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7-01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从幼儿教育规律来说,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在这最佳期里,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可以在幼儿大脑皮层中建立良好的一系律条件反射系统。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行为训练,经过合理、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幼儿就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利用晨间谈话、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离园谈话等,向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例如:早晨来园时要求幼儿主动向老师问好,向小朋友问好、向家长告别;碰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帮帮我”、“谢谢你的帮助”;不留心碰了别人,会说“对不起”“请原谅”等等。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使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在提出每一点要求时,教师要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明确。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年龄特征等对幼儿提出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开始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幼儿园不能哭闹;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随意走动、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接受别人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不乱扔果皮纸屑;物品玩好后要放回原处 ;上课要举手发言;玩游戏要守规则等等。总之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
1.在玩中学,在学中培养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就有激情去做事。在幼儿有激情、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他们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接受教育,培养习惯。
小班开学初,幼儿对于自己的座位、物品总是记不住,随便乱坐、随手乱拿,到处乱放。我就组织幼儿玩“我和动物宝宝”的游戏,请幼儿记住自己和哪个小动物是好朋友,老师就把动物标记贴在幼儿的座位上、茶杯柜上、晨检卡上、橡皮泥上、蜡笔盒上等等,并反复找自己的动物标记,使幼儿很快地记住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我通过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玩玩具对小班幼儿来说也是个问题,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教师帮助收拾都来不及,而有时教师刚收拾好,那边又给你扔满地,弄得你哭笑不得。后来我想这不是办法,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我就让幼儿玩“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當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时,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有的幼儿动作比较慢,我就说“我的宝宝怎么还不回家呢?妈妈好着急。”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就知道玩具玩好后应放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知道玩具应哪里拿,哪里放。
2.表扬和鼓励相结合。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于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我班有部分幼儿,平时拿小椅子都是拖着走,翻小椅子时发出很响的声音。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对幼儿说:“看谁是大力士,力气大大的,小椅子轻轻拿,轻轻放。”幼儿听说后,都说:“我是大力士、我是大力士,我的力气最最大。”一段时间后,幼儿就养成了轻拿轻放小椅子的好习惯。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个幼儿的心愿,在平时对幼儿在行为习惯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教师要多表扬,多肯定、多赞赏,使幼儿有信心做得更好。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如一场及时雨,浇灌幼儿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
3.以身作则做表率
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幼儿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對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幼儿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4.家园合作,共培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从不说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心理、生理上都在不断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又是另一种要求,这样很难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要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就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等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并处处以身作责,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在一日活动中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得很好。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是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从幼儿教育规律来说,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在这最佳期里,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可以在幼儿大脑皮层中建立良好的一系律条件反射系统。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行为训练,经过合理、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幼儿就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利用晨间谈话、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离园谈话等,向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例如:早晨来园时要求幼儿主动向老师问好,向小朋友问好、向家长告别;碰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帮帮我”、“谢谢你的帮助”;不留心碰了别人,会说“对不起”“请原谅”等等。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使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在提出每一点要求时,教师要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明确。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年龄特征等对幼儿提出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开始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幼儿园不能哭闹;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随意走动、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接受别人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不乱扔果皮纸屑;物品玩好后要放回原处 ;上课要举手发言;玩游戏要守规则等等。总之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
1.在玩中学,在学中培养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就有激情去做事。在幼儿有激情、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他们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接受教育,培养习惯。
小班开学初,幼儿对于自己的座位、物品总是记不住,随便乱坐、随手乱拿,到处乱放。我就组织幼儿玩“我和动物宝宝”的游戏,请幼儿记住自己和哪个小动物是好朋友,老师就把动物标记贴在幼儿的座位上、茶杯柜上、晨检卡上、橡皮泥上、蜡笔盒上等等,并反复找自己的动物标记,使幼儿很快地记住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我通过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玩玩具对小班幼儿来说也是个问题,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教师帮助收拾都来不及,而有时教师刚收拾好,那边又给你扔满地,弄得你哭笑不得。后来我想这不是办法,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我就让幼儿玩“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當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时,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有的幼儿动作比较慢,我就说“我的宝宝怎么还不回家呢?妈妈好着急。”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就知道玩具玩好后应放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知道玩具应哪里拿,哪里放。
2.表扬和鼓励相结合。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于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我班有部分幼儿,平时拿小椅子都是拖着走,翻小椅子时发出很响的声音。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对幼儿说:“看谁是大力士,力气大大的,小椅子轻轻拿,轻轻放。”幼儿听说后,都说:“我是大力士、我是大力士,我的力气最最大。”一段时间后,幼儿就养成了轻拿轻放小椅子的好习惯。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个幼儿的心愿,在平时对幼儿在行为习惯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教师要多表扬,多肯定、多赞赏,使幼儿有信心做得更好。所以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如一场及时雨,浇灌幼儿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
3.以身作则做表率
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幼儿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對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幼儿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4.家园合作,共培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从不说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心理、生理上都在不断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又是另一种要求,这样很难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要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就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等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并处处以身作责,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称得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在一日活动中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得很好。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是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