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物质生活给他们生活提供保障和温暖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砌上了生硬而冰冷的墙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去倾听孩子在墙壁那边的呐喊和呼救,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扮演好教师角色,构建可亲可信的师生关系,增强教育与引导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本文谈谈走进孩子心灵这一师生沟通形式的教育实践和效果。
关键词:师生沟通 心灵契约 心灵日记 心灵鸡汤 教育效益
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也有重合之处。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多年的班主任实际工作中,我尝试利用二者的重合之处,迁移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原则与面谈技巧,通过活动与语言互动,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灵沟通”。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而且我发现走进孩子心灵的沟通形式不仅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助于班级的管理,增强教育与引导的凝聚力,能达到学生学业进步和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双重效果。
一、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契约引导孩子成长
“心灵的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这种契约已经固化成为人的潜意识,指引着人们按照这种契约做出行为。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心灵的契约”是心灵上的,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书面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每次接班时,我也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自查缺点,汇总成文,民主投票形成所谓的“班规”,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可是,在个别问题学生面前,这些班规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因为我忽略了存在于人内心深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指引着人们行为的那份“心灵契约”。
2010年9月,在接任初三(9)班始业教育时,我就敞开心扉向学生们郑重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追究你的历史,只看你现在的表现、态度和习惯,只要你在努力,在进步,我一定看得到……”。我捕捉到一丝惊喜的目光,随之又黯淡了。原来他就是那个 “黑名单”上的人。如果他能信任我、认可我,其它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在一次深入的交谈之后,我和他先签订一份心灵契约:相互监督。但区别在于,他监督我的不好之处,而我则关注他在初三阶段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他很诧异,但还是点头同意了。在接下来的第一周时间里,我挖空心思找他的优点和进步,拿出事实说明他是很棒的。天天和他做总结和反思,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夸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渐渐的溶入了这个新的班级。有一天放学后,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否还记得那份心灵契约。“但课堂上有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你就对他们白眼”!他在履行职责,说明他有责任心,值得信赖,这可是个好机会。那就让我们的心灵契约有更进一步发展,接下来我还要关注他学习方面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我对他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和建议,让他先从文科和科学入手争取及格,在数学、英语上有进步就行。之后,就很少见他趴在阳台上了,很少听到他课间的喧哗声了。渐渐地,他融入了班集体,被推选为“进步之星”“德育之星”。就有很多学生想做第二个“他”。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的教育艺术,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激情与热情,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多彩的人生。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被信任感,也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一抹蔚蓝。在问题学生的引导中,我们可以借助心灵契约,加上不断反复的鼓励和信任,再送上几顶高帽子,就能引导学生朝着我们指示的方向努力。
二、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日记走进孩子心底
九零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有加,但要求却很高,从而导致有些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很多学生遇到挫折和困惑后,不愿意讲给父母、老师听,好朋友又很少,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心情一直很压抑。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心灵日记,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发泄苦闷、烦恼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灵日记,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压抑、烦恼、郁闷等心理问题,以便及时疏导与调节。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心灵日记,作为团支书的她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早恋了。最近,脑海里几乎都是他的影子,课间总想关注他;回到家,眼前也晃动着他的身影。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会影响学习。我也努力控制自己,可总是不由自主。我该怎么办?”早恋,这可是让家长和班主任感到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当,学生会沿着良性的轨迹生活下去;处理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我沉思了许久,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分析当时的情形:她的早恋属于萌芽状态,她能说出内心的困惑,說明她信任我,把我当朋友,也想摆脱这种“欲罢不能”的情感,只是把握不好自己。我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于是在心灵日记中我首先感谢她对我的信任。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真实的青春期故事。并且告诉她青春期的情感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断成熟所导致的。只是说明她正在长大,只不过是对异性同学产生了一定好感,并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复杂。同时又鼓励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青春期情感。通过多次的心灵交流,我发现她的神情不再那么忧郁,我知道这数次的心灵日记回复起作用了。不久,她在心灵日记中向我表示她正努力调整自己,只是有时还是无法控制;还与我约定,要对此事保密。我更加肯定她的能力和水平,并建议在空闲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享受音乐等。渐渐地,她又是那么活泼可爱了,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最终考取了海高实验班。
异性相吸是恒古不变的定律。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怎样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正常与异性交往,却是一道无法求解的难题。通过这个故事,我想,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站在青春期教育的前沿,充分利用好心灵日记等多种沟通方式和途径,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帮他们走好青春这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份情感——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让学生学会控制与自我调整,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为了心中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可以抵挡成长中的一些诱惑,更好地把握自己,取得成功,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迷惘。这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鸡汤滋润孩子心田
学习情绪对孩子智力开发、兴趣激发、环境适应等方面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它影响学生心情、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是青春年华的新教师,还是岁月沧桑刻在脸上的老教师,都必须学做一个会煲汤的营养师,做一位烹饪高手,煲一碗心灵鸡汤滋养学生的心灵、头脑和灵魂,从而调动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欣然接受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
去年接手的学生中有一个听说很“xian”的小女孩。她不止喜欢穿时尚甚至有点“透”的服饰,经常带手机到学校,而且时常和校外青年联系。初二时家长被请到学校好几次也无济于事。任课老师都说:“这女孩子没心思读书了,,简直无药可救。”那时候我就萌生了一种走进她的内心,改变她的想法。时值我们学校的“阳光一帮一”活动,我毫不犹豫地把她作为我的扶帮对象。
从此我更加关注她,找她谈心,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有残疾,因为父母无法生育,很小就保养了她。一直以来家长对她的管教都很严格。小时候还很听话,初中后就不再听父母的话,甚至和父母顶撞。家长会从不告诉父母,也不让父母来校。因为她怕同学看见自己身有残疾的父母。她很郁闷时,就发短信和别人聊天,无意间认识了校外青年王某。似乎那时心情才好点,所以短信成了她的寄托……她告诉我:“老师,反正大家都讨厌我,我也不在乎。” 通过多次的谈话,我发现她明显对我有好感并渴望亲近我。我说:“你也不在乎我对你的看法吗?不想听听我对你的评价吗?”“所有的老师叫我都是为批我,只有您和我谈心,我怎么能不在乎您的看法呢?”“其实你很有爱心,挺愿意帮助人的。”我把平时观察到的情况分析给她听:有同学生病了,盛饭值日她会帮忙,同学累了不想吃饭,她会将饭带到教室,同学忘了锁自行车,她会和自己的车同用一把锁……这时她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
就这样我们的交流一直保持着,半年来一旦发现她身上有一点的进步我都会及时地告诉她,让她找到自尊自爱,她也经常把她的进步,她的体验与我分享……我为她煲的心灵鸡汤明显起到了作用,以前在许多人眼里无药可救的她焕然一新了,许多老师也发现了她的进步以及身上的优点。
教育必须追求与社会需求相和谐。教育者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人才加以培养。要给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爱,和谐教育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只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希望让爱、让信任和真诚填满这一颗颗小小的心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能輕松展示自己的精彩世界。我们要面对一届届不同的学生、甚至是面对每天都不同的学生,只有不断创新师生沟通形式,去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宪华 王禄 “新接班级,班主任何为?”《教书育人》,2008年07期。
[2]刘净 “班主任如何烧好三把火——亲历接班”《新课程(初中版)》,2007年09期。
[3]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4]《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杨玲、赵国军《学校心理学》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关键词:师生沟通 心灵契约 心灵日记 心灵鸡汤 教育效益
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也有重合之处。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多年的班主任实际工作中,我尝试利用二者的重合之处,迁移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原则与面谈技巧,通过活动与语言互动,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灵沟通”。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而且我发现走进孩子心灵的沟通形式不仅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助于班级的管理,增强教育与引导的凝聚力,能达到学生学业进步和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双重效果。
一、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契约引导孩子成长
“心灵的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这种契约已经固化成为人的潜意识,指引着人们按照这种契约做出行为。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心灵的契约”是心灵上的,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书面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每次接班时,我也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自查缺点,汇总成文,民主投票形成所谓的“班规”,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可是,在个别问题学生面前,这些班规却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因为我忽略了存在于人内心深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指引着人们行为的那份“心灵契约”。
2010年9月,在接任初三(9)班始业教育时,我就敞开心扉向学生们郑重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追究你的历史,只看你现在的表现、态度和习惯,只要你在努力,在进步,我一定看得到……”。我捕捉到一丝惊喜的目光,随之又黯淡了。原来他就是那个 “黑名单”上的人。如果他能信任我、认可我,其它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在一次深入的交谈之后,我和他先签订一份心灵契约:相互监督。但区别在于,他监督我的不好之处,而我则关注他在初三阶段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他很诧异,但还是点头同意了。在接下来的第一周时间里,我挖空心思找他的优点和进步,拿出事实说明他是很棒的。天天和他做总结和反思,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夸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渐渐的溶入了这个新的班级。有一天放学后,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否还记得那份心灵契约。“但课堂上有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时,你就对他们白眼”!他在履行职责,说明他有责任心,值得信赖,这可是个好机会。那就让我们的心灵契约有更进一步发展,接下来我还要关注他学习方面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我对他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和建议,让他先从文科和科学入手争取及格,在数学、英语上有进步就行。之后,就很少见他趴在阳台上了,很少听到他课间的喧哗声了。渐渐地,他融入了班集体,被推选为“进步之星”“德育之星”。就有很多学生想做第二个“他”。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的教育艺术,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激情与热情,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多彩的人生。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被信任感,也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一抹蔚蓝。在问题学生的引导中,我们可以借助心灵契约,加上不断反复的鼓励和信任,再送上几顶高帽子,就能引导学生朝着我们指示的方向努力。
二、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日记走进孩子心底
九零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有加,但要求却很高,从而导致有些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很多学生遇到挫折和困惑后,不愿意讲给父母、老师听,好朋友又很少,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心情一直很压抑。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心灵日记,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发泄苦闷、烦恼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灵日记,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压抑、烦恼、郁闷等心理问题,以便及时疏导与调节。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心灵日记,作为团支书的她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早恋了。最近,脑海里几乎都是他的影子,课间总想关注他;回到家,眼前也晃动着他的身影。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会影响学习。我也努力控制自己,可总是不由自主。我该怎么办?”早恋,这可是让家长和班主任感到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当,学生会沿着良性的轨迹生活下去;处理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我沉思了许久,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分析当时的情形:她的早恋属于萌芽状态,她能说出内心的困惑,說明她信任我,把我当朋友,也想摆脱这种“欲罢不能”的情感,只是把握不好自己。我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于是在心灵日记中我首先感谢她对我的信任。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真实的青春期故事。并且告诉她青春期的情感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断成熟所导致的。只是说明她正在长大,只不过是对异性同学产生了一定好感,并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复杂。同时又鼓励她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青春期情感。通过多次的心灵交流,我发现她的神情不再那么忧郁,我知道这数次的心灵日记回复起作用了。不久,她在心灵日记中向我表示她正努力调整自己,只是有时还是无法控制;还与我约定,要对此事保密。我更加肯定她的能力和水平,并建议在空闲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享受音乐等。渐渐地,她又是那么活泼可爱了,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最终考取了海高实验班。
异性相吸是恒古不变的定律。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怎样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正常与异性交往,却是一道无法求解的难题。通过这个故事,我想,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站在青春期教育的前沿,充分利用好心灵日记等多种沟通方式和途径,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帮他们走好青春这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份情感——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让学生学会控制与自我调整,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为了心中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可以抵挡成长中的一些诱惑,更好地把握自己,取得成功,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迷惘。这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读懂心灵的声音——用心灵鸡汤滋润孩子心田
学习情绪对孩子智力开发、兴趣激发、环境适应等方面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它影响学生心情、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是青春年华的新教师,还是岁月沧桑刻在脸上的老教师,都必须学做一个会煲汤的营养师,做一位烹饪高手,煲一碗心灵鸡汤滋养学生的心灵、头脑和灵魂,从而调动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欣然接受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
去年接手的学生中有一个听说很“xian”的小女孩。她不止喜欢穿时尚甚至有点“透”的服饰,经常带手机到学校,而且时常和校外青年联系。初二时家长被请到学校好几次也无济于事。任课老师都说:“这女孩子没心思读书了,,简直无药可救。”那时候我就萌生了一种走进她的内心,改变她的想法。时值我们学校的“阳光一帮一”活动,我毫不犹豫地把她作为我的扶帮对象。
从此我更加关注她,找她谈心,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有残疾,因为父母无法生育,很小就保养了她。一直以来家长对她的管教都很严格。小时候还很听话,初中后就不再听父母的话,甚至和父母顶撞。家长会从不告诉父母,也不让父母来校。因为她怕同学看见自己身有残疾的父母。她很郁闷时,就发短信和别人聊天,无意间认识了校外青年王某。似乎那时心情才好点,所以短信成了她的寄托……她告诉我:“老师,反正大家都讨厌我,我也不在乎。” 通过多次的谈话,我发现她明显对我有好感并渴望亲近我。我说:“你也不在乎我对你的看法吗?不想听听我对你的评价吗?”“所有的老师叫我都是为批我,只有您和我谈心,我怎么能不在乎您的看法呢?”“其实你很有爱心,挺愿意帮助人的。”我把平时观察到的情况分析给她听:有同学生病了,盛饭值日她会帮忙,同学累了不想吃饭,她会将饭带到教室,同学忘了锁自行车,她会和自己的车同用一把锁……这时她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
就这样我们的交流一直保持着,半年来一旦发现她身上有一点的进步我都会及时地告诉她,让她找到自尊自爱,她也经常把她的进步,她的体验与我分享……我为她煲的心灵鸡汤明显起到了作用,以前在许多人眼里无药可救的她焕然一新了,许多老师也发现了她的进步以及身上的优点。
教育必须追求与社会需求相和谐。教育者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人才加以培养。要给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爱,和谐教育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只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希望让爱、让信任和真诚填满这一颗颗小小的心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能輕松展示自己的精彩世界。我们要面对一届届不同的学生、甚至是面对每天都不同的学生,只有不断创新师生沟通形式,去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宪华 王禄 “新接班级,班主任何为?”《教书育人》,2008年07期。
[2]刘净 “班主任如何烧好三把火——亲历接班”《新课程(初中版)》,2007年09期。
[3]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4]《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杨玲、赵国军《学校心理学》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