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2014年10月,住建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要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南京市栖霞区因受地形地势及城市发展等因素影响,汛期常受洪水侵袭,是南京市重点防洪区之一。该区近年来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打造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南京市栖霞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京市最先启动建设的四大保障性住房片区之一,丁家庄片区是南京市响应国家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重要载体,片区建设以河道整治为核心,在河道整治的基础上辅以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小区公建等配套设施,从整体上打造丁家庄海绵城市示范点,总投资2.49亿元,建成项目38个。
疏浚净化,打造海绵河道。丁家庄试点片区总投资1.37亿元,完成了对涂家营沟、北十里长沟东支、柳塘沟、丁家庄沟铁路以西段、丁家庄沟保障房段和丁家庄沟物流段共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整治河道7950米。河道整治工程以北十里长沟东支、丁家庄沟、柳塘沟和涂家营沟4条河道为主干,黑臭河道整治、排水达标区建设同步开展。通過河道截污、底泥疏浚、培育水生物种等手段,提升水体水质和水体自净能力,并以生态砌岸、生态护坡、植被缓冲带等方式对整治后的河道进行保护。通过河道整治,进一步沟通了片区内水系,使原本分散的小水系有机连为一体,为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与网络,增强了片区内雨水蓄调及污染防治能力。
渗水引流,打造海绵道路。片区内海绵道路建设,避开了传统市政模式下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的思路,通过道路竖向和暗涵的设计,将雨水优先引导至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地中,对雨水进行蓄存、净化。路面、人行道铺砖均采用透水材料,两侧下凹式绿地内设置有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雨水产生渗透、滞留作用,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同时,两侧绿地中还设置有溢流井,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会通过溢流井排入市政管道,有效增加了道路蓄水量,有效防止积淹水发生。道路两侧还配备初期雨水弃流设施,解决了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提高了雨水收集质量。目前,片区内已建成燕新路二期、燕春路等11条海绵道路。
蓄水排涝,打造海绵湿地。湿地是城市之肾,片区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绿地建设情况,确定了三个绿地建设项目,其中重点建设寅春路海绵湿地。寅春路海绵湿地位于丁家庄保障房北部,地处低洼地带,是片区雨水汇集的终端点,历史上积淹水较为严重;且由于该地块被高架路网分割,开发利用难度较大,部分面积被周边居民占为私用,与城市形象严重不符。该湿地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理念,采用可渗透自然路面、微地形延缓雨水径流、自然雨水收集凹地、水生植物净化、雨水再利用等众多先进工艺做法打造。寅春路海绵湿地建成后面积约4.1万m2,既是丁家庄海绵城市片区实现蓄排功能的重要节点,也是整个片区对海绵城市蓄排技术利用最为综合的示范点,实现了对湿地内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和利用。湿地内共有八大水系,结合涂家营沟整体打造,内外水系联通,通过智能雨水监控、自动闸门等智能化手段,总蓄调量能达35000m3,能有效蓄存片区雨水,解决地区内历史积淹水严重的问题,实现汛期雨水外排,旱季引水补水。
蓄排调节,打造海绵地块。片区选取了18个地块建设海绵项目,包含1个基层社区中心、1个居住社区中心、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总计7个公建项目。对于公共建筑,主要利用地块内现存的大型场地、大型绿地设置海绵设施,如在大型场地上铺设透水材料,用下凹式绿地取代传统绿地等方式,增加地块雨水调蓄能力。对于老旧小区项目,主要结合小区出新,通过增加蓄水设施、雨水花园、道路透水改造等方式为老旧小区植入海绵要素,增加地块滞蓄水能力。对于新建小区,从设计源头抓起,全面加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调蓄池、雨水回用设施、绿色屋顶等海绵措施,全方位提升新建小区的蓄排水能力。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栖霞区丁家庄片区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片区内绿地系统不断完善,为水资源调节、生物迁移提供了畅通的生态廊道,原本分散的斑块式小生态圈连成一片,区内部分水系化学需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大大降低,悬浮物和氮磷总量明显减少,逐步形成了更具规模、更加多样、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二是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片区内新增了多处景观公园,错落分布景观亭、景观廊架、植物迷宫、木栈道和文化景墙等,高架桥周围种植水杉、八角金盘、云南黄馨等高大耐潮湿植物隔绝噪音尘土干扰,其他区域则遍植鲁冰花、月见草、波斯菊等观赏性植物,真正实现了“移步换景,四时有景”,形成了“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城市亮丽风景线。三是城市功能实现提升。片区道路在成为雨水收纳体的同时,也是雨水的消化引导通道,河道则成为了沟通区域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质量的生命廊道,海绵公园作为整个片区的绿肺,成为片区内雨水调蓄和净化的终端,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片区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弹性”,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的城市功能。
栖霞区海绵城市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栖霞区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除丁家庄片区外,仙林大学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也在有序展开,实践取得的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模式、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申报省级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之前,南京市已完成了《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南京市非常规水资源——雨水、再生水利用规划》《南京市海绵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专项规划》等12个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成果编制,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建立了绝对领先的规划优势。丁家庄片区申报成功后,又陆续出台了《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南京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导则(试行)》等一批规划、规范文件。栖霞区认真学习并落实南京市相关规划、规范文件,结合项目实际,完成了《丁家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实施方案》为指南,科学有序推进试点片区建设。
城市建设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种功能共同发挥的有机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才能有序推进。丁家庄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节能”的原则,自始至终采取系统化思维方式,在充分调研该片区气候、生态、地质、水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抗旱、雨水存储与净化、雨水开发与利用、生活、娱乐等多种使用功能。工程与河道整治、排水达标区建设等多项相关工作并联推进,综合采用透水地面、渗透井、植草沟、调节池、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多种先进工艺,兼顾功能与美观、建筑与自然、科技与人文,致力于打造更加生态和谐、自然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要注重精细化建管。在丁家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前期,栖霞区成立规划、住建、水务、城管等部门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生态学家、水文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园林学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及施工团队去厦门、昆山等海绵城市建设先进城市交流学习。不断引进最新的海绵材料、海绵技术,努力探索最适宜栖霞气候地形条件及功能需求的技术体系和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精细化建管要求,将每个子项目细化分解为若干步骤和环节,每个步骤、环节明确技术指标,组建专业监理团队,加强全流程监管。严格对照指标要求对施工进行跟踪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品质过硬,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发挥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片区的全国示范效应。
(调研组成员:吴国玖、章燕璐、于珺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徐宁、石韡、邹世奇,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戴群英
南京市栖霞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京市最先启动建设的四大保障性住房片区之一,丁家庄片区是南京市响应国家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重要载体,片区建设以河道整治为核心,在河道整治的基础上辅以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小区公建等配套设施,从整体上打造丁家庄海绵城市示范点,总投资2.49亿元,建成项目38个。
疏浚净化,打造海绵河道。丁家庄试点片区总投资1.37亿元,完成了对涂家营沟、北十里长沟东支、柳塘沟、丁家庄沟铁路以西段、丁家庄沟保障房段和丁家庄沟物流段共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整治河道7950米。河道整治工程以北十里长沟东支、丁家庄沟、柳塘沟和涂家营沟4条河道为主干,黑臭河道整治、排水达标区建设同步开展。通過河道截污、底泥疏浚、培育水生物种等手段,提升水体水质和水体自净能力,并以生态砌岸、生态护坡、植被缓冲带等方式对整治后的河道进行保护。通过河道整治,进一步沟通了片区内水系,使原本分散的小水系有机连为一体,为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与网络,增强了片区内雨水蓄调及污染防治能力。
渗水引流,打造海绵道路。片区内海绵道路建设,避开了传统市政模式下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的思路,通过道路竖向和暗涵的设计,将雨水优先引导至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地中,对雨水进行蓄存、净化。路面、人行道铺砖均采用透水材料,两侧下凹式绿地内设置有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雨水产生渗透、滞留作用,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同时,两侧绿地中还设置有溢流井,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会通过溢流井排入市政管道,有效增加了道路蓄水量,有效防止积淹水发生。道路两侧还配备初期雨水弃流设施,解决了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提高了雨水收集质量。目前,片区内已建成燕新路二期、燕春路等11条海绵道路。
蓄水排涝,打造海绵湿地。湿地是城市之肾,片区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绿地建设情况,确定了三个绿地建设项目,其中重点建设寅春路海绵湿地。寅春路海绵湿地位于丁家庄保障房北部,地处低洼地带,是片区雨水汇集的终端点,历史上积淹水较为严重;且由于该地块被高架路网分割,开发利用难度较大,部分面积被周边居民占为私用,与城市形象严重不符。该湿地建设以低影响开发为理念,采用可渗透自然路面、微地形延缓雨水径流、自然雨水收集凹地、水生植物净化、雨水再利用等众多先进工艺做法打造。寅春路海绵湿地建成后面积约4.1万m2,既是丁家庄海绵城市片区实现蓄排功能的重要节点,也是整个片区对海绵城市蓄排技术利用最为综合的示范点,实现了对湿地内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和利用。湿地内共有八大水系,结合涂家营沟整体打造,内外水系联通,通过智能雨水监控、自动闸门等智能化手段,总蓄调量能达35000m3,能有效蓄存片区雨水,解决地区内历史积淹水严重的问题,实现汛期雨水外排,旱季引水补水。
蓄排调节,打造海绵地块。片区选取了18个地块建设海绵项目,包含1个基层社区中心、1个居住社区中心、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总计7个公建项目。对于公共建筑,主要利用地块内现存的大型场地、大型绿地设置海绵设施,如在大型场地上铺设透水材料,用下凹式绿地取代传统绿地等方式,增加地块雨水调蓄能力。对于老旧小区项目,主要结合小区出新,通过增加蓄水设施、雨水花园、道路透水改造等方式为老旧小区植入海绵要素,增加地块滞蓄水能力。对于新建小区,从设计源头抓起,全面加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调蓄池、雨水回用设施、绿色屋顶等海绵措施,全方位提升新建小区的蓄排水能力。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栖霞区丁家庄片区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片区内绿地系统不断完善,为水资源调节、生物迁移提供了畅通的生态廊道,原本分散的斑块式小生态圈连成一片,区内部分水系化学需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大大降低,悬浮物和氮磷总量明显减少,逐步形成了更具规模、更加多样、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二是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片区内新增了多处景观公园,错落分布景观亭、景观廊架、植物迷宫、木栈道和文化景墙等,高架桥周围种植水杉、八角金盘、云南黄馨等高大耐潮湿植物隔绝噪音尘土干扰,其他区域则遍植鲁冰花、月见草、波斯菊等观赏性植物,真正实现了“移步换景,四时有景”,形成了“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城市亮丽风景线。三是城市功能实现提升。片区道路在成为雨水收纳体的同时,也是雨水的消化引导通道,河道则成为了沟通区域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质量的生命廊道,海绵公园作为整个片区的绿肺,成为片区内雨水调蓄和净化的终端,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片区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弹性”,进一步提升了原有的城市功能。
栖霞区海绵城市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栖霞区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除丁家庄片区外,仙林大学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也在有序展开,实践取得的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模式、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申报省级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之前,南京市已完成了《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南京市非常规水资源——雨水、再生水利用规划》《南京市海绵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专项规划》等12个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成果编制,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建立了绝对领先的规划优势。丁家庄片区申报成功后,又陆续出台了《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南京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导则(试行)》等一批规划、规范文件。栖霞区认真学习并落实南京市相关规划、规范文件,结合项目实际,完成了《丁家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实施方案》为指南,科学有序推进试点片区建设。
城市建设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种功能共同发挥的有机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才能有序推进。丁家庄海绵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节能”的原则,自始至终采取系统化思维方式,在充分调研该片区气候、生态、地质、水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抗旱、雨水存储与净化、雨水开发与利用、生活、娱乐等多种使用功能。工程与河道整治、排水达标区建设等多项相关工作并联推进,综合采用透水地面、渗透井、植草沟、调节池、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多种先进工艺,兼顾功能与美观、建筑与自然、科技与人文,致力于打造更加生态和谐、自然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要注重精细化建管。在丁家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前期,栖霞区成立规划、住建、水务、城管等部门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生态学家、水文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园林学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及施工团队去厦门、昆山等海绵城市建设先进城市交流学习。不断引进最新的海绵材料、海绵技术,努力探索最适宜栖霞气候地形条件及功能需求的技术体系和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精细化建管要求,将每个子项目细化分解为若干步骤和环节,每个步骤、环节明确技术指标,组建专业监理团队,加强全流程监管。严格对照指标要求对施工进行跟踪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品质过硬,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发挥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片区的全国示范效应。
(调研组成员:吴国玖、章燕璐、于珺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徐宁、石韡、邹世奇,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