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这样的“折腾”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篇中你看到的,是一封静静躺在小编邮箱里的读者来信。但它却并不是孤独的。在我们的微信后台,在锐角网上,类似的困惑源源不断。当我们晒出这封信,如意料之中,它收到了许多共鸣,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激烈争论——
  只有在‘折腾’中,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以及真正适合你的。”
  在家里,我常常被老爸老妈埋怨: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爱折腾,就不能老老实实做一件事情吗?论及原因,可能是我兴趣广泛,什么事情都忍不住要去试试。
  我曾经想当舞蹈家,于是在青少年宫学了3年中国舞。好不容易熬过艰难的基本功阶段,我却又突然迷上了服装设计,羡慕那些能给明星设计出漂亮衣服的大设计师们。于是,我一个人跑到图书馆借了好多服装设计的专业书籍,在白纸上依瓢画葫芦地划线构图,最后诞生了一堆被我老爸戏谑为“智商高于50的人不会穿这个上街”的奇装异服。当那些承载着我奇特设计的稿纸被收废品的大叔欢欢喜喜搬上车的时候,我又告诉老爸老妈:“我要打篮球!我周末要去打球!”老妈按捺不住了:“你能不能别老是这么折腾?看看你,学过多少东西!舞蹈、游泳、画画,哪一样坚持下来了?现在能不能定定心,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不错,我被保送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开始了循规蹈矩的高中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停止了对那些新奇爱好的尝试。高一时,我想过要当一名医生,于是,我常常追在生物老师的身后问各种问题;我想过当一名历史学家,甚至计划着要在暑假去敦煌做研究;我还想过要组建一支校女子篮球队……到了高二,我的兴趣点又转移了——成为一名漫画家。我从小就喜欢看漫画,崇拜漫画家,尤其钟爱《洛奇花园》的作者NOCA。NOCA是著名的少女漫画家,同时也是中山大学的学霸。画画好、读书棒,是我的偶像!或许是受到NOCA的影响,我觉得既当学霸又做漫画家非常酷。
  但爸妈坚决反对:“还是用功把书读好才对。”老妈尤为强烈:“你之前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折腾了这么长时间,都没啥结果。现在你又要学漫画,你现在可是高二啊,不读书画漫画有什么用?”这一刻,我犹豫了。我是不是该听从老爸老妈的意见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考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但这又让我颇为无奈,我感到我的人生轨迹好像已经被“铺设”好了:3年以后应该做什么,5年以后应该做什么,10年以后应该做什么……这些让我觉得非常无趣,但好像又无能为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美术教室遇见了隔壁班的女生,她正在练习书法,一问才知道,她准备报考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看着她能够“正大光明”地在美术教室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别提有多羡慕了。她对我说:“假如你真心喜欢,就应该去学画漫画。”那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我突然发现,眼前这条道路,虽然有许许多多的路口,可是总有你偏爱的,而且每条路之间似乎也并不是互相阻碍的。正是在那一刻,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学画漫画,我要做漫画家。
  于是,我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画画上面。学习之余,几乎所有时间,我都待在美术教室画画。美术教室里总有各种艺考生,写书法的,画素描的……有了“战友”以后,我便不再觉得是“孤军奋战”了。那段日子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极其充实、极其快乐——我的能力终于适得其所了。
  可是,父母并没有轻易同意我的“转型”。他们听到我的选择后感到很震惊,也很失望,觉得我“对自己很不负责任”。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我还自己联系了备考的画室,找了美术老师,更加认为我是在“玩火”。父母苦口婆心地劝了我很久,甚至还打电话给我的班主任,希望他能让我“回心转意”。可是班主任却告诉我:“我不劝你放弃,如果做漫画家真的是你的选择,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放心,你父母那边我会帮你去解释的。”或许是因为我所表现出的决心,或许是因为班主任的劝解,父母慢慢地接受了我的选择。
  事实证明,当我与真正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兴趣点相遇,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现在我如愿以偿地在浙江大学艺术系学习。当然,我还在坚持塑造自己的多种可能性:未来是去当漫画家,还是设计师……摆在我眼前的选择还有很多。我的画风也没有确定——很多风格我都很喜欢。但我并不因此而害怕,因为我知道,人生需要不断“折腾”,只有在“折腾”中,才能确定你想要的,找到真正适合你的。
  谁规定了兴趣与兴趣不能兼容?
  @温洪柔:如果真心喜欢,请不要放弃。向现实妥协,不觉得很孬吗?
  @戴胜祥: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突出的优点,只要你尊重并坚持自己的爱好,你绝对会是舞台上的亮点。
  @飞翔的企鹅:很多人之所以毕生庸碌,就是因为他们早早放弃了各种兴趣,自然而然就“关闭”了很多可能性。
  只有懂得取舍,才能拥有未来!
  @弗兰克:我们自然都期望自己能触类旁通、无所不能,但兴趣太多,又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后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詹姆斯:很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人的一生极其有限,深入一个领域才是上上策。
  @马可桑:在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还是学习。至于所谓的兴趣爱好,它们只是高中阶段的一抹“配色”,绝非“主色调”。
  小编猜想,此刻你也开始犯迷糊了。或者,你也有类似的烦恼。先别急着下结论,且听四位伙伴分享他们的故事!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人在随时关注你、嫉妒你或者伤害你。他们只是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而已。  正月里,突然有几位亲戚来我家串门。他们是临时起意,行到半路上打的电话,措手不及的我来不及买菜,赶紧打电话给餐厅订位。  见面寒暄,一位表姐热情地说:“佳佳说,看过你的书。”  佳佳是谁?她的口气,仿佛我理所应当知道,但她儿子我外甥应该不叫这名字,难道是孙辈?我真不知道“佳佳”是男是女芳龄几何,更
青苔密布的水泥墙脚,长年被雨水冲刷得灰白的瓦片,匍匐在半空中的毛茸茸的雾气,以及象城被和煦晨光铺满的苍穹。  一切从这里开始。  象城蜷伏在浙南,依着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呼吸着江南湿润柔软的空气,不急不缓地走过了百年的光阴。山峦的另一面,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温州市。当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晚饭后到街上疯狂购物的时候,象城人还是习惯去戏台那里听一台老掉牙的戏,然后咬着塞满萝卜丝馅的灯盏糕,一步一步摸着
我决定养宠物的那一天,是这么跟自己商量的:如果养狗,不可能天天出去遛它;如果养鸟,不可能天天记着喂它;所以只能养乌龟,好活的乌龟。而且我坚决不养外来龟,那都是“入侵物种”,我要好好养两只本土龟。  后来,我在天桥上看见了苏珊娜和维嘉,它俩当时都在一个老爷爷手中攥着的绿色网袋里。前者不停地往外挤,想要追寻自由;后者却十分淡定,只伸出一个小小的脑袋,冷眼看世界。我问:“这是什么龟?”老爷爷说:“长寿龟
也许你从来没有留心过,可是,如果你再成熟、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妈妈,面对青春逼人的你,已然手忙脚乱,无助得比你更像个孩子。  你的个子也许渐渐比她还高,头脑越来越灵活,处理事情也越来越独立,你的青春正以傲人的姿态强势登陆。你的内心世界日渐活跃,但表面上却开始不露声色。面对父母,既渴望理解但又不肯表露真情。这样微妙的成长,对于你的妈妈,那是一场相当艰难的考验啊!  她还没有从你已长大不再时
在广州求学期间,我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当晚瞒着家人,与朋友跳上开往厦门的火车,利用考完试与休业典礼之间的短暂空隙尽情游玩,直到典礼前一天才赶回来。  回家后自然少不了爸妈的一顿痛骂,但骂归骂,故伎还是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去的是武汉,投奔的人是姑姑。  某个周五,姑姑在电话里这样说:“武汉不错哦,你来玩吗?我酒店都订好了。”  “我来睡地板吗?”  “不,这房间的床挺大的。”  半个小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玲姐,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青春岁月?  王 玲(以下简称王):我是军人的孩子,但是我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的学生。因为我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所以从小学到中学,转了好几次校。我有个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大学。我上的是职业专科学校。初中毕业以后,我要面对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这所学校读高中,还是去职业学校读书。当时我数学不行,因为转校的关系,南北学的东西不一样,我代数好,几何却从来没及格
主持人语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课程改革深入课堂教学的象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应用课程理念的表现。  当前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仍然存在几个误区:即教学从教材出发、教学从考试出发、教学从教参出发、教学从他人教案出发、教学从他人指导出发……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思想——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教学。所谓的“高度”,其实并不算高,只是在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机
无论你今后是否要上大学,但你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职业。那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吧。    小测试: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最想去以下哪个岛屿生活?    A岛 ——岛上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同时,当地的原住民还保留了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喜欢来这里找寻灵感。  B岛 ——岛上人迹较少,建筑物多僻处一隅,适合夜观星象。岛上居民喜好沉思、追求真知,喜欢和
【摘要】語音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 8 We are twins(Fun time
【摘要】基于“设计思维”,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开辟了一系列一体化办学新举措:换位思考,制定发展目标;理清思路,定位发展需求;突破常规,寻求最佳创意;整合资源,优化实施路径;适度调整,提升发展品质。四年来一体化办学获得了预期成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为形成发展合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校改薄;一体化办学;资源整合;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