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字话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叠字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中,叠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追溯叠字的源头,当滥觞于《诗经》,《诗经》中的叠字俯拾皆是,名句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卫风·硕人》更是连用六组叠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字在更多的文学体裁中获得了运用,且技巧日益纯熟。在古代的不同文学体裁中,叠字的使用都很频繁,解析这些运用叠字的作品,趣味无穷,下面本文拟就具体材料加以简析。
  一.叠字诗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用叠字最难。”经过历代诗人的不懈探索,叠字诗涌现了大量的佳作。《诗经》中的名句已谈及,故不再赘言。另外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用了六组叠字。到了唐代,随着唐诗的繁盛,诗中叠字的运用更为常见,且更为成熟,下面谨录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如王建的《宛转曲》:“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每句皆用叠字。再如刘驾的《望月》“清秋新霁与君同,江上高楼倚碧空。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结尾连用三叠字,很有特点。唐以后的叠字诗也有不少。如明代诗人马钰的《西江月》:“物物般般认认,常常战战兢兢。心心念念恐沉沉,得得来来损损。日日清清净净,时时湛湛澄澄。惺惺洒洒这灵灵,灿灿辉辉永永。”可谓把叠字用的登峰造极,但也走向了一个极端。
  二.叠字词
  叠字词在唐代便已有萌蘖,如《敦煌曲子词》中无名氏的《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经过五代一直到宋,叠字在词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名句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出现了古今不能有二的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在词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成熟,除了大量的两叠字外,还用了相同的三叠字,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陆游《钗头凤》的““错错错”、“莫莫莫”,更有在一首词中连用相同的四叠字的,如周密《醉落魄》的“忆忆忆忆,官罗褶褶销金色。”
  三.叠字曲
  叠字在曲中也有运用,例如为我们所熟知的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中的《叨叨令》一支曲:“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形象的表现了崔莺莺分别时的难舍、痛苦。又如乔吉的《天净沙即事》四首的第四首:“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更是全用叠字,叮叮当当,如环佩作响,让人印象深刻。
  四.叠字联
  叠字在对联尤其是楹联中更是找到了最大的用武之地。叠字联蔚为大观,而且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佳作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如浙江奉化休休亭叠字联:“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何妨。”从形式上看,声情并茂,很有节奏感,在内容上则很有人情味。也有全联都用叠字的,如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更有上下联只用一个字的绝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上联1、3、5、6字读Cháng,余读Zhǎng;下联读音则完全相反),此联据说是一教书先生为村里一卖豆芽的人所写,可谓绝倒古今。
  经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叠字的运用是多么的广泛。从字数上来看,有相同二字、三字、四字以至更多字连用的;从篇幅上来看,既有部分篇幅采用叠字的,也有整篇作品采用叠字的。文学作品中叠字的采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音乐性,而且有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朗读这些叠字作品,耳畔不由得回响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优美旋律,叠字,真的是趣味无穷。
  程治国,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其他文献
小说家对世事的解剖和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不一样。小说家有自己特殊的刀法。《桠杈打兔》反映了农村某种不良社会现实和卑微者的沉重生活,这不错。可是正如小说叙事者所说“这个口头禅的意思并不简单”,“除了扑空,还有背时,不凑巧,赶不上趟……含义多得很呢”,我们自然不能辜负作者,仅将小说看成某种社会本质的形象注释。  小说主人公毛洞生,一生不顺。小说对他的描写,却不是同情,而是取笑。首先,小说标题“桠杈打
长期以来,以固定的套路应答教师的提问、习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课堂交流的失真与虚伪。比如,赏析一个句子,老师会总结出一个套路:用什么手法(一般是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教师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这个句子,有没有真正感受和欣赏到这个句子里蕴含的美,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回答合乎不合乎教师自己定下的“要求”和“答案”,学生这样的回答在考试中能不能得分,能得多少分。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给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这些新颖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够真正推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进程?笔者实践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简化初中语文教学,引领课堂新风尚。   一、巧寻“泉”眼,简化教学环节   古语有云“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时常用它来比喻一个细小的部分就能够影响整片大局。而于文章而言,只要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泉”眼,必然能够
高三备考,脚踏实地、“务实”是基础;但备考过程中的“务虚”工作,往往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务实”“务虚”相结合  “务实”,指的就是真抓实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理清理顺,一套试卷一套试卷地练习,无基础无以建广厦。高三复习,无非是做单项知识点练习,做综合试卷;考试,讲解试题,引导思考和归纳;讲完试题,再做题,再考试;如此循环往复。但在备考过程中,功夫下了不少,知识点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
周汝昌《红楼花品》有:“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极高级的审美观。”大观园中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儿一般鲜妍明媚?她们以最美丽的姿态开放,殊不知 “三春过后诸芳尽”,花落才是她们的结局,在浑浊的人世背景下,她们编织了一幅绚丽的落英缤纷的图景。  一.花是女子美的意象,也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中的女子在青春时走向死亡或变相死亡,作者归纳这些悲剧时,赋予其各自不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功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教学,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淡化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偏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削弱学生对于人文情怀的理解与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也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实践的指导。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初中生通过朗读,能充分感知文章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精彩的修辞。在朗读中品味句子的语调、语气、停顿和重音等节奏的变化,不断提高汉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借助朗读时的反复揣摩、感悟、想象等,能加速语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情感发育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情感深刻的体验,培养其学生热爱祖国、亲人及朋友的情感美德。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意义   1.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阶段的中
詹天佑利用两个火车头解决列车爬坡难题。语文小组合作也可以利用“两头法”,突破语文学习的爬坡难题。这种立体化的小组构建法取名“龙形分组法”。  一.立体分组,确保整体进步  龙形分组法的最初构想源自于詹天佑的“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和“分形理论”的启发。“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强调了车头的作用,“分形理论”在管理领域注重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整体依赖于局部。龙形分组法实质是“抓两头带中间”,将全班小组分
《和时间赛跑》文字简单,但意蕴丰厚,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编选在人教三年级教材中。林清玄的文字素来被评价为“初读清浅如小溪,再读却玄妙蕴藉”,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外祖母去世生发出对“死亡”的追问,继而挖掘出时间的真髓,向读者传达出一个自我疗伤的有效方法:跑过时间,赢过自己。这个文章既是林清玄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也是他一生勤奋追求的写照。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如何理解林清玄的文字当中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