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这里的“能力”包括学生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自主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包括: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生物知识结合生活。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生物;动手实践;质疑提问;结合生活
创新能力是指一种能够跳出传统思维,采用全新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处于变化的社会中的,他们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教师课堂讲过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创新思路出发,自主解决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笔者特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研究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生物这门学科所学习的内容虽然有不少需要学生记忆背诵的知识,但其本质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它考察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生物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与初中教学时间紧迫、任务量的现状相矛盾。因此,身为生物教师,要积极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将固化的课本知识点转化成实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为了证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准备了三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我让学生读取黄豆芽容器中温度计的度数,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再者第二个实验中蜡烛的熄灭和第三个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得出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会发生的现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家准备一盆植物,给它套上一个塑料袋,第二天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过程,自己思考实验现象的出现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质疑能力。在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中,部分学生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当成真理,既不思考这些知识是否完全正确,也不关心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质疑能力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由来。身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提问而感到羞耻,也不能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愤怒,必须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讲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在讲到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先天性行为是不需要学习、天生就会的;学习行为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这时候,不少学生开始寻找例子印证我的说法。这时候有学生提问:“人的说话属于哪种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持两种对立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忽视了人无意识的模仿行为。人从出生后,就开始接触父母的语言和其他人的声音,久而久之,人就在学习中会讲话了。通过这种质疑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生物知识结合生活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几乎生活中在任何环境所见的任何事物都能从生物学科中找到解释。小到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大到日常接触的人类,都是生物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生物知识点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中体悟知识点。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生在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挂钩,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将要讲授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首先,“合理营养”的概念是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量要合适。讲解这一概念时,我问学生:“大家对合理营养应该很熟悉,平时大家都听过父母说的哪些关于合理营养的说法?”这时候有学生说早晨要喝牛奶,一天要多吃蔬菜,也要补充适量的肉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合理营养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在讲到食品安全时,我又举出了学生们喜欢的油炸食品的例子,让学生们了解其危害,自主思考应如何健康饮食。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能以课业压力大为借口拒绝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智军.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學论坛,2013(43).
作者简介:
王婷,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十二中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生物;动手实践;质疑提问;结合生活
创新能力是指一种能够跳出传统思维,采用全新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处于变化的社会中的,他们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教师课堂讲过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创新思路出发,自主解决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笔者特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研究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生物这门学科所学习的内容虽然有不少需要学生记忆背诵的知识,但其本质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它考察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生物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与初中教学时间紧迫、任务量的现状相矛盾。因此,身为生物教师,要积极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将固化的课本知识点转化成实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为了证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我准备了三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我让学生读取黄豆芽容器中温度计的度数,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再者第二个实验中蜡烛的熄灭和第三个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们积极思考,得出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会发生的现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在家准备一盆植物,给它套上一个塑料袋,第二天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过程,自己思考实验现象的出现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质疑能力。在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中,部分学生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当成真理,既不思考这些知识是否完全正确,也不关心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质疑能力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由来。身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提问而感到羞耻,也不能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愤怒,必须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讲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可以大胆质疑,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在讲到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先天性行为是不需要学习、天生就会的;学习行为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这时候,不少学生开始寻找例子印证我的说法。这时候有学生提问:“人的说话属于哪种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持两种对立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忽视了人无意识的模仿行为。人从出生后,就开始接触父母的语言和其他人的声音,久而久之,人就在学习中会讲话了。通过这种质疑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生物知识结合生活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几乎生活中在任何环境所见的任何事物都能从生物学科中找到解释。小到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大到日常接触的人类,都是生物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生物知识点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中体悟知识点。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生在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挂钩,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将要讲授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首先,“合理营养”的概念是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量要合适。讲解这一概念时,我问学生:“大家对合理营养应该很熟悉,平时大家都听过父母说的哪些关于合理营养的说法?”这时候有学生说早晨要喝牛奶,一天要多吃蔬菜,也要补充适量的肉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合理营养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在讲到食品安全时,我又举出了学生们喜欢的油炸食品的例子,让学生们了解其危害,自主思考应如何健康饮食。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能以课业压力大为借口拒绝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智军.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2]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學论坛,2013(43).
作者简介:
王婷,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