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出现了消费不理性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这种状况日趋严重。因此,分析这种状况与特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对培养高职生科学的消费观、培养高职生的消费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而高职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高职生科学消费,满足高职生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高职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高职生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
(一)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见表1)
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我院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福建省各地市。有一部分来自外省,大学期间主要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亲的劳动收入,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如表l所示,87.8%的学生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的供给。4.5%的来源于亲戚朋友的资助,因此,大部分同学非常珍惜父母亲及亲朋的劳动,生活较节俭。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见表2)
如表2所示.我院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之间的占了45.3%,在500~800元之间的占了32.1%,两项相加占77.4%。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消费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调查看出,我院高职生月平均消费超过1000元的占7.3%,不足350元的占4.7%;学生不仅在总体消费数额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由于城乡、性别、年级差异在消费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大学生的消费趋势明显,个体消费差异大,有4.7%很困难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350元,也有50%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三)消费结构多元化(见表4)
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消费结构看,我院学生的消费呈多元化的趋势,消费结构基本是合理的。其中近67.6%的资金用于伙食消费。其余用于其他消费。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2)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4)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5)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二、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1.追求个性。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一代,在其成长过程中倍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2.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
3.消费结构上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从表5中看出,37%的学生每学期在学习方面的花费低于200元。23%的同学在200~300元之间。两项相加达到60%。在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上,高职生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很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个人综合素质,课外多参加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如郊游、舞会、电影等;还有极少数高职生出入营业性舞厅,观看不健康影片,玩赌博色情游戏等。
4.虚荣心强,攀比消费严重。在消费过程中,高职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在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超过对方而独领风骚的畸形心态,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走入消费误区。
三、对高职生消费状况的理性思考
1.积极引导高职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行为。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高职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高职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因次,我们可以借鉴他国做法,开设消费、理财方面的教育课程。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2.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侵袭到大学校园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高职生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行动,培养高职生的自理能力,为其营造一个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当前高职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方式的引导,社会上存在的高消费、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等现象对高职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摒弃高职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推动新消费文化的生长,就必须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学院应规范高职生的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家长根据学校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同时还应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社会应引导公众积极的消费观。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高职生的消费行为才会趋于合理和理性。
3.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建营,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经济信息期刊文献总库.
[4]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5]田丽萍,张亚平,刘刚.大学生消费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6]廖爽.大学生消费情况及数学模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高守贵.走近当代大学生消费[J].经济消费,2004,(2).
[8]刘飞燕.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
[9]吴祖明.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J].求是,2003,(2).
作者简介:李瑞敏(1967-),女,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经济分析方法、企业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高职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而高职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并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加强对高职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指导高职生科学消费,满足高职生合理消费的愿望,提高高职生的消费道德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高职生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
(一)消费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见表1)
高职生消费具有一般消费群体的特征,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主要表现在高职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我院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福建省各地市。有一部分来自外省,大学期间主要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亲的劳动收入,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供给越多。如表l所示,87.8%的学生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的供给。4.5%的来源于亲戚朋友的资助,因此,大部分同学非常珍惜父母亲及亲朋的劳动,生活较节俭。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仍以家庭供给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努力寻找机会靠自己劳动所得取得经济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劳动所得是大学生消费的第二大来源,劳动形式包括公司兼职、学校勤工助学、家教等。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较大,受益面较广,因此各种奖助学金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三大来源。
(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见表2)
如表2所示.我院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之间的占了45.3%,在500~800元之间的占了32.1%,两项相加占77.4%。由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供给,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家庭经济背景不尽相同,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消费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调查看出,我院高职生月平均消费超过1000元的占7.3%,不足350元的占4.7%;学生不仅在总体消费数额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由于城乡、性别、年级差异在消费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大学生的消费趋势明显,个体消费差异大,有4.7%很困难的学生月总支出不到350元,也有50%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总支出500元以上。很多贫困生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三)消费结构多元化(见表4)
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消费结构看,我院学生的消费呈多元化的趋势,消费结构基本是合理的。其中近67.6%的资金用于伙食消费。其余用于其他消费。除用于基本的生活费和购买学习用品之外,高职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证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证热”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2)人情消费。高职生人情往来消费呈上升态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用于同学生日请客送礼、老乡聚会、中学同学聚会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恋爱消费。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在恋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风度,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4)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5)手机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虽然手机资费在不断的下调,但高额的电话费和短信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二、高职生消费心理特点
1.追求个性。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一代,在其成长过程中倍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更推崇标新立异,力图营造与众不同的效果。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2.追求时尚和新颖。高职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因此,前卫、时尚、新颖是当前高职生消费心理的突出特点。
3.消费结构上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从表5中看出,37%的学生每学期在学习方面的花费低于200元。23%的同学在200~300元之间。两项相加达到60%。在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上,高职生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很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个人综合素质,课外多参加娱乐性、趣味性活动,如郊游、舞会、电影等;还有极少数高职生出入营业性舞厅,观看不健康影片,玩赌博色情游戏等。
4.虚荣心强,攀比消费严重。在消费过程中,高职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往往存在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相互攀比的心理特点。在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超过对方而独领风骚的畸形心态,看到别人购买某种高档或时尚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走入消费误区。
三、对高职生消费状况的理性思考
1.积极引导高职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行为。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高职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高职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因次,我们可以借鉴他国做法,开设消费、理财方面的教育课程。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2.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侵袭到大学校园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高职生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行动,培养高职生的自理能力,为其营造一个健康、合理的消费环境。当前高职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方式的引导,社会上存在的高消费、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等现象对高职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摒弃高职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推动新消费文化的生长,就必须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学院应规范高职生的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家长根据学校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同时还应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社会应引导公众积极的消费观。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高职生的消费行为才会趋于合理和理性。
3.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建营,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经济信息期刊文献总库.
[4]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5]田丽萍,张亚平,刘刚.大学生消费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6]廖爽.大学生消费情况及数学模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高守贵.走近当代大学生消费[J].经济消费,2004,(2).
[8]刘飞燕.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
[9]吴祖明.提倡节俭与鼓励消费[J].求是,2003,(2).
作者简介:李瑞敏(1967-),女,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经济分析方法、企业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