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推动“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舆论环境。“Z世代”是移动互联网原生代,多习惯于“去中心化”的媒介环境,这就要求传播者以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接地气的话语与之沟通交流。南京在近年来对外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与“Z世代”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打造开放可持续的平台,积攒人脉,凝聚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Z世代” 青年意见领袖 跨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①近年来,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Z世代”,通常指1995—2010年出生的年轻人,也被称作“移动互联网原生代”。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24亿人属于“Z世代”,占全球人口的32%。在中国,“Z世代”数量共有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0%。②
“Z世代”这一群体的观念和选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的行动力和影响力也已广泛显现。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提出,“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应该有所关注。③推动“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一、“Z世代”特性分析
以“Z世代”为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对外传播,首先需要对“Z世代”进行受众分析。与“千禧一代”等其他世代相比,“Z世代”是移动互联网原生代,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Z世代”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调研机构Zebra IQ、美国互联网媒体Vice Media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媒体发展公司(Ontario Creates)等都曾对“Z世代”群体作了专门的调查分析。除此之外,中国的腾讯新闻短视频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0)》等报告里,也有针对“Z世代”开展的研究。“Z世代”在媒介习惯上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关注全球紧迫性问题解决
该群体对环境保护、公平正义、性别平等社会问题感兴趣,认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是其自身责任,他们热心公益,优先选择有影响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企业作为职业规划对象。中国的“Z世代”群体国家认同感往往较强,并且在各个互联网社群都有活跃的“小粉红”。
(二)追随网络意见领袖
对“Z世代”来说,网络意见领袖比知名人士更受其欢迎,他们希望意见领袖能够真正、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利益,他们也愿意为所支持的意见领袖或“爱豆”(idol)付出时间和金钱。
(三)社交平台迁移频繁喜爱新鲜
“Z世代”群体的标配往往是移动智能设备、碎片化信息以及碎片化时间,尤其偏爱社交媒体,优兔(YouTube)等传统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是其信息来源的首选平台。但同时,他们也爱尝试各类新潮社交平台,如使用抖音海外版(TikTok)等新兴媒体平台。要想吸引其持续的注意力,需要不断在新老平台上进行创新和试验。
(四)娱乐至上偏爱短视频
娱乐是“Z世代”内容消费的主要动机。动画、漫画、游戏等ACG文化已成为该群体最普遍的兴趣爱好,并已渗透到他们的社交场景和沟通语境,表情包是他们的通用语言。
(五)追逐品质与颜值一个不能少
“Z世代”群体感性和理性并存。他们会为自己的热爱倾注感情,并乐于表达、不断追逐自己的所爱,但同时也很有主见,不轻易为各种纷乱的信息所动摇,在一些问题上颇为深思熟虑且不轻易改变。
二、针对“Z世代”国际传播的主要策略
对“Z世代”而言,“去中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媒体环境,这就要求传播者以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接地气的话语加入到与“Z世代”的沟通交流中,并注重在传播过程中赋能“Z世代”,变被传播者为新的传播者,从而激发传播裂变效应。
(一)切入共同话语
聚焦“Z世代”关切点,如,文明冲突与和平、生命健康与人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反对歧视、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文化和教育等全球紧迫性议题,与之开展真诚交流,进行平等对话。
(二)开展共同行动
聚力发掘“Z世代”创变者,可以联动国际组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公益团体力量和资源,开放社会资源、针对紧迫问题、持续共同行动,群策群力展示智慧、发挥力量,引导并带领“Z世代”从虚拟世界的围观者、“拍砖”者,转变为现实世界的创变者。
(三)创新表达叙事
善于将理念、概念具象化,可以通过对承载价值观的具象载体进行设计,做到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用“Z世代”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叙事。可以培养、引导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青年领袖为中国代言,如中国的“马拉拉”“环保女孩”等,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社交媒体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Z世代”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特点,用好脸书、抖音海外版等覆盖全球受众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全球竞赛、邀约以及共同制作等方式,吸引“Z世代”参与视频生产和传播,提高网络引导能力。
三、面向“Z世代”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南京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面向青年人,尤其是“Z世代”的传播路径,主要表现为聚焦两类平台、四类人群、兩个渠道,积攒了人脉,凝聚了力量,在国际国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用好两类平台:巧用现有国际平台,以我为主创设新平台
1.用好现有国际青年平台
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将青年群体作为相关领域的工作重点。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了《2014—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发展战略计划建议书》,发掘青年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国际奥委会创设了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整合体育、教育和文化资源,激励青少年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设立了青年领袖社区,引导青年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等等。 中国应积极加入到这些国际青年平台建设中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度参与不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引导并促进平台转型升级,面向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充分展示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巧妙传播。
2.主动作为创设中国行动平台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南京市政府等创设了南京和平论坛,链接了一批世界青年意见领袖和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组织国际青年对话“Z世代”、聚焦和平行动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协同行动平台——“和平合倡团”。论坛嘉宾有世界经济论坛的青年社区人员,也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脱贫减灾、人道主义救援、生态环境保护、跨文化沟通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的青年领袖或机构,如非洲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中南屋”创始人黄泓翔、在柬埔寨开展排雷行动的平澜公益基金会等等。
未来,中国可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亚洲文明大会等国际性对话平台,创设更多可供青年群体参与的交流和行动平台,用好南京和平论坛等载体,与国际组织携手合作,做好政策、法律、资金、人才以及本地化支持等方面的设计,让“Z世代”在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同时,了解、理解、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
(二)面向四类重点人群开展卓有成效工作
1.影响有影响力的世界青年意见领袖
对“Z世代”来说,青年意见领袖对他们有较强的引导力和号召力。近年来,南京借助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遗产,多次举办世界青年文化、体育与和平论坛,对接世界青少年组织“Me to We”创立人克雷格兄弟以及致力于巴基斯坦女性影响力培训的青年领袖一霎等等。
未来,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或组织的合作,围绕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多边主义与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等全球性议题,设置可持续、有意义的议题,开展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聚焦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各异的青年意见领袖,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这一群体为中国发声。
2.培育在华外籍杰出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灯下亮”工程是主要面向来华外国人士,通过在涉外宾馆、饭店、机场等区域加强我国对外出版物的陈列、赠阅等工作,增强他们对中国各类信息的接受度,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也是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的重点对象。
我国也陆续培育出了一批活跃在国际传播中杰出的在华外籍青年。例如,20世纪90年代活跃在总台央视的美国飞虎队成员后人爱中、爱华姐妹,姐妹二人的艺术启蒙均源于南京小红花艺术团;21世纪初在南京大学留学的英国女生李美洁(玛丽-杰斯·利夫兰德),从南京选秀节目中走红,回国后成为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的主唱;去年拍摄《南京抗疫现场》《再见武汉》被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点名”的日籍青年导演竹内亮,自2018年开始,南京通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房租减免、政府采购服务等多种手段对他进行扶持,最终获得了他的信任。在疫情期间,通过协调抗疫一线资源引导其拍摄中国抗疫视频,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以上每一位为中国发声、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在华外籍青年,都是多年精心培养的成果。
未来,中国应精心谋划,策划搭建平台进一步做好在华外籍杰出青年的挖掘和培养,以真诚的沟通赢得其信任,以务实的支持促进其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以“他者”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3.机制化支持在国外开展公益事业的中国杰出青年
当前,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青年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志愿者或公益机构创始人的身份,为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年智慧和力量。例如,发起“非洲真实故事”数字媒体项目的“游猪生态”创始人朱清、海洋环境保护组织“无境深蓝”创始人王淼等,他们与各国“Z世代”处于共同的话语圈层,其理念和行为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他们发起的很多号召也得到了当地青年的广泛响应。
但应该看到,这些青年组织目前多是“单打独斗”的形式,缺乏资源和行动的有效整合,效果和影响力有限。我国可制定更多相关制度,建立科学机制,支持中国青年国际志愿服务队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以及周边国家,参与脱贫、减灾、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项目,让“Z世代”在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中对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传播中国力量、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
4.机制化支持加入国际组织的中国青年、华裔青年
鉴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人员数量与我国大国身份并不完全匹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机构中任职,逐渐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很多“Z世代”接受了中西方两种体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其血脉,他们还兼具国际视野,善于表达,行动力强,有些也通过自身努力在国际机构获得了职位并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负责南苏丹等地人道主义援助工作的邹笑梅等。
未来,我國各相关部委可进一步加强统筹,创新机制,强化与对口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一方面支持已在国际机构中任职的中国青年、华裔青年;另一方面,选拔更多中国青年帮助他们获得进入国际机构的任职机会,并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扩大人脉、站稳脚跟,不断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发挥更大作用。
(三)聚焦线上线下两个渠道
1.用好线上渠道
“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数字化生存是他们的存在状态,习惯于以“我寻找,我录制,我创造,我转发”来体现自我。因此,针对国际“Z世代”传播,要重点用好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特别是如优兔、抖音海外版等的各类视频网站。 要进一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研究分析“Z世代”感兴趣的话题制造热点。发挥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力量,打造偶像IP的傳播共同体、提升粉丝黏着度。通过征集、邀约以及共同制作等方式,吸引青年参与短视频生产,依托商业化、社会化网络平台发布推广。
2.强化线下合作
通过打造开放式平台,以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各方资源和青年力量,实现最大联动效应。例如,2016年起,南京与国内知名公益组织合作发起“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先后邀请近30位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和青年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探访云锦、金箔、绒花、榫卯等四项非遗工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创造有南京基因的文化新产品,为中国传统文化赋能赋值,助力其进入国际文化创意顶级圈层、进入世界顶级时尚消费品圈层。
未来,南京也将进一步围绕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国际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青年等行动力量,实施红山青年实践营项目,通过生态艺术设计,助力红山动物园服务系统升级,打造跨领域、跨学科的青年行动网络。继续链接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家、音乐家来宁开展驻地创作,参与诠释、演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江南文化走向国际、进入时尚、融入生活。
(四)打造系列产品赋予价值内涵
针对“Z世代”兴趣爱好和消费品位细分圈层,打造移动视频、移动音乐、手机游戏、动漫等系列产品,将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嵌入其中。促使传播题材趋向生活化、视角趋向平民化、节点趋向共时化、制作趋向专业化、结构趋向简单化、叙事风格趋向娱乐化,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近期,南京将与国际化表达设计团队合作,启动“和平漂流书”项目。拟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动百名“Z世代”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征集和平主题作品,如一幅画、一首歌、一张照片,或是一首诗歌、一段舞蹈等等,配合元首外交、主场外交以及重要世界纪念日和重大国际事件,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和平启示录、愿景书、行动图”,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四、结语
“Z世代”是“后浪”,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分析“Z世代”特点,探索有效传播策略和路径,提升议程设置能力,用好各类媒介平台,不断积累人脉资源,赢得全球更多“Z世代”的支持和认同,为中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彭振刚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注释」
①《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7日,第1版。
②Digitown数字重阵:《Zebra IQ:2019年Z世代报告》,搜狐网,https://www. sohu.com/a/325094183_665157,2019年7月5日。
③张颐武:《Z世代的国际观》,新浪网,ht t p:// blog. si n a. c om. c n /s / blog_47383f2d0102z38o.html,2021年1月14日。
责编:荆江
【关键词】“Z世代” 青年意见领袖 跨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①近年来,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Z世代”,通常指1995—2010年出生的年轻人,也被称作“移动互联网原生代”。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24亿人属于“Z世代”,占全球人口的32%。在中国,“Z世代”数量共有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0%。②
“Z世代”这一群体的观念和选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的行动力和影响力也已广泛显现。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提出,“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应该有所关注。③推动“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一、“Z世代”特性分析
以“Z世代”为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对外传播,首先需要对“Z世代”进行受众分析。与“千禧一代”等其他世代相比,“Z世代”是移动互联网原生代,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Z世代”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调研机构Zebra IQ、美国互联网媒体Vice Media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媒体发展公司(Ontario Creates)等都曾对“Z世代”群体作了专门的调查分析。除此之外,中国的腾讯新闻短视频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0)》等报告里,也有针对“Z世代”开展的研究。“Z世代”在媒介习惯上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关注全球紧迫性问题解决
该群体对环境保护、公平正义、性别平等社会问题感兴趣,认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是其自身责任,他们热心公益,优先选择有影响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企业作为职业规划对象。中国的“Z世代”群体国家认同感往往较强,并且在各个互联网社群都有活跃的“小粉红”。
(二)追随网络意见领袖
对“Z世代”来说,网络意见领袖比知名人士更受其欢迎,他们希望意见领袖能够真正、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利益,他们也愿意为所支持的意见领袖或“爱豆”(idol)付出时间和金钱。
(三)社交平台迁移频繁喜爱新鲜
“Z世代”群体的标配往往是移动智能设备、碎片化信息以及碎片化时间,尤其偏爱社交媒体,优兔(YouTube)等传统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是其信息来源的首选平台。但同时,他们也爱尝试各类新潮社交平台,如使用抖音海外版(TikTok)等新兴媒体平台。要想吸引其持续的注意力,需要不断在新老平台上进行创新和试验。
(四)娱乐至上偏爱短视频
娱乐是“Z世代”内容消费的主要动机。动画、漫画、游戏等ACG文化已成为该群体最普遍的兴趣爱好,并已渗透到他们的社交场景和沟通语境,表情包是他们的通用语言。
(五)追逐品质与颜值一个不能少
“Z世代”群体感性和理性并存。他们会为自己的热爱倾注感情,并乐于表达、不断追逐自己的所爱,但同时也很有主见,不轻易为各种纷乱的信息所动摇,在一些问题上颇为深思熟虑且不轻易改变。
二、针对“Z世代”国际传播的主要策略
对“Z世代”而言,“去中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媒体环境,这就要求传播者以平等的姿态、诚恳的态度、接地气的话语加入到与“Z世代”的沟通交流中,并注重在传播过程中赋能“Z世代”,变被传播者为新的传播者,从而激发传播裂变效应。
(一)切入共同话语
聚焦“Z世代”关切点,如,文明冲突与和平、生命健康与人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反对歧视、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文化和教育等全球紧迫性议题,与之开展真诚交流,进行平等对话。
(二)开展共同行动
聚力发掘“Z世代”创变者,可以联动国际组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公益团体力量和资源,开放社会资源、针对紧迫问题、持续共同行动,群策群力展示智慧、发挥力量,引导并带领“Z世代”从虚拟世界的围观者、“拍砖”者,转变为现实世界的创变者。
(三)创新表达叙事
善于将理念、概念具象化,可以通过对承载价值观的具象载体进行设计,做到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用“Z世代”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叙事。可以培养、引导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青年领袖为中国代言,如中国的“马拉拉”“环保女孩”等,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社交媒体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Z世代”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特点,用好脸书、抖音海外版等覆盖全球受众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全球竞赛、邀约以及共同制作等方式,吸引“Z世代”参与视频生产和传播,提高网络引导能力。
三、面向“Z世代”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南京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面向青年人,尤其是“Z世代”的传播路径,主要表现为聚焦两类平台、四类人群、兩个渠道,积攒了人脉,凝聚了力量,在国际国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用好两类平台:巧用现有国际平台,以我为主创设新平台
1.用好现有国际青年平台
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将青年群体作为相关领域的工作重点。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了《2014—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发展战略计划建议书》,发掘青年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国际奥委会创设了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整合体育、教育和文化资源,激励青少年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设立了青年领袖社区,引导青年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等等。 中国应积极加入到这些国际青年平台建设中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度参与不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引导并促进平台转型升级,面向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充分展示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巧妙传播。
2.主动作为创设中国行动平台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南京市政府等创设了南京和平论坛,链接了一批世界青年意见领袖和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组织国际青年对话“Z世代”、聚焦和平行动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协同行动平台——“和平合倡团”。论坛嘉宾有世界经济论坛的青年社区人员,也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脱贫减灾、人道主义救援、生态环境保护、跨文化沟通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的青年领袖或机构,如非洲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中南屋”创始人黄泓翔、在柬埔寨开展排雷行动的平澜公益基金会等等。
未来,中国可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亚洲文明大会等国际性对话平台,创设更多可供青年群体参与的交流和行动平台,用好南京和平论坛等载体,与国际组织携手合作,做好政策、法律、资金、人才以及本地化支持等方面的设计,让“Z世代”在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同时,了解、理解、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
(二)面向四类重点人群开展卓有成效工作
1.影响有影响力的世界青年意见领袖
对“Z世代”来说,青年意见领袖对他们有较强的引导力和号召力。近年来,南京借助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文化遗产,多次举办世界青年文化、体育与和平论坛,对接世界青少年组织“Me to We”创立人克雷格兄弟以及致力于巴基斯坦女性影响力培训的青年领袖一霎等等。
未来,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或组织的合作,围绕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多边主义与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等全球性议题,设置可持续、有意义的议题,开展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聚焦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各异的青年意见领袖,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这一群体为中国发声。
2.培育在华外籍杰出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灯下亮”工程是主要面向来华外国人士,通过在涉外宾馆、饭店、机场等区域加强我国对外出版物的陈列、赠阅等工作,增强他们对中国各类信息的接受度,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也是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的重点对象。
我国也陆续培育出了一批活跃在国际传播中杰出的在华外籍青年。例如,20世纪90年代活跃在总台央视的美国飞虎队成员后人爱中、爱华姐妹,姐妹二人的艺术启蒙均源于南京小红花艺术团;21世纪初在南京大学留学的英国女生李美洁(玛丽-杰斯·利夫兰德),从南京选秀节目中走红,回国后成为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的主唱;去年拍摄《南京抗疫现场》《再见武汉》被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点名”的日籍青年导演竹内亮,自2018年开始,南京通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房租减免、政府采购服务等多种手段对他进行扶持,最终获得了他的信任。在疫情期间,通过协调抗疫一线资源引导其拍摄中国抗疫视频,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以上每一位为中国发声、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在华外籍青年,都是多年精心培养的成果。
未来,中国应精心谋划,策划搭建平台进一步做好在华外籍杰出青年的挖掘和培养,以真诚的沟通赢得其信任,以务实的支持促进其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以“他者”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3.机制化支持在国外开展公益事业的中国杰出青年
当前,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青年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志愿者或公益机构创始人的身份,为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年智慧和力量。例如,发起“非洲真实故事”数字媒体项目的“游猪生态”创始人朱清、海洋环境保护组织“无境深蓝”创始人王淼等,他们与各国“Z世代”处于共同的话语圈层,其理念和行为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他们发起的很多号召也得到了当地青年的广泛响应。
但应该看到,这些青年组织目前多是“单打独斗”的形式,缺乏资源和行动的有效整合,效果和影响力有限。我国可制定更多相关制度,建立科学机制,支持中国青年国际志愿服务队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以及周边国家,参与脱贫、减灾、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项目,让“Z世代”在深度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中对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传播中国力量、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
4.机制化支持加入国际组织的中国青年、华裔青年
鉴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人员数量与我国大国身份并不完全匹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机构中任职,逐渐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很多“Z世代”接受了中西方两种体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其血脉,他们还兼具国际视野,善于表达,行动力强,有些也通过自身努力在国际机构获得了职位并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负责南苏丹等地人道主义援助工作的邹笑梅等。
未来,我國各相关部委可进一步加强统筹,创新机制,强化与对口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一方面支持已在国际机构中任职的中国青年、华裔青年;另一方面,选拔更多中国青年帮助他们获得进入国际机构的任职机会,并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扩大人脉、站稳脚跟,不断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发挥更大作用。
(三)聚焦线上线下两个渠道
1.用好线上渠道
“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数字化生存是他们的存在状态,习惯于以“我寻找,我录制,我创造,我转发”来体现自我。因此,针对国际“Z世代”传播,要重点用好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特别是如优兔、抖音海外版等的各类视频网站。 要进一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研究分析“Z世代”感兴趣的话题制造热点。发挥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力量,打造偶像IP的傳播共同体、提升粉丝黏着度。通过征集、邀约以及共同制作等方式,吸引青年参与短视频生产,依托商业化、社会化网络平台发布推广。
2.强化线下合作
通过打造开放式平台,以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各方资源和青年力量,实现最大联动效应。例如,2016年起,南京与国内知名公益组织合作发起“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先后邀请近30位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和青年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探访云锦、金箔、绒花、榫卯等四项非遗工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创造有南京基因的文化新产品,为中国传统文化赋能赋值,助力其进入国际文化创意顶级圈层、进入世界顶级时尚消费品圈层。
未来,南京也将进一步围绕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国际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青年等行动力量,实施红山青年实践营项目,通过生态艺术设计,助力红山动物园服务系统升级,打造跨领域、跨学科的青年行动网络。继续链接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家、音乐家来宁开展驻地创作,参与诠释、演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江南文化走向国际、进入时尚、融入生活。
(四)打造系列产品赋予价值内涵
针对“Z世代”兴趣爱好和消费品位细分圈层,打造移动视频、移动音乐、手机游戏、动漫等系列产品,将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嵌入其中。促使传播题材趋向生活化、视角趋向平民化、节点趋向共时化、制作趋向专业化、结构趋向简单化、叙事风格趋向娱乐化,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近期,南京将与国际化表达设计团队合作,启动“和平漂流书”项目。拟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动百名“Z世代”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征集和平主题作品,如一幅画、一首歌、一张照片,或是一首诗歌、一段舞蹈等等,配合元首外交、主场外交以及重要世界纪念日和重大国际事件,形成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和平启示录、愿景书、行动图”,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四、结语
“Z世代”是“后浪”,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分析“Z世代”特点,探索有效传播策略和路径,提升议程设置能力,用好各类媒介平台,不断积累人脉资源,赢得全球更多“Z世代”的支持和认同,为中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彭振刚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注释」
①《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7日,第1版。
②Digitown数字重阵:《Zebra IQ:2019年Z世代报告》,搜狐网,https://www. sohu.com/a/325094183_665157,2019年7月5日。
③张颐武:《Z世代的国际观》,新浪网,ht t p:// blog. si n a. c om. c n /s / blog_47383f2d0102z38o.html,2021年1月14日。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