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是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 “动力源”。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一项迫切、紧要的任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人力资源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如何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呢?高等教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是教育,尤其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发展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关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迎来了深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概念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威廉·配弟最早将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后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科学知识是生产力”,“教育是资本”,其观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依托于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它不仅仅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生产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绝佳途径。
高等教育能够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事社会劳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切实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之有用性与就业之出路等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总之,在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必须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效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安排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有创造性人才。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具备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无法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与创新激情。当前许多高校“创新教育”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却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出一辙,“书本位”、“师本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在僵死的考评制度下,学生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教师队伍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目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传统教育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讲究系统性、成熟性、权威性,而对知识的新颖性、前沿性、突破性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面对创新教育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总之,由于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这使得创新教育在大学里难以真正推行。
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一是表现在对学生(潜在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上,除了难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外,高校还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怪象,那就是普遍轻视对学生能力、人格、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鲜明个性,人格不健全,境界不高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二是表现在教师(现实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岗位任职资格不健全,人员选拔标准模糊不清,分配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才价值的差异性,都大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
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投资占GDP比例尚不足4%,这一数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5.5%),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4%)。其中,高等教育投资约占教育投资总量的2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非但没有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同步上升,相反却出现了生均投资减少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第二,必须的公共需求——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导致公共财政支出困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发生了转向,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学生和家长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责任。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并出现了学科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少学校开始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但是,如果在拓宽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增加学时,只是注重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注意纠正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仍旧是缺乏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低端人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上的学習固然重要,而实践中学习更为重要,实践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安排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进一步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合作。
面向市场寻求出路,获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财政支撑,政府应以法规的形式保证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循序渐进地增长,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外,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寻求出路,积极争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第一,高等教育通过收取学费和其他费用(非教育成本、食宿),以及贷款、契约式的研究与开发、为社会提供专业方式的培训来获得经费;第二、高等教育可以积极争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为学校提供资助;第三,鼓励高校在生源、师资、馈赠和捐献、公众支持、科研资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为此,政府可以通过竞争式的招标分配公共研发经费,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学进入研发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总之,在争取政府稳定投资的同时,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吸收非公共投资。
加强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目标应该被极大地“激活”,在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举办各种技能的竞赛:英语演讲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技能竞赛、计算机程序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等,尽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拥有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重视人才,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有海外求学背景的高学历人才。通过引进人才,我们既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国外先进的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与国际同等水平看齐。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选择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访问学者、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等方式,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 论
总之,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愈加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越多、层次越高,国民素质就越高,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充满活力的、发达的高等教育,得益于它们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培养大批拔尖优秀人才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者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人力资源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如何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呢?高等教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是教育,尤其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发展的状况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关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迎来了深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概念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威廉·配弟最早将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后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科学知识是生产力”,“教育是资本”,其观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依托于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它不仅仅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生产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绝佳途径。
高等教育能够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事社会劳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切实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之有用性与就业之出路等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总之,在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必须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效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安排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有创造性人才。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具备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陷。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无法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与创新激情。当前许多高校“创新教育”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却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出一辙,“书本位”、“师本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在僵死的考评制度下,学生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教师队伍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目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传统教育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传授讲究系统性、成熟性、权威性,而对知识的新颖性、前沿性、突破性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面对创新教育的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总之,由于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激励机制,这使得创新教育在大学里难以真正推行。
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一是表现在对学生(潜在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上,除了难以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外,高校还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怪象,那就是普遍轻视对学生能力、人格、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鲜明个性,人格不健全,境界不高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条件;二是表现在教师(现实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岗位任职资格不健全,人员选拔标准模糊不清,分配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才价值的差异性,都大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
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投资占GDP比例尚不足4%,这一数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5.5%),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4%)。其中,高等教育投资约占教育投资总量的2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非但没有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同步上升,相反却出现了生均投资减少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第二,必须的公共需求——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的不断增加,导致公共财政支出困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发生了转向,政府开始强调社会、学生和家长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责任。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并出现了学科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少学校开始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但是,如果在拓宽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增加学时,只是注重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注意纠正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仍旧是缺乏实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低端人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打好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课堂上的学習固然重要,而实践中学习更为重要,实践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安排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还要进一步将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重要部门的合作。
面向市场寻求出路,获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财政支撑,政府应以法规的形式保证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循序渐进地增长,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外,高等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寻求出路,积极争取政府外的非公共投资。第一,高等教育通过收取学费和其他费用(非教育成本、食宿),以及贷款、契约式的研究与开发、为社会提供专业方式的培训来获得经费;第二、高等教育可以积极争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为学校提供资助;第三,鼓励高校在生源、师资、馈赠和捐献、公众支持、科研资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为此,政府可以通过竞争式的招标分配公共研发经费,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学进入研发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总之,在争取政府稳定投资的同时,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吸收非公共投资。
加强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目标应该被极大地“激活”,在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举办各种技能的竞赛:英语演讲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教学技能竞赛、计算机程序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等,尽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拥有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重视人才,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有海外求学背景的高学历人才。通过引进人才,我们既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又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国外先进的理念、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尽快与国际同等水平看齐。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选择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访问学者、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等方式,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 论
总之,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愈加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接受高等教育的国民越多、层次越高,国民素质就越高,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充满活力的、发达的高等教育,得益于它们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培养大批拔尖优秀人才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者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