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甘茂列传》记载,丞相甘茂对秦武王说:当年魏文侯命令乐羊伐中山国,这一仗打了三年才打胜。乐羊班师回朝,上书请功。魏文侯什么也没说,搬出来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这三年状告乐羊的谤书。乐羊一看,赶快向魏文侯说:“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甘茂引用这个故事是为自己即将出征韩国重镇宜阳打伏笔。这可谓甘茂引用历史为自己服务。甘茂奉秦武王之命攻取宜阳,宜阳作为韩国军事重镇,防守极为严密,甘茂深知这一仗决非一战可下,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自己长期在外率兵作战,如果没有秦武王的鼎力支持,这仗无法打下去。所以,出兵之前他特意引用了魏文侯时乐羊伐取中山国一事告诫秦武王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
  甘茂还对秦武王讲了另一个故事:当年曾参在费居住,鲁国有一个人和曾参同名同姓。有一天,这位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你们家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泰然自若地坐在那里织布,理都不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织布。停了一会儿,第三个人跑过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一听,扔下织布机,翻墙就逃。像曾参这样的贤人,像曾参母亲这样了解自己儿子的人,三个人相继告诉她曾参杀人,她的母亲竟然担心自身的安危了。可见,要他人始终如一地相信一个人多难。
  甘茂讲这个历史故事,旨在劝谏秦武王要始终如一地信任自己,千万不要自己在前方打仗,秦武王在后方相信小人的谗言,不信任自己。尤其不要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只要有人连续不断地说坏话,秦武王就相信了。
  人们解读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甘茂深知秦武王的支持对自己攻取宜阳多么重要,所以,才不厌其详地讲了乐羊伐中山的故事,讲了曾参母亲闻三人之言而怀疑自己儿子的故事。尽管甘茂做了这么详尽的铺垫,等到他真正率兵攻取宜阳之时,仗打了五个月还未攻取宜阳,果然有人在秦武王面前讲甘茂的坏话。秦武王召甘茂撤兵,甘茂搬出出兵之前和秦武王签的盟约,秦武王才改变态度,全力支持甘茂。最终甘茂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打通了秦国逐鹿中原的通道!
  这个故事,我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这个系列中讲过。一次,我在某地机场候机,巧遇一位中年男子,他看见我,马上就问我:王教授,我听过你讲的一个将军讨伐一个国家的故事,他打了胜仗,回来请赏,结果,国君搬出来一筐谤书给他看,他这才知道功劳不全是自己的。你能再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吗?特别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姓名。我想给我们公司的中层领导讲讲这个故事。于是,我将这个故事又详细地为他讲了一遍。
  因为大家都要赶飞机,所以,又聊了几句就各自登机了。我想,这位男士一定是一位老总,他了解乐羊伐中山的故事是想要自己公司的中层领导明白功劳不全是自己的努力,老总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很敬佩这位老总,他能从一个历史故事中听出来可以为己所用的道理。但,这位老总的为我所用更明白无误。
  历史要为我所用并没有错,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鉴。一个人无论经历多么丰富,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可能经历世界上的一切。这里面的因素太多太多,经历、经济、时间、精力、语言等都可以限制一个人的经历,特别是生命的有限更使人不可能经历世界上的一切,只有经历过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它。我们对这个繁富世界上的许多人、许多事都缺乏认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既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事我们无法经历,那我们靠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靠历史。因为历史记载了许多人经历过的事,历史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让人思考的道理。比如乐羊伐中山,在乐羊看来,自己劳苦功高,在魏文侯看来,所有的功劳都是我支持的结果。乐羊的请赏有他的道理,毕竟中山是乐羊辛辛苦苦攻下来的;魏文侯的话也有他的道理,毕竟魏文侯的决策、支持是乐羊最终攻取中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实,乐羊和魏文侯都只看到了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人性!人们太容易看到自己的贡献,很容易忽略他人的努力。
其他文献
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了他给同文馆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    这是一座“按照北京标准的样式建造,地面用砖砌成,屋内的装饰也很少”,由一层平房围合而成的小院。它的前主人——大学士赛尚阿,曾是一个固执的排外主义者,他在1846年5月8日写给道光皇帝的
期刊
古往今来,在风雷激荡硝烟四起的历史关头,多少英雄豪杰长剑匹马,纵横四海,建功立业,百代流芳。然而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功败垂成的悲剧英雄,令人扼腕长叹。在近代中国和日本,处于同一时代的洪秀全与西乡隆盛的成败得失,便如一曲悲歌,余音难尽。他们都出生寒微却胸怀大志,以霹雳雷霆之手段,开创震古烁今之伟业;他们掀起惊天狂涛、几乎倒旋乾坤,却又都在辉煌的巅峰忽如大厦之倾,死于非命。而更发人深省的是,他们都壮心填
期刊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
期刊
自古江南出美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绍,一个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宝地,得江南水乡之灵秀,育千古美女之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里曾经产出过美女西施、孝女曹娥、情女祝英台、才女唐琬、侠女秋瑾。人们把她们统称“五女”。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女才。她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至今还荡气回肠的故事与传说。    美女的沉鱼之姿    世人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事实上这两句话说的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道”始见于西周金文,以“首”表音(古音“首”“道”相近)。“道”就是现在的路,其意义引申开来
期刊
顺应“风寒暑湿燥火”,与大自然齐步走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同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饮食还是穿衣服、体育锻炼等,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黄帝内经》说到一年四季有变化,人们的作息也要与之相适应。春天,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开始萌发,生机盎然。人
期刊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因为男儿的膝盖事关尊严、面子、人格等等,轻易是不能弯曲下跪的。  下跪这种身体语言,其含义就是臣服、恭敬、感恩戴德、伏低做小。中国历史上的礼仪要求见官磕头,磕头首先是需要下跪的。当然,下跪表示屈服、不平等,外国人也是这样看的,但却绝不是这样做的。当年受英国国王委派来华给乾隆皇帝祝寿的马嘎尔尼坚决拒绝给中国的乾隆皇帝下跪磕头,因此引出严重的外交纠纷。因为下跪磕头的问题,东
期刊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毫无疑问,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  自古文人多强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究竟哪类人最有骨气呢?请翻开历史认真地查一查,最有骨气的恐怕还
期刊
南易水,俗称雹河、瀑河,发源于狼牙山东麓,流经易县南部,经瀑河水库注入白洋淀。   历史上南易水曾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一条重要河流。战国时期这里是燕赵边界,南宋时再次成为宋辽边界,明时又是朱棣初起兵的战场,至今沿河仍留有多处遗迹。我们知道,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壮的内涵。  送荆陉  
期刊
壹。  鸦片战争时,清军抓住几个英军俘虏,道光帝很是兴奋。审问时所提问题是:“尔国地方几许?英吉利到我回疆有无旱路?”英俘认为问题提得太过怪异,不好回答。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铁甲横洋,以整个世界为殖民对象,狂放不可一世。而作为“泱泱大国、煌煌天朝”之第一人,对世界之变浑然不觉,出语如稚子。道光帝的无知可笑映照出的正是清王朝的妄自尊大。但,历史演进,余绪未绝。曾有一个事情,也让我们盲目地“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