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相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现实中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多把其说成是当事人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但是,为什么乐水者必是智者,为什么乐山者必是仁者,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为乐?怎样才能正确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以“人”为核心,重人文、重人伦的文化特点,主张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发现,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核心有着相似和相近的质地。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知之所以乐也。”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水至清则无鱼。水是千古情怀的聚集地,江河湖泊溪流深潭,无不进发着天地清浊及人的七情六欲。水太闪烁,人们摹仿不出它皱而无痕的形体。智者大多会在水边,涉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对于“仁者乐山”,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
山,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可以说是山中的伟丈夫。它的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与世故,正如仁者额头上的道道皱纹,是岁月和风雨的极好见证;登上峰顶,自然的回归,使人顿时忘却了身后的红尘俗事,感受着造物主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有了对生命意义的全新理解,有了抛却名利的自然之心。而这正是山的仁爱,它似乎在你不经意间时时处处告诉你做人的道理。那种厚重与耐心,感化着每一位登山者,使你顿时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之心,有了“得意不忘形,失慧不失态”的终身教诲。山有脊梁。人有人格。
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和人的交融,使山更富有一种超然的灵性,多了几分神秘之感。而人也从山的灵性和奇峰独矗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有了“仙”的构架、“道”的灵悟。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言,既不在山,亦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的超脱与悠闲。有道是,“彼山还比此山高”,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人生之中,想出人头地、卓尔不群,当然要胸怀远大的目标,如山的稳重、厚实一般,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执着而恒定,不为面前的困难所折腰,正如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
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这也许就是乐山者必仁的原因吧!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总之,山有厚重,水无常势。山和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灵、动、柔、变。一个志存高远,一个随波逐流。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哲学蕴藏着正直,水的哲学贯穿着机智。山的逻辑意味着青云直上,水的轨道体现着迂回渗透。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丰富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潇洒从容。山是有记忆的,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伟岸气质;水则灵柔乖巧,化解万物,有容乃大,因此畅流不息。山是静止的书,它书写了青松气质、磐石风格,能够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水是流动的书,它记载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可以培养你的灵活和敏锐。读山,你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读水,你会悟出什么是稍纵即逝。
“乐水”者,大体在于喜动态,好开阖,或有方塘一鉴、天光云影,或有非常规之思维,这也许正是“智”者之特点。山气韵神闲,安豢如素,厚德载物,“乐山”者,大体是喜稳健平和,秀外麓中,神气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也许,正是“仁”者之特点。西汉的张子房为“智”者,而萧何则为“仁”者。《三国演义》中,周瑜为“智”者,鲁肃则为“仁”者,各有异人光彩。
“文章是案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清人张潮的这个名句经常浮现脑际,同时不由自主会产生出去走走的冲动。身处自然,阅读山水,常常使得内心异常平静。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性情的原因吧。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相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现实中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多把其说成是当事人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但是,为什么乐水者必是智者,为什么乐山者必是仁者,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为乐?怎样才能正确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以“人”为核心,重人文、重人伦的文化特点,主张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发现,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核心有着相似和相近的质地。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知之所以乐也。”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水至清则无鱼。水是千古情怀的聚集地,江河湖泊溪流深潭,无不进发着天地清浊及人的七情六欲。水太闪烁,人们摹仿不出它皱而无痕的形体。智者大多会在水边,涉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对于“仁者乐山”,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
山,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可以说是山中的伟丈夫。它的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与世故,正如仁者额头上的道道皱纹,是岁月和风雨的极好见证;登上峰顶,自然的回归,使人顿时忘却了身后的红尘俗事,感受着造物主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有了对生命意义的全新理解,有了抛却名利的自然之心。而这正是山的仁爱,它似乎在你不经意间时时处处告诉你做人的道理。那种厚重与耐心,感化着每一位登山者,使你顿时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之心,有了“得意不忘形,失慧不失态”的终身教诲。山有脊梁。人有人格。
刘禹锡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和人的交融,使山更富有一种超然的灵性,多了几分神秘之感。而人也从山的灵性和奇峰独矗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有了“仙”的构架、“道”的灵悟。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言,既不在山,亦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的超脱与悠闲。有道是,“彼山还比此山高”,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人生之中,想出人头地、卓尔不群,当然要胸怀远大的目标,如山的稳重、厚实一般,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执着而恒定,不为面前的困难所折腰,正如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
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这也许就是乐山者必仁的原因吧!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总之,山有厚重,水无常势。山和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两种风格迥异的形态。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灵、动、柔、变。一个志存高远,一个随波逐流。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哲学蕴藏着正直,水的哲学贯穿着机智。山的逻辑意味着青云直上,水的轨道体现着迂回渗透。简洁是山的风格,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丰富是水的个性,它漫地而游,潇洒从容。山是有记忆的,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伟岸气质;水则灵柔乖巧,化解万物,有容乃大,因此畅流不息。山是静止的书,它书写了青松气质、磐石风格,能够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水是流动的书,它记载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可以培养你的灵活和敏锐。读山,你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读水,你会悟出什么是稍纵即逝。
“乐水”者,大体在于喜动态,好开阖,或有方塘一鉴、天光云影,或有非常规之思维,这也许正是“智”者之特点。山气韵神闲,安豢如素,厚德载物,“乐山”者,大体是喜稳健平和,秀外麓中,神气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也许,正是“仁”者之特点。西汉的张子房为“智”者,而萧何则为“仁”者。《三国演义》中,周瑜为“智”者,鲁肃则为“仁”者,各有异人光彩。
“文章是案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清人张潮的这个名句经常浮现脑际,同时不由自主会产生出去走走的冲动。身处自然,阅读山水,常常使得内心异常平静。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性情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