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韩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代史圣司马迁的故乡,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陕西韩城。
戏剧《赵氏孤儿》中的赵武、程婴、公孙杵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名著都有记载。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赵武的祖父赵盾先后辅佐晋襄公、晋灵公执政,赵武的父亲赵朔也是晋国的将领。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景公听信奸臣屠岸贾的谗言,陷害忠诚正值的大夫赵盾,将赵氏满门300余口杀害,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等倒在血泊之中,在这场大灾中,只有三个人活下来:赵朔的夫人、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程婴告诉公孙杵臼:“赵朔的老婆怀孕了”,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躲进宫内才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几个月后,庄姬生下一男婴,取名赵武,就是人们常说的赵氏孤儿。屠岸贾知道后,他下令率兵搜查,屠岸贾亲来搜查,庄姬毫无办法,就把男婴夹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一顿彻底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伫立的庄姬,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被偷偷转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程婴得知此事赶快找来公孙杵臼商议,公孙杵臼突然对程婴发问:“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立孤与死孰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坚定地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恰好程婴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起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听说后,要将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的婴儿,就假装告发了公孙杵臼,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程婴藏匿在了陕西韩城西山中,十五年后,苍天不负有心人,赵氏孤儿终于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突然病了,韩厥(与赵朔同朝为官,私交甚好,另一方面韩厥也是韩城人,他是随封地改姓韩)把一切实情和盘托出。当年参与杀赵氏的诸位将军来问安时,都被韩厥的人拿下。不久赵武率军攻打了屠岸贾,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赵氏的冤情大白天下,程婴的忠义大白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天下。程婴十几年来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友之痛、丧主直痛,一并袭上心头。赵武成人后,程婴辞去公职,向诸大夫辞行,然后告诉赵武说:“当年你家遭遇大难,我没有死,就是因为要抚育你成人,今天这个愿望达到了,赵家也复位了,我有脸去见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哭着对程婴说:“您怎么能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道:“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我之前的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称:“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陕西韩城口口相传,直至今天仍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经久不衰。最早在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杂剧《赵氏孤儿》被搬上了戏剧舞台,直到现在,京剧和其它地方剧钟还在上演《赵氏孤儿》的戏剧。
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后来被搬上了舞台,也就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1735年被译成法文,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据此写了《中国孤儿》,上演后轰动巴黎。伟大诗人歌德写了另一剧本叫《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梅斯塔齐奥则改变为《中国英雄》。《赵氏孤儿》成为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的名剧。
三位义士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是鼓舞中华民族树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精神的光辉典范,后世为了纪念、祀奉忠烈千秋的三位义士,在家乡韩城为他们修建墓地和庙宇。
赵武将程婴与公孙杵臼一同埋葬于韩城市南十公里处巍东乡堡安村东南的《龟鹤寨》内,按照赵武的遗愿,他死后也和程婴、公孙杵臼埋葬于古寨内,后人称为“三义墓”,是三座砖砌圆形古墓,墓碑上分别刻有“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是清乾隆年间所立。
韩城人民很早就为三位义士修建了庙宇和墓冢。宋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庙宇和墓冢坍塌,当时地方官吏予以重修,并彩塑了三人的神像。镌刻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绘塑神记》碑有明确记载:“原有庙宇寝殿、献殿、偏殿组成,祀赵文子(即赵武)为韩奕应侯,婴、臼配焉”墓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所立。
三义墓原有祠、庙、堂三座。村民宅舍其中,每逢清明节有集市庙会,香火很盛。现只有三座古墓依然,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凭吊,三座古墓与滔滔的黄河遥遥相望,如歌如泣,依然述说着当年那段忍辱负重义救孤儿的故事。
韩城为三位义士修建的庙宇称为九郎庙,“九”、“救”谐音,相沿成习,遂称就郎庙。九郎庙在韩城有多座,著名的有城内九郎庙、龙亭镇司马九郎庙、薛峰乡王村九郎庙、板桥乡东泽九郎庙。
城内九郎庙位于韩城古城金城大街北侧东段,占地1716平方米。现存前后献殿和正殿,为元代建筑,是一座六楹大殿,庙内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马攀龙《十祷有应志谢》无言诗碑和清咸丰七年《奕应候神诞虔设祭祀碑》各一通。
韩城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座古城之一,九郎庙因供奉着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三位义士,他们的忠义、诚信的精神,吸引着全国的朝拜者和仰慕者,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历代地方官吏、文人墨客纷纷在此留言,树碑立传。程婴精神就象一剂强大的药物,治疗着污秽的社会。而赵氏孤儿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韩城,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历史重温,用心去感受,让这种正能量辐射、照耀韩塬大地。
戏剧《赵氏孤儿》中的赵武、程婴、公孙杵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名著都有记载。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赵武的祖父赵盾先后辅佐晋襄公、晋灵公执政,赵武的父亲赵朔也是晋国的将领。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景公听信奸臣屠岸贾的谗言,陷害忠诚正值的大夫赵盾,将赵氏满门300余口杀害,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等倒在血泊之中,在这场大灾中,只有三个人活下来:赵朔的夫人、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程婴告诉公孙杵臼:“赵朔的老婆怀孕了”,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躲进宫内才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几个月后,庄姬生下一男婴,取名赵武,就是人们常说的赵氏孤儿。屠岸贾知道后,他下令率兵搜查,屠岸贾亲来搜查,庄姬毫无办法,就把男婴夹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一顿彻底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伫立的庄姬,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被偷偷转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程婴得知此事赶快找来公孙杵臼商议,公孙杵臼突然对程婴发问:“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立孤与死孰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难。”公孙杵臼坚定地说:“那请你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恰好程婴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起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听说后,要将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的婴儿,就假装告发了公孙杵臼,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程婴藏匿在了陕西韩城西山中,十五年后,苍天不负有心人,赵氏孤儿终于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突然病了,韩厥(与赵朔同朝为官,私交甚好,另一方面韩厥也是韩城人,他是随封地改姓韩)把一切实情和盘托出。当年参与杀赵氏的诸位将军来问安时,都被韩厥的人拿下。不久赵武率军攻打了屠岸贾,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赵氏的冤情大白天下,程婴的忠义大白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天下。程婴十几年来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友之痛、丧主直痛,一并袭上心头。赵武成人后,程婴辞去公职,向诸大夫辞行,然后告诉赵武说:“当年你家遭遇大难,我没有死,就是因为要抚育你成人,今天这个愿望达到了,赵家也复位了,我有脸去见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哭着对程婴说:“您怎么能忍心离我而去呢?”程婴说道:“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我之前的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称:“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陕西韩城口口相传,直至今天仍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经久不衰。最早在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杂剧《赵氏孤儿》被搬上了戏剧舞台,直到现在,京剧和其它地方剧钟还在上演《赵氏孤儿》的戏剧。
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后来被搬上了舞台,也就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1735年被译成法文,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据此写了《中国孤儿》,上演后轰动巴黎。伟大诗人歌德写了另一剧本叫《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梅斯塔齐奥则改变为《中国英雄》。《赵氏孤儿》成为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的名剧。
三位义士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是鼓舞中华民族树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精神的光辉典范,后世为了纪念、祀奉忠烈千秋的三位义士,在家乡韩城为他们修建墓地和庙宇。
赵武将程婴与公孙杵臼一同埋葬于韩城市南十公里处巍东乡堡安村东南的《龟鹤寨》内,按照赵武的遗愿,他死后也和程婴、公孙杵臼埋葬于古寨内,后人称为“三义墓”,是三座砖砌圆形古墓,墓碑上分别刻有“晋卿赵文子墓”、“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是清乾隆年间所立。
韩城人民很早就为三位义士修建了庙宇和墓冢。宋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庙宇和墓冢坍塌,当时地方官吏予以重修,并彩塑了三人的神像。镌刻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绘塑神记》碑有明确记载:“原有庙宇寝殿、献殿、偏殿组成,祀赵文子(即赵武)为韩奕应侯,婴、臼配焉”墓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所立。
三义墓原有祠、庙、堂三座。村民宅舍其中,每逢清明节有集市庙会,香火很盛。现只有三座古墓依然,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凭吊,三座古墓与滔滔的黄河遥遥相望,如歌如泣,依然述说着当年那段忍辱负重义救孤儿的故事。
韩城为三位义士修建的庙宇称为九郎庙,“九”、“救”谐音,相沿成习,遂称就郎庙。九郎庙在韩城有多座,著名的有城内九郎庙、龙亭镇司马九郎庙、薛峰乡王村九郎庙、板桥乡东泽九郎庙。
城内九郎庙位于韩城古城金城大街北侧东段,占地1716平方米。现存前后献殿和正殿,为元代建筑,是一座六楹大殿,庙内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马攀龙《十祷有应志谢》无言诗碑和清咸丰七年《奕应候神诞虔设祭祀碑》各一通。
韩城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座古城之一,九郎庙因供奉着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三位义士,他们的忠义、诚信的精神,吸引着全国的朝拜者和仰慕者,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历代地方官吏、文人墨客纷纷在此留言,树碑立传。程婴精神就象一剂强大的药物,治疗着污秽的社会。而赵氏孤儿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韩城,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历史重温,用心去感受,让这种正能量辐射、照耀韩塬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