和教师可共同努力,培养他们看课外书的兴趣,提醒他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
四、任务安排尊重差异
学生的作业安排也要充分尊重差异。首先,任务的设计可以分层:第一种方式,分层选择练习,呈现练习题库,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选择建议。第二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带一本课外数学读物(根据具体情况,教师也可提供),每节课的后10分钟,基础弱的学生练习回味前面讲过的学习内容,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其次,具体练习可以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纵向延伸。基本问题解答后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横向展开,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三是逆向回转,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四是一题带一类或对比,沟通联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评价多元激活差异
当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单一的形式去评价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时,不仅是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鲜活生命的忽视,更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我总是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他人的闪光点,并探寻用不同的方式开展评价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得到不断的激励与发展。
例如,我们尝试采用奇效棒棒糖、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交相辉映、享受每次思考的幸福等方式来激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用比较专业的语言,通过自评、组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重心下移”,需要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充分利用差异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差异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095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学生无论在认知水平、意志品质、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克服学校教育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正确地看待和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构建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目标设计体现差异
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其全面性,又要兼顾学生的差异。目标设计中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有具体目标意识,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目标;二是要有弹性目标意识。要设定目标区间,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这个目标,要有“类”学生,有了“类”学生就有“类”目标;三是要有递进目标的意识,目标间有递进关系,即第一节课解决什么问题,第二节课要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达到什么目标;四是要有隐性目标的意识,如在笔算教学中,除了学会笔算方法,还要能体会到规则意识;五是要有弹性目标意识,有时很难精确界定“弹性”的标准,但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意识,用渗透的、弥漫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
二、学习方式关注差异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每个学习者都是通过自己来接收、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的,但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速度不尽相同,做出反馈的方式也不同。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我发现,自主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不同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循着最有效的途径进行学习。
我曾在课余时间跟学生交流,学生说:他们感兴趣的一般是每一单元的前面几节新课,之后的大部分练习课、复习课意思不大。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给我更改革课堂教学壮了胆。于是,我每单元的前几节新课用足力气上扎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多说、多问、多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本身的价值,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的课,大多采用自学的方法,一般在前一天布置自学内容,稍复杂的就给学生列一些自学提纲,简单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整理提纲,并把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学到的本领练习书上相应的习题,检验自学效果;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去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材料、自我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及自我检查与评价能力。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交流信息、展现自我的场所。不过,这样的学习方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自学不到位,比不上教师精讲之后的效果。这也提醒我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三、个体指导因人而异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是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为了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平时的表现,我把班上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思维敏捷、活跃,能紧紧跟上学习节奏。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也善于表达。第二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但往往认知粗略,不求精进,略懂皮毛后就不愿参与课堂教学,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第三类学生属于比较“大众化”的那一类,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也能说上几句,但涉及到课外知识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就很难有所表现了。
如何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类学生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探索欲。同时,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激发、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类学生要从激发他们潜在的好胜心、上进心,当他们自以为已经全部学懂时,教师就可多做提醒: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你能说得跟他不一样吗?当他慢慢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后,就能从中品尝向同伴学习的乐趣与胜利的喜悦,那份“开小差”的心思也就逐步被拉回了课堂。第三类学生之所以在讨论问题时难有表现,关键在于他们“肚子里的货”太少,由于平时看的课外书少,也不善于观察事物,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掌握较少,所以家长和教师可共同努力,培养他们看课外书的兴趣,提醒他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
四、任务安排尊重差异
学生的作业安排也要充分尊重差异。首先,任务的设计可以分层:第一种方式,分层选择练习,呈现练习题库,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选择建议。第二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带一本课外数学读物(根据具体情况,教师也可提供),每节课的后10分钟,基础弱的学生练习回味前面讲过的学习内容,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其次,具体练习可以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纵向延伸。基本问题解答后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横向展开,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三是逆向回转,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四是一题带一类或对比,沟通联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评价多元激活差异
当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单一的形式去评价学生的作品或课堂表现时,不仅是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鲜活生命的忽视,更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我总是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他人的闪光点,并探寻用不同的方式开展评价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得到不断的激励与发展。
例如,我们尝试采用奇效棒棒糖、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交相辉映、享受每次思考的幸福等方式来激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用比较专业的语言,通过自评、组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重心下移”,需要教师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充分利用差异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