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演变过程都因为有了汉字才能得以延续。因此,小学生写好汉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方法,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写字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汉字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虽然现在已经被简化了许多,但它独特的结构和造型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错别字现象时常发生。
关键词 小学生;错别字;调查分析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20-01
根據对教学过程中错别字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最容易出现偏旁部首、读音相近、形近相近等错字问题。发现问题、总结对策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以下内容是根据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进行的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类型
(一)
偏旁部首错别字
绝大部分汉字都是由“形旁”或“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每个偏旁在它被造出来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是重要的构字部件。往往一个偏旁可以组合出上百个汉字,也因此小学生们很容易弄混这个字的部首到底配哪个字,造成张冠李戴的结果。
小学生对“脉搏”错用为“脉博”造成原本的词义完全改变,其原因是对于形声字的理解不够,没有理解中华象形文字的内在含义,通过死记硬背记下的汉字出现错误是必然的。
(二)
读音相近错别字
中华汉字的数量庞大,目前汉字的总数超过了8万,虽然我们平时常用的只有3500字左右,并且有许多字还是多音字。比如,“参”字就有三个读音,分别为“cān”“cēn”“shēn”。样式读音繁多的汉字更加大了小学生识字、读音、写字的难度,学生常常将读音相近的两个汉字弄混,成为出现错别字主要原因之一。
(三)
形近相近错别字
形近相近是指外形相近的汉字,外形相近的汉字一般在字型上只有细小的差别,往往一不留神就会出差错,也经常是学生们最容易糊涂的地方。对于这种类型的汉字要求学生们要细心,一笔一划地将汉字写出来才能减少因为粗心而产生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对汉字含义理解不清
在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学生们在识字初期阶段,将两个看上去相近的字弄混是正常现象。就好比我们第一次接触外国人时,我们总觉得他们长得相似,分不清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并不了解造成的,对于他们的性格特点不清楚,自然无法区分他们。
(二)学生在写字时粗心大意,思想不重视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们在写作业时往往追求写作业的速度,而忽略了对于书写美感的要求,也忽略了对汉字书写细节上的注意,有时候多一个“、”,有时候多一个“|”。老师在批作业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自己同一项作业中,用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有时前面的字是对的,写到后面相同的字处却出现一个错别字来。
三、针对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文字含义不够理解导致学生在书写时总是把形近字、音近字写错。老师在进行授课前应该先弄清楚每个字的含义和来由,在课堂教学中转换成学生能够明白的话语向同学解释每个字的内涵和用法,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字外形和用法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比如“创”和“疮”,它们的读音都念“chung”,它们的字形非常相近,并且两个字的声旁都是“仓”。从字形表面看,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形旁不一样,“创”的形旁是立刀旁,“疮”的形旁是病字旁。也正是因为它们字形上这一点差别,让这两个字的含义区分开来:“创”更多情况下指受伤、创伤,是外物导致的;而“疮”一般是指身体发生的皮肤类疾病。因此,“好了chuang疤忘了疼”就不能用“创”字,而要用“疮”字。因此,学生们一定要牢记汉字的字义,坚持“据义定形”的原则,错别字是可以避免的。
(二)认真仔细辨析形近字
形近字之间常常在字形上有细小的差别,学生们一疏忽就会写错别字。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形近字的书写,尽量避免“笔误”产生的错别字。勤查字典和认真书写被学生认为是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在查字典当中学生们对于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有了更深刻的记忆,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增加了学生与字见面的机会和方式,见字的次数越多,自然对汉字也就更不陌生,当自己运用时会加深对这个字的印象。
(三)规范学生汉字书写
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满足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或是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于好胜心的驱使、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不能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作业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则不去管它。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地减少他们的作业量,要求他们必须把作业写好、写工整,或是给他们布置其他的作业,比如,练字帖等,提高他们的书写工整度。
参考文献:
[1]夏传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J].吉林教育,2010(22):102.
[2]魏丽君.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J].海南教育,2009(10).
[3]郑继娥.20年来现代汉字形近字研究的考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10(10):142-146.
关键词 小学生;错别字;调查分析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20-01
根據对教学过程中错别字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最容易出现偏旁部首、读音相近、形近相近等错字问题。发现问题、总结对策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以下内容是根据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进行的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类型
(一)
偏旁部首错别字
绝大部分汉字都是由“形旁”或“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每个偏旁在它被造出来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是重要的构字部件。往往一个偏旁可以组合出上百个汉字,也因此小学生们很容易弄混这个字的部首到底配哪个字,造成张冠李戴的结果。
小学生对“脉搏”错用为“脉博”造成原本的词义完全改变,其原因是对于形声字的理解不够,没有理解中华象形文字的内在含义,通过死记硬背记下的汉字出现错误是必然的。
(二)
读音相近错别字
中华汉字的数量庞大,目前汉字的总数超过了8万,虽然我们平时常用的只有3500字左右,并且有许多字还是多音字。比如,“参”字就有三个读音,分别为“cān”“cēn”“shēn”。样式读音繁多的汉字更加大了小学生识字、读音、写字的难度,学生常常将读音相近的两个汉字弄混,成为出现错别字主要原因之一。
(三)
形近相近错别字
形近相近是指外形相近的汉字,外形相近的汉字一般在字型上只有细小的差别,往往一不留神就会出差错,也经常是学生们最容易糊涂的地方。对于这种类型的汉字要求学生们要细心,一笔一划地将汉字写出来才能减少因为粗心而产生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对汉字含义理解不清
在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学生们在识字初期阶段,将两个看上去相近的字弄混是正常现象。就好比我们第一次接触外国人时,我们总觉得他们长得相似,分不清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并不了解造成的,对于他们的性格特点不清楚,自然无法区分他们。
(二)学生在写字时粗心大意,思想不重视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们在写作业时往往追求写作业的速度,而忽略了对于书写美感的要求,也忽略了对汉字书写细节上的注意,有时候多一个“、”,有时候多一个“|”。老师在批作业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自己同一项作业中,用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有时前面的字是对的,写到后面相同的字处却出现一个错别字来。
三、针对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由于学生对文字含义不够理解导致学生在书写时总是把形近字、音近字写错。老师在进行授课前应该先弄清楚每个字的含义和来由,在课堂教学中转换成学生能够明白的话语向同学解释每个字的内涵和用法,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字外形和用法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比如“创”和“疮”,它们的读音都念“chung”,它们的字形非常相近,并且两个字的声旁都是“仓”。从字形表面看,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形旁不一样,“创”的形旁是立刀旁,“疮”的形旁是病字旁。也正是因为它们字形上这一点差别,让这两个字的含义区分开来:“创”更多情况下指受伤、创伤,是外物导致的;而“疮”一般是指身体发生的皮肤类疾病。因此,“好了chuang疤忘了疼”就不能用“创”字,而要用“疮”字。因此,学生们一定要牢记汉字的字义,坚持“据义定形”的原则,错别字是可以避免的。
(二)认真仔细辨析形近字
形近字之间常常在字形上有细小的差别,学生们一疏忽就会写错别字。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形近字的书写,尽量避免“笔误”产生的错别字。勤查字典和认真书写被学生认为是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在查字典当中学生们对于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有了更深刻的记忆,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增加了学生与字见面的机会和方式,见字的次数越多,自然对汉字也就更不陌生,当自己运用时会加深对这个字的印象。
(三)规范学生汉字书写
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满足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书写笔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或是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于好胜心的驱使、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不能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作业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则不去管它。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地减少他们的作业量,要求他们必须把作业写好、写工整,或是给他们布置其他的作业,比如,练字帖等,提高他们的书写工整度。
参考文献:
[1]夏传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J].吉林教育,2010(22):102.
[2]魏丽君.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J].海南教育,2009(10).
[3]郑继娥.20年来现代汉字形近字研究的考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10(10):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