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通过分析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建立,揭示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当前大学生自我自我同一性培育的必要性主要是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内心深处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借鉴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可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大学生自己三个层面探究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育路径。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概述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的整个阶段中,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其核心问题,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年人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如果当人的发展进入到青春期后,能认同自己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能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同一性(或称为心理社会同一感)。[1]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因此,青春期所面临的同一性危机,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
表1 自我同一性理论
阶段 大致年龄 心理社会危机 重要的关系 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
1 出生到18个月 信任和不信任 母亲 得到;给予
2 18个月到3岁 自主对怀疑 父母 支持;放手
3 3岁到6岁 主动对内疚 家庭基本成员 做事;模仿
4 6岁到12岁 勤奋对自卑 邻居、学校 完成事情;共同完成
5 12岁到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伴群体和领导榜样 成为自己;分享自我
6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友伴、性伴侣、竞争合作伙伴 在另一半那找到自我
7 成年中期(25~65岁) 繁衍对停滞 分工和共同承担家务 关照
8 成年晚期(65岁以上)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人生、我的一生 实现自我
2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培育的必要性
自我心理发展教育,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活动。霍华德·加德纳曾把“自我认识”列为人的多元智能之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1 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人们习惯上所理解的青年时期,按心理学的划分应该属于青年后期,即成年初期,从18岁到35岁左右。而大学阶段,即18岁到25岁左右,则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过渡期。格式塔心理学家K·勒温则将青年人称为“边缘人”,指出其特点是缺乏安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某种安定感。[2]他们既不同于儿童的幼稚和被动,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稳定和成熟。在逐渐摆脱儿童具体形式的思维模式以后,从朦胧而肤浅的意识状态中挣扎出来,开始努力对自己内心世界长久而专注地审视、研究和探索。
2.2 大学生内心深处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
大学生这种内心深处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从外部表现来说,一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对自我形象(包括外表、风度、气质、言谈、举止)的重视,另一种就是自尊的不容侵犯,交往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与态度,开始学会批判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和事。
2.3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阶段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重新整合的过程。但是,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的双重影响,生理特别是性成熟引起的急剧变化和心理上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对于他们的心理世界造成巨大冲击。霍尔(G.S.Hall)将青年时期形容为“疾风怒涛”,他们“激切、怀疑、不安、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对于理想自我的设计往往追求完美主义,甚至有意避开现实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育的路径选择
埃里克森在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中提出了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延缓偿付期是指青年在身体上、性方面、心理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中选择,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此同时,青年努力地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参与社会分工的能力,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3]。这一观点对于今天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如何形成自我意识有很好启发。
3.1 给予大学生宽松、民主、公平的社会环境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要给予大学生宽松、民主、公平的环境,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社会给予的,这就要求社会环境自始至终要给予大学生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给予更多的青年以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拥有平等的竞争权利,以缓解贫富差距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多元化,不要过早或过死地定下一个统一的标准,任何的探索和创新都应该得到鼓励。要给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松绑,给他们空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要剥夺他们发现自我、追求自我的权利。
3.2 理解尊重大学生自我意思
从学校和家庭来说,应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校和家长应努力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现象,它是一个共性问题。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每一个青年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的延缓,而不是责任逃避。人的生存必须依托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能超越现实条件去无限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自我意识形成的科学规律,客观分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避免偏激、片面、绝对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理性地审视人生,提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阀宣泄机制。
3.3 积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
从学生自身来看,应积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机遇,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首先,加强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了解自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景国.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37-42
[2]刘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00-105
[3]李国华.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教育探索,2012(4).56-60
[4]张仲明,李红.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A].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2):101-107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概述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的整个阶段中,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其核心问题,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年人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如果当人的发展进入到青春期后,能认同自己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能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同一性(或称为心理社会同一感)。[1]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因此,青春期所面临的同一性危机,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
表1 自我同一性理论
阶段 大致年龄 心理社会危机 重要的关系 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
1 出生到18个月 信任和不信任 母亲 得到;给予
2 18个月到3岁 自主对怀疑 父母 支持;放手
3 3岁到6岁 主动对内疚 家庭基本成员 做事;模仿
4 6岁到12岁 勤奋对自卑 邻居、学校 完成事情;共同完成
5 12岁到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伴群体和领导榜样 成为自己;分享自我
6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友伴、性伴侣、竞争合作伙伴 在另一半那找到自我
7 成年中期(25~65岁) 繁衍对停滞 分工和共同承担家务 关照
8 成年晚期(65岁以上)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人生、我的一生 实现自我
2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培育的必要性
自我心理发展教育,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活动。霍华德·加德纳曾把“自我认识”列为人的多元智能之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1 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人们习惯上所理解的青年时期,按心理学的划分应该属于青年后期,即成年初期,从18岁到35岁左右。而大学阶段,即18岁到25岁左右,则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过渡期。格式塔心理学家K·勒温则将青年人称为“边缘人”,指出其特点是缺乏安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某种安定感。[2]他们既不同于儿童的幼稚和被动,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稳定和成熟。在逐渐摆脱儿童具体形式的思维模式以后,从朦胧而肤浅的意识状态中挣扎出来,开始努力对自己内心世界长久而专注地审视、研究和探索。
2.2 大学生内心深处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
大学生这种内心深处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从外部表现来说,一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对自我形象(包括外表、风度、气质、言谈、举止)的重视,另一种就是自尊的不容侵犯,交往中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与态度,开始学会批判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和事。
2.3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阶段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重新整合的过程。但是,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的双重影响,生理特别是性成熟引起的急剧变化和心理上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对于他们的心理世界造成巨大冲击。霍尔(G.S.Hall)将青年时期形容为“疾风怒涛”,他们“激切、怀疑、不安、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对于理想自我的设计往往追求完美主义,甚至有意避开现实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育的路径选择
埃里克森在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中提出了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延缓偿付期是指青年在身体上、性方面、心理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中选择,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此同时,青年努力地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参与社会分工的能力,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3]。这一观点对于今天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如何形成自我意识有很好启发。
3.1 给予大学生宽松、民主、公平的社会环境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要给予大学生宽松、民主、公平的环境,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社会给予的,这就要求社会环境自始至终要给予大学生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给予更多的青年以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拥有平等的竞争权利,以缓解贫富差距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多元化,不要过早或过死地定下一个统一的标准,任何的探索和创新都应该得到鼓励。要给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松绑,给他们空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要剥夺他们发现自我、追求自我的权利。
3.2 理解尊重大学生自我意思
从学校和家庭来说,应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校和家长应努力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现象,它是一个共性问题。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每一个青年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的延缓,而不是责任逃避。人的生存必须依托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能超越现实条件去无限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自我意识形成的科学规律,客观分析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避免偏激、片面、绝对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理性地审视人生,提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阀宣泄机制。
3.3 积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
从学生自身来看,应积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心理延缓偿付期的机遇,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首先,加强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了解自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景国.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37-42
[2]刘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00-105
[3]李国华.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教育探索,2012(4).56-60
[4]张仲明,李红.心理教育同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A].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2):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