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朝着多层及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同时,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建筑材料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近些年来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居民的住房安全。
  关键词: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因而造成了城市用地的紧张,因此建筑师开始将目光投向空中,我国的多层及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同时,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建筑材料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性,其耐久性和可靠性都较好,因此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在近期内将成为我国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我们必须加强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居民的住房安全。
  1.加强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必要性以及震害的主要特点
  今年来国内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给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伤亡和损失,我们必须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研究,从而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虽然钢筋混凝土的抗震性能算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其設计或者施工的原因等也会遭受地震灾害的影响,目前国内为的震害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场地的周期性给建筑物带来一定的震害影响。在1970年的土耳其地震中我们发现在一家工厂中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发生了倒塌,而经过我们大量的研究证明这幢房屋在当时是符合各项技术规定的,因此并不存在着建筑的质量问题。后来我们发现,房屋倒塌是由于其结构的周期与场地土德周期性明显一致而带来的,其它较短或者较长周期的场地土上都没有发生破坏。
  1.2建筑结构体型的不当而带来一定的震害。在地震中,建筑的结构对减少震害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唐山大地震中,就存在着由于一些厂房的形状和刚度不对称而致使建筑结构发生扭曲,从而加快其断裂的过程,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人员伤亡。
  1.3抗震墙的震害。一般抗震墙的震害必须在强震作用下才能表现出来,主要为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变形破坏,另外其建筑底部的水平施工缝处也容易产生水平错动。曾经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地震中就出现过类似的震害。
  2.建筑物因地震而出现因意外的原因
  2.1建筑物的某个层间出现明显的屈服强度薄弱
  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设计当中不可能保证每个部分在结构上都非常的匀称,这就导致了有些层间的结构屈服强度较强,而有些层间的屈服强度较弱。对于那些屈服强度较弱的楼层,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物出现明显的晃动,那么结构屈服强度较弱的楼层首先出现屈服,然后弹塑性变形发展迅速,最后结构的屈服极限为能满足建筑物在地震当中的变形量,因此导致了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
  2.2建筑物的支撑柱端和其与楼层的节点的损坏非常明显
  对于一般的建筑物,它们的框架结构一般都是梁较轻而柱较重,并且柱的中间部分比柱的底部还要重,因此这就容易发生破坏。对于一般的短柱,经常的是柱中间出现剪切破坏,而对于其他相对较长的柱来说,一般柱端会出现弯曲损坏,质量较轻的柱会发生斜向或水平断裂,而质量较重的柱会出现钢筋外漏、混凝土脱落等现象。当柱与楼层的节点处没有箍筋来进行约束时,柱端和节点的破坏最为严重。
  2.3建筑物中使用砌体来填充墙的容易出现破坏
  使用砌体来填充墙的,它们的刚度比较大但是变形能力很差,当地震出现时,它们很容易被损坏,如当建筑物承受8级及以上级别的地震时,填充墙出现明显的裂纹,并且该裂纹会逐渐加重,这时多数的填充墙都出现了倒塌现象。
  3.多层及高层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在抗震设计中合理的抗震结构设计是保证其大震不倒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多层和高层建筑更应当保证节点的稳定,梁的屈服要早于柱的屈服,同时同一个层面上柱的两端的屈服时间越长越好,地层柱底的塑性铰应出现最晚。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利用以下思路进行抗震设计
  3.1设计中计算保证延性
  在设计中首先应了解房屋受到地震影响的情况,即地震的应力对多层房屋的位移影响,并以此模拟破坏的过程,在抗震设防的标准下,框架结构件在二三标准时就进入了弹性塑性阶段,构件保持承载力主要依靠的弹性变形来消散地震的能量,因此框架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弹性”才能保证不倒。试验表明,适度的提高,节点强度,柱强梁弱比例,可以使得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内力重新分布的能量,即可以有效的消耗地震能量,达到抗震目的。设计规范在结构件调整的办法上体现了以上的某些思路,同时为了方便设计而采用了地震组合内力的抗震承载公式,主要对地震组合内力的设计值符合相关的调整方式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综合研究和时间成果,影响不同受力特征的延性特征主要有:作用剪力分析、配筋率、贯穿点的粘结情况等。设计中应对这些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3.2设计保证延性效果
  房屋结构的设计必需要保证对局部薄弱区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此时为了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延性的增加无疑可以提高房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能力,这样就可以减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可见通过一些提高延性的措施可以提高多层、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可采用的措施如下:
  1)控制轴压比纵筋最大配筋率的平衡,可以在受力 过程中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延性,为了保证拉钢筋的屈服早于受压区域的混凝土破碎形态,以此提高塑性铰区域出现转动的能力,规范设计限制了轴压与纵筋的最大配筋率,同时对混凝土受压区域的高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2)对配筋形式、约束配筋等进行控制。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的距离控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为了保证前面提及的相应设计原则的实现,如强节点,以及塑性铰去与的延性提高,就必须通过加密塑性铰区域内的箍筋间距,以此实现提高抗震能力的目的,此种方式可以提高柱端的抗剪能力也可以对混凝土核心区域进行约束,对纵向的钢筋提供侧向承载能力,防止变形中纵筋的弯曲,这就实现对具备塑性提高的目的,也就提高了延性。设计规范对纵筋的直径、间距、塑性铰区的参数都进行了规范,并对箍筋的形式进行了规定。随着工程实践中箍筋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的不断提高,对塑性铰区内的箍筋分布形式也成为了抗震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可以采用配筋特征值代替原体积配筋率,同时鉴于约束配筋对柱端塑性铰去的良好约束效果,即适当增加配筋数量。
  为了满足房屋设计中框架结构的轴压比例和避免框架结构界面尺寸过大的情况,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尤其是对高层建筑,通常采用的是框架的混凝土强度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的方式,有时甚至高出几个等级。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混凝土强度则是较为重要的材料选择内容,实践中的通常做法是:针对强节点设计理念,节点的区域的混凝土强度应适当提高;确定合理的配合比,严格的控制施工配料操作同时在现场对坍落度进行测量控制,提高配合比的适应性。
  4.结束语
  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高,加上近年来地震灾害发生的越加频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借助已有的抗震经验、理论,并对一些现场进行有效地勘察,从而最大地提高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伯钧,王政,李卫,仲维华;超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实践[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2]张功新,莫海鸿,曾庆军;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建筑技术;2005年01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地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客流量很大。因此,地铁车站结构设计经济、结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结构设计经验,对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保障地铁车站的安全稳定性。  关键词: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分析;有限元计算  一、工程概述  某地铁工程全線共设车站22座,本车站位于城市主干道,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
期刊
摘要:居住区内出现大量的汽车,改变了居民对传统住区的心理感受,这就涉及到道路与汽车、人的关系,道路规划既要满足汽车行人的通行要求,同时又不能破坏居民的安全、交往需求,不能影响景观环境。笔者结合某住宅小区的改造规划,分析了目前小区交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探讨了人车分流设计手法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住宅小区;人车分流;设计  1、住宅小区实例  该住宅小区位于城市主城区的中西部,距市中心直
期刊
摘要: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实施和运作的基本平台,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相对应,如何将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贯彻到幼儿园建筑设计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从实践中看,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对相关的建筑环境存在着特殊要求,因此如何进行幼儿园建筑相关环境的处理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占据了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
期刊
摘要:科学分析城市建筑管理规划工作对城市建筑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如何顺利进行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工作的途径,不仅符合城市规划的长期发展要求,还暗暗迎合着城市形态环境改善的客观需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要真正达到以上要求,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保护城市发展传统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等方面出发,做好建筑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客观的分析城市建筑规划管
期刊
摘要:随着具有西方现代性建筑理论和设计技术的相继引入,与我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和具体操作之间产生了相互摩擦、碰撞与交融,且在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相对来说较为明显。本文基于此背景,以内秦淮河西沿岸三公里建筑设计为例,对传统风貌区更新中建筑地区性设计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并进一步阐释了相关设计举措和效果呈现,旨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风貌区;地区性;地区文化  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可追溯到
期刊
摘要:在我国人多地少,可用于建房的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 中小户型住宅将是今后建房的主要设计户型。但如何设计出环保、健康和创造宜人的居住品质是当前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值得思考的地方。本文就中小户型住宅方案设计中的户内空间处理、公共空间处理、立面设计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析,为设计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户型;户内空间处理;公共空间;立面设计;新材料新技术  引言  近年来,城市
期刊
摘要:创新是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的源泉。面对你我身边大量趋同、缺乏个性的建筑物,创新理念的运用就尤显珍贵。本文分析了建筑设计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并从建筑设计的技术属性和艺术属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创新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理念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为任何设计活动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哪怕是模仿也要经过从未知对象到确定模仿对象的过程。建筑设计的对象是房屋及其环境,放到更大范围则可以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住宅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噪声源较多较大,居住区噪声污染也逐步加重,尤其是交通噪声带来的各种扰民现象层出不穷,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空间环境应该是规划建筑师应尽的责任。为此本文结合住宅区声污染带来的危害,研究优化住宅区声环境的建筑布局,列举一些建筑布局的优化方法,以期指导住宅建筑设计,试图将
期刊
摘要:为了满足居住者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诉求,当今许多的住宅景观设计中运用大量传统空间元素。本文从传统居住空间元素所蕴含的艺术、技术和文化价值展开论述,并着重对传统居住空间元素在当代住宅小区的继承方面谈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住宅景观设计;居住空间;传统元素;传承  1、传统居住空间元素  1.1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  《考工记》《营造法式》和《园治》等古建筑书籍是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传统建筑的研究中,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展现的相对较为全面。其中的设计为大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如何正确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灵活的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是值得建筑师们深思和研究的。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碰撞;文化;民族;风情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不难发现,中国俨然成了世界建筑的试验场,很多的建筑大师纷纷来此实践或试验他们的思想与研究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