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职业院校应明确“工匠精神”的含义,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28-0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育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精神两大层面[1]。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的态度、操守等。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工业面临转型的时期,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由于大多职业院校不重视对学习者职业精神的塑造,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日后很难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必须加强对学习者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現,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劳动人员对技术、工艺的不断探索,对产品品质的不断追求,这其中包括了劳动人员的细心、敬业、专注、严谨、创造等品质。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存在有学徒制,这就是我国旧社会对工匠精神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弟子跟随师傅学习传统手艺,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操作练习,从而逐步习得师傅的手艺。在当今社会,学徒制仍然在延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革其形式不断优化,内涵不断丰富,是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理论素养,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被世界上称为“制造强国”,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进入了瓶颈期,中国需要实现由“制造强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德国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并且产品质量优良。同样,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正是由于德国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院校中,其劳动人员充分地发挥“工匠精神”,使其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我国必须学习其长处,不仅发挥人口优势,更加要发挥出“工匠精神”,如此才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脱颖而出。
2.是企业连续发展的保障。如今的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多为“快餐式”生活,许多企业更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暴利不顾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在校企合作的路径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平台。学生的职业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入职后就会对自身职业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技术具备钻研的心态。因此,企业往往会对合作的职业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化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
3.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成为一名劳动人员,对于从业者来说,“工匠精神”对其职业生涯影响重大。职业院校要充分地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使他们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1.德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院校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习者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
2.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技术的传承,更是对精神的领悟。校企合作路径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教师在学生实践时将“工匠精神”与实际价值相联系,有利于学生认同“工匠精神”并掌握其实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
3.引进校外名师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途径。聘请企业名师和民间能工巧匠参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3]。企业名师既具备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对于名师有崇敬的心理,名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传授技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名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使课堂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工匠精神”。
4.完善政策,增强社会认同感。我国的许多文化瑰宝正在逐渐消失,随着老手工艺人的逝去,许多民间技艺无人继承,正在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国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目前还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甚至在我国,北方对职业技术的认同远低于南方,职业技术院校在北方受到轻视、排挤。培养“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加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出发,通过表彰优秀的工匠,让人们对劳动人民肃然起敬,提高劳动人民的社会认同感。
职业院校以职业劳动为土壤而持续发展,“工匠精神”借助职业院校而传承发展。我国的职业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重点,将劳动、职业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整个社会宣传[4]。
我国的各项技术正在不断地更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各项精神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但不可否认,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在我国劳动人民始终处于这一具有崇高地位,“工匠精神”需要传承,职业院校应自觉承担起这一使命,加强对学习者“工匠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2]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4] 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emphasizes that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should be promoted nationwide.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craftsmanship,recognize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ship an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craftsman spirit”;necessity;training way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28-0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育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精神两大层面[1]。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的态度、操守等。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工业面临转型的时期,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由于大多职业院校不重视对学习者职业精神的塑造,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日后很难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必须加强对学习者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現,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劳动人员对技术、工艺的不断探索,对产品品质的不断追求,这其中包括了劳动人员的细心、敬业、专注、严谨、创造等品质。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存在有学徒制,这就是我国旧社会对工匠精神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弟子跟随师傅学习传统手艺,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操作练习,从而逐步习得师傅的手艺。在当今社会,学徒制仍然在延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革其形式不断优化,内涵不断丰富,是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理论素养,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被世界上称为“制造强国”,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进入了瓶颈期,中国需要实现由“制造强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德国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并且产品质量优良。同样,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正是由于德国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院校中,其劳动人员充分地发挥“工匠精神”,使其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我国必须学习其长处,不仅发挥人口优势,更加要发挥出“工匠精神”,如此才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脱颖而出。
2.是企业连续发展的保障。如今的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多为“快餐式”生活,许多企业更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暴利不顾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在校企合作的路径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平台。学生的职业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入职后就会对自身职业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技术具备钻研的心态。因此,企业往往会对合作的职业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化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
3.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成为一名劳动人员,对于从业者来说,“工匠精神”对其职业生涯影响重大。职业院校要充分地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使他们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1.德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院校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习者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
2.实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技术的传承,更是对精神的领悟。校企合作路径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教师在学生实践时将“工匠精神”与实际价值相联系,有利于学生认同“工匠精神”并掌握其实质,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
3.引进校外名师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途径。聘请企业名师和民间能工巧匠参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3]。企业名师既具备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对于名师有崇敬的心理,名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传授技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名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使课堂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工匠精神”。
4.完善政策,增强社会认同感。我国的许多文化瑰宝正在逐渐消失,随着老手工艺人的逝去,许多民间技艺无人继承,正在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国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目前还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甚至在我国,北方对职业技术的认同远低于南方,职业技术院校在北方受到轻视、排挤。培养“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加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出发,通过表彰优秀的工匠,让人们对劳动人民肃然起敬,提高劳动人民的社会认同感。
职业院校以职业劳动为土壤而持续发展,“工匠精神”借助职业院校而传承发展。我国的职业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重点,将劳动、职业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整个社会宣传[4]。
我国的各项技术正在不断地更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各项精神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但不可否认,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在我国劳动人民始终处于这一具有崇高地位,“工匠精神”需要传承,职业院校应自觉承担起这一使命,加强对学习者“工匠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2]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4] 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emphasizes that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should be promoted nationwide.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craftsmanship,recognize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ship an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craftsman spirit”;necessity;training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