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总结十余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深感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乐学,而且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安排好教材内容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经编写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短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尤其适合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表演,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如教师在教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用大小不一样的手势、动作在作进行教读,使学生一会儿摆摆手,一会儿耸耸肩,与朗读的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完全沉浸在乐趣之中。
同时,小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材感兴趣。教师在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时,应做到“两个必须考虑”。一是必须考虑学生与已学的知识相联系,因为学生如不能完全了解所学的内容,就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是必须考虑在教学中要授予学生新的知识。因为学生对之前早已理解透彻的内容,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处理好前后知识联系的教材。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是他们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从他们跨进学校生活的那一步起,就应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所谓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语文科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为此,教师应经常通过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同时对语文学习差的学生予以耐心细致的辅导,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学习语文差的学生,绝不能歧视,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中。
1.充分运用电教物引起兴趣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能将枯燥无味的识字、朗读变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用多媒体来营造教学氛围是一种方法。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的具体内容,恰当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媒体加以渲染,是学习语文课的途径之一。
2.通过游戏性活动增强兴趣
巴班斯基说“做认识性游戏的方法可称为重要的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活动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学生边玩中学、学中玩,学得生动、玩得开心。游戏教学的方式很多,简单适用的方法如:
(1)找朋友。学生在课前每人各准备一张不同声母、韵母的卡片,当教师写出一个字或词在黑板上。问“请问这是什么字?”你们之中谁是好朋友呢?学生就开始互相找朋友。同样,也可以将常用的偏旁部首,制成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互相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编顺口溜。识字教学中适当的编顺口溜,不仅能对学生识、辩、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形声化。如教“哭”字,师生合作来编出顺口溜——一个小孩受委屈,嘴巴大大的说话,两只眼睛泪汪汪。又如教“庙”字——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中间日月长。这样,学生对“庙”字的笔画结构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3)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专家卡斯特金指出:“学习不是玩耍,而是劳动,也不是轻松的劳动,它要求全力以赴”。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学习的争论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如学习《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多数学生批评大树不愿治病的态度。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树不愿治病?学生展开讨论后回答:“大树怕痛”。教师适时引导说:“那么你们生病了也像大树一样怕打针吗?”有的学生就说啄木鸟工作不细心,只去过大树那儿一次,并且是大树病不重时去的。教师继续引导说:“后来大树为什么死了?”学生讨论道:“因为大树病得太重了,医不好了……”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本意在于说明:小病不治,后果严重。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让学生写一段啄木鸟三劝大树的情形。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老师总结概括。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师所任学科,学生爱学、好学,而且学习成绩好;反之,师生情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任学科,学生厌学,甚至怕上那节课,学习成绩自然差。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关系之一。
首先,教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来,热爱学生。要有充分的激情。语文老师的激情,如果一次、两次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一辈子在教学上都要有激情。语文老师有了激情,学生就爱你,就愿意学你教的学科。
其次,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更是教师人格和智慧的继承人,是教师精神和生命的延续。“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对学生怀有深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亲近和依赖,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
其三,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的内心体验。
一、教师要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安排好教材内容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经编写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短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尤其适合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表演,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如教师在教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用大小不一样的手势、动作在作进行教读,使学生一会儿摆摆手,一会儿耸耸肩,与朗读的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完全沉浸在乐趣之中。
同时,小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材感兴趣。教师在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时,应做到“两个必须考虑”。一是必须考虑学生与已学的知识相联系,因为学生如不能完全了解所学的内容,就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是必须考虑在教学中要授予学生新的知识。因为学生对之前早已理解透彻的内容,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处理好前后知识联系的教材。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是他们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从他们跨进学校生活的那一步起,就应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所谓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语文科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为此,教师应经常通过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同时对语文学习差的学生予以耐心细致的辅导,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学习语文差的学生,绝不能歧视,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中。
1.充分运用电教物引起兴趣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能将枯燥无味的识字、朗读变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用多媒体来营造教学氛围是一种方法。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的具体内容,恰当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媒体加以渲染,是学习语文课的途径之一。
2.通过游戏性活动增强兴趣
巴班斯基说“做认识性游戏的方法可称为重要的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活动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学生边玩中学、学中玩,学得生动、玩得开心。游戏教学的方式很多,简单适用的方法如:
(1)找朋友。学生在课前每人各准备一张不同声母、韵母的卡片,当教师写出一个字或词在黑板上。问“请问这是什么字?”你们之中谁是好朋友呢?学生就开始互相找朋友。同样,也可以将常用的偏旁部首,制成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互相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编顺口溜。识字教学中适当的编顺口溜,不仅能对学生识、辩、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形声化。如教“哭”字,师生合作来编出顺口溜——一个小孩受委屈,嘴巴大大的说话,两只眼睛泪汪汪。又如教“庙”字——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中间日月长。这样,学生对“庙”字的笔画结构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3)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专家卡斯特金指出:“学习不是玩耍,而是劳动,也不是轻松的劳动,它要求全力以赴”。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学习的争论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如学习《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多数学生批评大树不愿治病的态度。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树不愿治病?学生展开讨论后回答:“大树怕痛”。教师适时引导说:“那么你们生病了也像大树一样怕打针吗?”有的学生就说啄木鸟工作不细心,只去过大树那儿一次,并且是大树病不重时去的。教师继续引导说:“后来大树为什么死了?”学生讨论道:“因为大树病得太重了,医不好了……”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本意在于说明:小病不治,后果严重。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让学生写一段啄木鸟三劝大树的情形。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老师总结概括。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数事实证明,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师所任学科,学生爱学、好学,而且学习成绩好;反之,师生情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任学科,学生厌学,甚至怕上那节课,学习成绩自然差。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关系之一。
首先,教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来,热爱学生。要有充分的激情。语文老师的激情,如果一次、两次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一辈子在教学上都要有激情。语文老师有了激情,学生就爱你,就愿意学你教的学科。
其次,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更是教师人格和智慧的继承人,是教师精神和生命的延续。“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对学生怀有深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亲近和依赖,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
其三,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的内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