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这样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它应该是“活”的.那么怎样为课堂这一汪“活水”找到源头呢?
1 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将失去动力和方向.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生活现象出发,经历“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物理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置身于探究环境中来思考问题,让学生来质疑,学生来讨论解答.这样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自己的设问,展开学习,并一步步提升着自己对知识的感悟.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节中,我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提出了几个问题写在黑板上: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如何区分虚像和实像?2.该实验用平面镜做效果好还是用玻璃板做效果好,为什么?3.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5.对平面镜或玻璃板的放置有什么要求吗?6.你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等等.带着问题,学生就开始自觉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和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点在课堂上充分讨论.教师要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这样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既很容易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又让你的课堂成为一汪“活水”.
2 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融入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为了改变这种只重科学静态结果而忽视科学动态建构和发展的状况.初中物理的学习就要融合了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学生自我的、积极的体验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渴望从实验中探究,从生活中获得.直至让物理融入到生活,融入到自己的心中,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活”呢?
如在研究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的条件时,如果仅仅记住上浮条件的结论浮力大于物重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不够的,这个不等式对上浮过程是成立的,但是物体不会永远上浮,最后成漂浮状态时必定是浮力等于物重.掌握这个变化过程,就可以掌握浮力知识的全部.我们可以设计下列实验:取一长方形木块,称出其重量,然后用细钢丝按着木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读出排水的体积并计算出排开水的重量(木块所受的浮力).当拿开按在木块上的细钢丝后木块上浮,在未露出水面时,观察量筒内的水面不因木块的上浮运动而发生变
否带来了满意的成绩?再好的菜肴吃多了也会腻味的,学生面对作业只会应付了事,完成得质量不能保证,而且还会引发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偷工减料、抄袭、厌学等.所以作业要精心选择,作业量一定要控制.怎么做,做什么,这些问题上课前就要准备好.对作业和练习要采取区别对待分层要求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础性的题目,要适合所有学生,属必做题,约占题目的70%;二是综合性、拓展性题目,针对中上游学生的水平,属选作题,约占题目的20%;三是探究性题目,满足优秀生的需求,约占题目的10%.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无论学生完成情况如何,老师必须认真批阅,可以采用选批、全批、面批或学生互批的方式完成,根据批阅的结果,教师要及时认真分析哪些知识点学生已基本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掌握不够,找出错误的个性与共性,对于个性错误可以单独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解,而对于共性错误若时间拖延过长后,学生对所做的作业早已遗忘,教师再讲已无多大的意义,所以要及时地集体讲解,不能耽搁,要趁热打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中下游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训练,避免为应付过难过量的作业而顾此失彼,丧失信心,让中等生和学优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有食吃,并尽可能吃饱,而且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杜绝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精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循序渐进.但关键是要保证质量,质量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如果每个物理老师都能在“精选、精编、精讲、精练”上下功夫,并且注意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相信,习题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化.当木块浮出水面,直到漂浮在水面上.这个过程中量筒内的水面逐渐下降,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在逐渐减少,直到浮力等于物重时木块停止上浮运动,漂浮在水面上.从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物体上浮运动可分三个阶段:沉在水底、上浮、漂在水面上.在这三个阶段中所受的浮力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观察物体上浮的全过程,那么物體在上浮过程中的浮力变化就观察不到了,这样“上浮条件”这个科学概念通过学生的体验真正的建立起来.
3 让学生去发现,在发现中提升
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要有社会历史的继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从零开始,从感性知识自己寻求到科学的规律就是发现.一个困难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就可以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摸索一套学习方法,不应把困难问题的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这完全符合结构主义教育的观点.
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可以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都非常惊奇,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小试管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而现在的小试管正在向上运动,说明小试管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我们没看见施力物体,那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那么它一定能给其它的物体也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的猜想,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作了不少实验:①用注射器吸水实验;②吸管吸饮料实验;③(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实验;④在杯中装满水,盖上一个硬纸片,把杯倒过来,纸片不往下掉实验;⑤瓶口吞蛋实验;⑥拔火罐的实验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存在.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大激“活”了课堂,学生定能产生充满创造的、新的认识.
总之,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学会从物理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是的,艺术的课堂首先必须是灵动的活水课堂.当你努力做到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会毫不掩饰他们对物理课、对科学的爱,其中也包括对物理老师的爱;更大的收获就是,你会发现,学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物理书、物理课,他们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这就是灵动的活水课堂带给学生的最珍贵的东西,而灵动的活水课堂就必须要有能提供无限能量的源头.
1 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将失去动力和方向.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生活现象出发,经历“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物理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置身于探究环境中来思考问题,让学生来质疑,学生来讨论解答.这样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自己的设问,展开学习,并一步步提升着自己对知识的感悟.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节中,我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提出了几个问题写在黑板上: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如何区分虚像和实像?2.该实验用平面镜做效果好还是用玻璃板做效果好,为什么?3.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5.对平面镜或玻璃板的放置有什么要求吗?6.你在操作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等等.带着问题,学生就开始自觉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和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点在课堂上充分讨论.教师要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这样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既很容易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又让你的课堂成为一汪“活水”.
2 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融入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为了改变这种只重科学静态结果而忽视科学动态建构和发展的状况.初中物理的学习就要融合了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学生自我的、积极的体验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渴望从实验中探究,从生活中获得.直至让物理融入到生活,融入到自己的心中,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活”呢?
如在研究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的条件时,如果仅仅记住上浮条件的结论浮力大于物重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不够的,这个不等式对上浮过程是成立的,但是物体不会永远上浮,最后成漂浮状态时必定是浮力等于物重.掌握这个变化过程,就可以掌握浮力知识的全部.我们可以设计下列实验:取一长方形木块,称出其重量,然后用细钢丝按着木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读出排水的体积并计算出排开水的重量(木块所受的浮力).当拿开按在木块上的细钢丝后木块上浮,在未露出水面时,观察量筒内的水面不因木块的上浮运动而发生变
否带来了满意的成绩?再好的菜肴吃多了也会腻味的,学生面对作业只会应付了事,完成得质量不能保证,而且还会引发一连串的后遗症,如偷工减料、抄袭、厌学等.所以作业要精心选择,作业量一定要控制.怎么做,做什么,这些问题上课前就要准备好.对作业和练习要采取区别对待分层要求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础性的题目,要适合所有学生,属必做题,约占题目的70%;二是综合性、拓展性题目,针对中上游学生的水平,属选作题,约占题目的20%;三是探究性题目,满足优秀生的需求,约占题目的10%.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完成.无论学生完成情况如何,老师必须认真批阅,可以采用选批、全批、面批或学生互批的方式完成,根据批阅的结果,教师要及时认真分析哪些知识点学生已基本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掌握不够,找出错误的个性与共性,对于个性错误可以单独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解,而对于共性错误若时间拖延过长后,学生对所做的作业早已遗忘,教师再讲已无多大的意义,所以要及时地集体讲解,不能耽搁,要趁热打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中下游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训练,避免为应付过难过量的作业而顾此失彼,丧失信心,让中等生和学优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有食吃,并尽可能吃饱,而且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杜绝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精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循序渐进.但关键是要保证质量,质量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如果每个物理老师都能在“精选、精编、精讲、精练”上下功夫,并且注意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相信,习题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化.当木块浮出水面,直到漂浮在水面上.这个过程中量筒内的水面逐渐下降,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在逐渐减少,直到浮力等于物重时木块停止上浮运动,漂浮在水面上.从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物体上浮运动可分三个阶段:沉在水底、上浮、漂在水面上.在这三个阶段中所受的浮力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观察物体上浮的全过程,那么物體在上浮过程中的浮力变化就观察不到了,这样“上浮条件”这个科学概念通过学生的体验真正的建立起来.
3 让学生去发现,在发现中提升
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要有社会历史的继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从零开始,从感性知识自己寻求到科学的规律就是发现.一个困难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就可以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摸索一套学习方法,不应把困难问题的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这完全符合结构主义教育的观点.
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可以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都非常惊奇,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小试管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而现在的小试管正在向上运动,说明小试管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我们没看见施力物体,那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那么它一定能给其它的物体也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的猜想,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作了不少实验:①用注射器吸水实验;②吸管吸饮料实验;③(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实验;④在杯中装满水,盖上一个硬纸片,把杯倒过来,纸片不往下掉实验;⑤瓶口吞蛋实验;⑥拔火罐的实验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存在.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大激“活”了课堂,学生定能产生充满创造的、新的认识.
总之,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学会从物理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是的,艺术的课堂首先必须是灵动的活水课堂.当你努力做到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会毫不掩饰他们对物理课、对科学的爱,其中也包括对物理老师的爱;更大的收获就是,你会发现,学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物理书、物理课,他们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这就是灵动的活水课堂带给学生的最珍贵的东西,而灵动的活水课堂就必须要有能提供无限能量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