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要] 纪录片《旧世界群像》虽然由一普通村庄中不曾迁徙的十多位老人之人生经历剪辑而成,却包容了人类永恒的困境与探索,整部纪录片里所涉的人群,病痛、残疾,贫困、孤独,即将死亡,但是杜桑·哈那克的基调一点也不自叹悲凉,甚或有一种坚定与昂扬。片头雏乌的鸣叫,片尾油尽灯灭之后婴儿的啼哭,让人在暗处看到了光,在死处看到了生,这或许象征了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生与死交织,喜悦与伤悲交织,希望与失望交织,紧张牛争,连绵纵横。
[关键词]生命 宇宙 艺术 价值
实在不明白,斯洛伐克当局以什么样的政治理由限制《旧世界群像》的发行,使得这部由杜桑·哈那克执导的纪录片被禁17年后才得以完整面世。事实上,它并非局限于某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它反映的是整个人类永恒的困境和从未止息的突围。该片根据一个普通村庄中不曾迁徙的十多位老人之人生经历剪辑而成,静止定格的照片与流动的画面交替,黑白色。正如博尔赫斯笔下直径只有两三公分的小球阿莱夫容纳了整个宇宙,哈那克所选择的那个普通的村庄,或者说任何一个村庄,都是一个阿莱夫,我们从中几乎可以看到这世界所有的秘密。“世界的全部神秘从这种平庸和这条街道里雕刻出来,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想透过显示屏触摸他们的脸庞,因为经过岁月的流逝,他们早已化为尘土。
赋予生命的时间有限,向死而生是人类逃不脱的宿命。个人具体的生命不过是在特定时间段里流淌的河水。面临着衰老、疾病、疼痛、孤独,那些肩头扛着重重时间的老人脚步踉跄,心力交瘁,他们几乎可以听到死亡的脚步声。
一、生命·坚持
衰老是人在晚年必须承担的枷锁:机器零件磨损、破旧、难以修复,人的自由意志无能为力。衰老使人仅仅维持动物般的基本生存都十分辛苦,险象环生、屈辱遍布。
“我是个坚强的人,我受够了”,“什么时候都会犯同样的错误”,“我几乎都走不动了”,一踩空又摔坏了篮子里的鸡蛋。当老人站在街市的一角,孤单地面对篮子里因摔破而无法卖出的鸡蛋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屈辱。老汉知道他已经很老了,他感到自己今年会死。“我为什么害怕离开这个世界,而进入另一千世界呢?上帝会帮助人们擦干脸上的泪,再也没有死亡,没有悲恸,没有哭泣,没有痛苦;那些老事物的规律正在消失”,躺在床上的老汉突然平静且坚定地说:“而我还活着”。活着,存在于熟悉的村庄里,呼吸、吃饭、挣扎,依然具有自我意识——哪怕是衰朽了的自我意识,只要还活着。正如另外一个老人说:“天堂好吗?那儿太多人了。若死的是一头牛,人们会很难过,太可怕了。我的天堂就是别让羊跑了。”
人对活着的坚持,对尘世的依恋表现出了无可估量的力量,在屈辱中张显了尊严。30岁得了肺结核的妇人,独自生活在牲口棚里,每日的食物只是羊奶和所谓的新鲜空气:自己收割、收集废品还咳血,就这样和死神对抗着,生活了50年。两吨半的农用车从他双腿上碾过,使他成为真正的爬行动物。他说,没有人离地面的距离比我更近了。25年来,他不能走路,却能收割、照顾马匹、开采矿石,甚至独自建造了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房。砖匠们来时发现,他们没什么可做的了,他都做完了。“不是钱,是生命。人人有份,要再来点吗?”
二、宇宙·翼想
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致疑和探索的兴趣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成长。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群中,总有那些人,仰望苍穹、猜测宇宙、追问未知。这是人类所能做的最遥远的冥想。
贫穷落后的村庄,人们终日耕作,忙于生计。老人唐尼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想而知。在耕作休息的间隙,唐尼用粗大肿胀、沾满泥土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张张揉皱了的、带着体温的报纸,借着放大镜来阅读。他告诉我们地球是一颗绕太阳飞行的行星……“人们总是对有兴趣的事感兴趣”,唐尼卧室的墙上贴满了宇航的照片。
“宇宙有数不清的星星,最远的那颗星星”……人类对宇宙的冥想不因贫穷、灾难、衰老而绞灭消失,永远纯洁、真诚、无边无际。
三、艺术·慰藉
在个体生存的时间里,几乎每时每刻都传来死亡的消息。“我爱那些人们,可他们在哪里,那又怎样呢?”村里一位老人,他照着记忆中死去人们的模样制成一个个木偶小人,被绳牵住,组合成一个木偶世界。当他打开水闸时,冲泻而下的水转动大木轮,整个木偶世界的人们便有了生机,伴随着清脆的风铃声开始了生活:骑车的骑车、耕地的耕地、吃饭的吃饭,男女老少,五彩纷呈。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他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绳牵住的木偶人,而那双打开闸门的手来自于背后的造物主。
艺术在这荒凉辛劳的世界,慰藉着人类的苦难生存,这是勿庸置疑的。众多老人用他们各自的简单乐器合奏(一位老人甚至躺在床上兴奋地拉琴),两位老人踩着节奏跳舞,这是片中最令人欢快的片段。笑容如花般绽放在布满皱纹的脸上,忘却了所有的忧伤与苦痛,让欢乐挤进来。整部纪录片以民谣连缀许多场景,这些低声吟唱的民谣,让黑白的画面、黑白的生活温暖起来:“一个女孩穿过绿色花园去打水,她发现一根金色的线”:“爱上了一个像画一样的姑娘”;“我什么时候才能躺到她身边”……
四、价值·付出
“人降临到世上,肯定是有目的的”;“除了人之外,还只有人”。当生命时间之河行将枯竭,风吹尘染行将结束之际,询问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老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我不知道”;“我没有学习过”:“我已经忘记了”;“我的头好痛,不能再跟你讲下去了”之类。是啊,人类传承至今,终极奋斗目标是什么,可能依然无法确立。人类整体被永远放逐处荒原之上,没有方向没有归属。只是,对已经基本结束的个体生命而言,区区百年时间里总有些东西比其它内容更为重要吧,老人们认真回顾了一下:“生命是最珍贵的”、“我对一切很满意,只要健康就行”、“诚实的工作”、“爱”、“孩子和工作”、“工作和健康”……我们即将死去,我们的自我明天将彻底消散,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么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曾经的自我获取,而是向外的付出吧。
整部纪录片里所涉的人群,病痛、残疾、贫困、孤独,即将死亡,但是杜桑·哈那克的基调一点也不自叹悲凉,甚或有一种坚定与昂扬。片头雏鸟的鸣叫,片尾油尽灯灭之后婴儿的啼哭,让人在暗处看到了光,在死处看到了生。“树看起来好像男人重生一样,叶子像孩子。他从树上落下,敲打树根,这就是永恒。”老人推门时“咯吱”的一声,喂鸡时“咚、咚、咚”的啄米声,使我们在庸常紧绷的生活中听到了舒缓的喜悅。这或许象征了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生与死交织,喜悦与伤悲交织,希望与失望交织,紧张斗争,连绵纵横。
“人是不朽的,并非因为在生物中惟独他留有延绵不绝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
[关键词]生命 宇宙 艺术 价值
实在不明白,斯洛伐克当局以什么样的政治理由限制《旧世界群像》的发行,使得这部由杜桑·哈那克执导的纪录片被禁17年后才得以完整面世。事实上,它并非局限于某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它反映的是整个人类永恒的困境和从未止息的突围。该片根据一个普通村庄中不曾迁徙的十多位老人之人生经历剪辑而成,静止定格的照片与流动的画面交替,黑白色。正如博尔赫斯笔下直径只有两三公分的小球阿莱夫容纳了整个宇宙,哈那克所选择的那个普通的村庄,或者说任何一个村庄,都是一个阿莱夫,我们从中几乎可以看到这世界所有的秘密。“世界的全部神秘从这种平庸和这条街道里雕刻出来,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想透过显示屏触摸他们的脸庞,因为经过岁月的流逝,他们早已化为尘土。
赋予生命的时间有限,向死而生是人类逃不脱的宿命。个人具体的生命不过是在特定时间段里流淌的河水。面临着衰老、疾病、疼痛、孤独,那些肩头扛着重重时间的老人脚步踉跄,心力交瘁,他们几乎可以听到死亡的脚步声。
一、生命·坚持
衰老是人在晚年必须承担的枷锁:机器零件磨损、破旧、难以修复,人的自由意志无能为力。衰老使人仅仅维持动物般的基本生存都十分辛苦,险象环生、屈辱遍布。
“我是个坚强的人,我受够了”,“什么时候都会犯同样的错误”,“我几乎都走不动了”,一踩空又摔坏了篮子里的鸡蛋。当老人站在街市的一角,孤单地面对篮子里因摔破而无法卖出的鸡蛋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屈辱。老汉知道他已经很老了,他感到自己今年会死。“我为什么害怕离开这个世界,而进入另一千世界呢?上帝会帮助人们擦干脸上的泪,再也没有死亡,没有悲恸,没有哭泣,没有痛苦;那些老事物的规律正在消失”,躺在床上的老汉突然平静且坚定地说:“而我还活着”。活着,存在于熟悉的村庄里,呼吸、吃饭、挣扎,依然具有自我意识——哪怕是衰朽了的自我意识,只要还活着。正如另外一个老人说:“天堂好吗?那儿太多人了。若死的是一头牛,人们会很难过,太可怕了。我的天堂就是别让羊跑了。”
人对活着的坚持,对尘世的依恋表现出了无可估量的力量,在屈辱中张显了尊严。30岁得了肺结核的妇人,独自生活在牲口棚里,每日的食物只是羊奶和所谓的新鲜空气:自己收割、收集废品还咳血,就这样和死神对抗着,生活了50年。两吨半的农用车从他双腿上碾过,使他成为真正的爬行动物。他说,没有人离地面的距离比我更近了。25年来,他不能走路,却能收割、照顾马匹、开采矿石,甚至独自建造了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房。砖匠们来时发现,他们没什么可做的了,他都做完了。“不是钱,是生命。人人有份,要再来点吗?”
二、宇宙·翼想
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时间与空间致疑和探索的兴趣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成长。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群中,总有那些人,仰望苍穹、猜测宇宙、追问未知。这是人类所能做的最遥远的冥想。
贫穷落后的村庄,人们终日耕作,忙于生计。老人唐尼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想而知。在耕作休息的间隙,唐尼用粗大肿胀、沾满泥土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张张揉皱了的、带着体温的报纸,借着放大镜来阅读。他告诉我们地球是一颗绕太阳飞行的行星……“人们总是对有兴趣的事感兴趣”,唐尼卧室的墙上贴满了宇航的照片。
“宇宙有数不清的星星,最远的那颗星星”……人类对宇宙的冥想不因贫穷、灾难、衰老而绞灭消失,永远纯洁、真诚、无边无际。
三、艺术·慰藉
在个体生存的时间里,几乎每时每刻都传来死亡的消息。“我爱那些人们,可他们在哪里,那又怎样呢?”村里一位老人,他照着记忆中死去人们的模样制成一个个木偶小人,被绳牵住,组合成一个木偶世界。当他打开水闸时,冲泻而下的水转动大木轮,整个木偶世界的人们便有了生机,伴随着清脆的风铃声开始了生活:骑车的骑车、耕地的耕地、吃饭的吃饭,男女老少,五彩纷呈。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他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绳牵住的木偶人,而那双打开闸门的手来自于背后的造物主。
艺术在这荒凉辛劳的世界,慰藉着人类的苦难生存,这是勿庸置疑的。众多老人用他们各自的简单乐器合奏(一位老人甚至躺在床上兴奋地拉琴),两位老人踩着节奏跳舞,这是片中最令人欢快的片段。笑容如花般绽放在布满皱纹的脸上,忘却了所有的忧伤与苦痛,让欢乐挤进来。整部纪录片以民谣连缀许多场景,这些低声吟唱的民谣,让黑白的画面、黑白的生活温暖起来:“一个女孩穿过绿色花园去打水,她发现一根金色的线”:“爱上了一个像画一样的姑娘”;“我什么时候才能躺到她身边”……
四、价值·付出
“人降临到世上,肯定是有目的的”;“除了人之外,还只有人”。当生命时间之河行将枯竭,风吹尘染行将结束之际,询问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老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我不知道”;“我没有学习过”:“我已经忘记了”;“我的头好痛,不能再跟你讲下去了”之类。是啊,人类传承至今,终极奋斗目标是什么,可能依然无法确立。人类整体被永远放逐处荒原之上,没有方向没有归属。只是,对已经基本结束的个体生命而言,区区百年时间里总有些东西比其它内容更为重要吧,老人们认真回顾了一下:“生命是最珍贵的”、“我对一切很满意,只要健康就行”、“诚实的工作”、“爱”、“孩子和工作”、“工作和健康”……我们即将死去,我们的自我明天将彻底消散,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么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曾经的自我获取,而是向外的付出吧。
整部纪录片里所涉的人群,病痛、残疾、贫困、孤独,即将死亡,但是杜桑·哈那克的基调一点也不自叹悲凉,甚或有一种坚定与昂扬。片头雏鸟的鸣叫,片尾油尽灯灭之后婴儿的啼哭,让人在暗处看到了光,在死处看到了生。“树看起来好像男人重生一样,叶子像孩子。他从树上落下,敲打树根,这就是永恒。”老人推门时“咯吱”的一声,喂鸡时“咚、咚、咚”的啄米声,使我们在庸常紧绷的生活中听到了舒缓的喜悅。这或许象征了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生与死交织,喜悦与伤悲交织,希望与失望交织,紧张斗争,连绵纵横。
“人是不朽的,并非因为在生物中惟独他留有延绵不绝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