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时俱进对于一所学校,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信息、科技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利用技术、利用信息为教学服务,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学习和运用的一项技能。本文以钢结构工程施工安装这门课程中典型工作任务——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教学为例,论述了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下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教学。
关键词: 互动教学;云服务;钢框架结构 ;教学
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多样,其中钢框架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钢结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厂房、住宅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等领域。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何设计、安排工作任务、如何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有哪些任務等,本文将逐一介绍。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钢结构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之一。其前置课程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本课程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是该课程学习情境二中的项目三,共4个学时。
1.2教学目标
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能力、素养的三大教学目标。既会编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又能根据工程特点组织拼装、吊装任务实施。树立规范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1.3学情分析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二下学期学生,他们已学习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等基础课,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熟练并热衷网络信息使用,动手能力强。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分析及空间思维。
1.4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为:吊装施工方案编制、平面施工图到三维图的转化以及吊装过程的实现与控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以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明确要实现本项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存在于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吊装顺序的协调和吊装质量及过程的动态控制。
2.教学设计
为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阶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前通过互动APP与学习群发布相关预习任务并组织认知情况线上讨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课中听取学生汇报小组吊装施工方案,当堂指出并解决问题,采用三维软件直观、生动的完成吊装虚拟实训,确保课堂优质高效运行;课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学习成果。通过UMN互动平台和tekla云服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创设轻松、直观、高效的学习情境。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我们制定了创设情境、课前导学、方案汇报、吊装仿真、实训评价、任务总结三阶段六步走的教学整体设计。
3.教学过程
3.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通过互动平台上传课程微课与吊装任务指导书,配合线上课程二维码邀请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为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教师将实时发起UMU互动讨论和问卷环节,结合学生上传的小组吊装专项施工方案汇总得出本次任务情境中每组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堂实施提供明确方向。
3.2课堂实施
3.2.1方案匯报
针对学生课前编制完成的吊装施工方案,要求每组学生做出详细汇报,之后教师结合工程实际与已经收集的重点问题给出每组方案成果评价,并当堂完成问题解答。
3.2.2仿真实施
方案汇报完成后组织学生到实训中心机房完成安装仿真任务。根据任务性质,每位同学都需完成自己所分配的任务。同学一需完成施工图的识读与校正,确认无误后由同学二使用tekla软件实现一榀框架三维模型的建立,之后同学三将调取教师已制作完成并上传到云端的构件库完成该榀框架的仿真搭建。若每小组所在榀框架全部安装完成,则综合分享到云端,由下一位同学读取并完成协同组装任务,最后综合生成吊装动画。整个实训任务实施全部依托于三维软件和仿真技术,组内同学分工明确且吊装现场切实可感,实现了碎片整体化、吊装流水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3.2.3检验提交
tekla软件轻松实现了课堂成果多屏检查,学生可通过构件高亮显示直观快捷地找出仿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或者操作误差。该问题解决后每组成果将通过云端递交给老师等待评价。
3.3课后提升
学生通过互动平台提交作业,此作业成果读取权限公开化,同班同学或者其他专业人员均可在线为每组成果投票点赞。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所交成果的后台代码,判断每组完成情况与准确度指标。学生作业提交、成果网上投票、教师分析评分三位一体,打破了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更加公平合理的给出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总结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发布任务,整合多方面的资源,采用互动APP、tekla云服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师生互动,三维软件、互动平台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投票也使得评价更加合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材料库的欠缺、虚拟现实操作的局限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提升,力求给学生一个更加灵动的课堂。
作者简介:
汤同芳(1981—)女,安徽六安人,汉,安徽建筑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关键词: 互动教学;云服务;钢框架结构 ;教学
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多样,其中钢框架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钢结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厂房、住宅以及其他公共建筑等领域。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何设计、安排工作任务、如何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有哪些任務等,本文将逐一介绍。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钢结构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之一。其前置课程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本课程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钢框架结构的施工安装”是该课程学习情境二中的项目三,共4个学时。
1.2教学目标
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明确了知识、能力、素养的三大教学目标。既会编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又能根据工程特点组织拼装、吊装任务实施。树立规范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
1.3学情分析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二下学期学生,他们已学习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等基础课,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熟练并热衷网络信息使用,动手能力强。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分析及空间思维。
1.4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为:吊装施工方案编制、平面施工图到三维图的转化以及吊装过程的实现与控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以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明确要实现本项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存在于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吊装顺序的协调和吊装质量及过程的动态控制。
2.教学设计
为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阶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前通过互动APP与学习群发布相关预习任务并组织认知情况线上讨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课中听取学生汇报小组吊装施工方案,当堂指出并解决问题,采用三维软件直观、生动的完成吊装虚拟实训,确保课堂优质高效运行;课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学习成果。通过UMN互动平台和tekla云服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创设轻松、直观、高效的学习情境。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我们制定了创设情境、课前导学、方案汇报、吊装仿真、实训评价、任务总结三阶段六步走的教学整体设计。
3.教学过程
3.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通过互动平台上传课程微课与吊装任务指导书,配合线上课程二维码邀请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为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教师将实时发起UMU互动讨论和问卷环节,结合学生上传的小组吊装专项施工方案汇总得出本次任务情境中每组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堂实施提供明确方向。
3.2课堂实施
3.2.1方案匯报
针对学生课前编制完成的吊装施工方案,要求每组学生做出详细汇报,之后教师结合工程实际与已经收集的重点问题给出每组方案成果评价,并当堂完成问题解答。
3.2.2仿真实施
方案汇报完成后组织学生到实训中心机房完成安装仿真任务。根据任务性质,每位同学都需完成自己所分配的任务。同学一需完成施工图的识读与校正,确认无误后由同学二使用tekla软件实现一榀框架三维模型的建立,之后同学三将调取教师已制作完成并上传到云端的构件库完成该榀框架的仿真搭建。若每小组所在榀框架全部安装完成,则综合分享到云端,由下一位同学读取并完成协同组装任务,最后综合生成吊装动画。整个实训任务实施全部依托于三维软件和仿真技术,组内同学分工明确且吊装现场切实可感,实现了碎片整体化、吊装流水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3.2.3检验提交
tekla软件轻松实现了课堂成果多屏检查,学生可通过构件高亮显示直观快捷地找出仿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或者操作误差。该问题解决后每组成果将通过云端递交给老师等待评价。
3.3课后提升
学生通过互动平台提交作业,此作业成果读取权限公开化,同班同学或者其他专业人员均可在线为每组成果投票点赞。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所交成果的后台代码,判断每组完成情况与准确度指标。学生作业提交、成果网上投票、教师分析评分三位一体,打破了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更加公平合理的给出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总结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发布任务,整合多方面的资源,采用互动APP、tekla云服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师生互动,三维软件、互动平台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投票也使得评价更加合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材料库的欠缺、虚拟现实操作的局限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提升,力求给学生一个更加灵动的课堂。
作者简介:
汤同芳(1981—)女,安徽六安人,汉,安徽建筑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结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