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和有力的监督体系。结合实际采取基本对策,把改革当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我们的运行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经济;问题 ;对策
一、当前影响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
1、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
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分配”现象。把收费作为解决困难的重要渠道,这样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扰乱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为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严重削弱了的宏观调控能力,给经济的良性循环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非生产性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
吃皇粮人数的众多和持续增大,是一个屡次精简之后易犯的痼疾。由于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用于发工资还不够。这样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经济健康的运行。
3、资金投资不合理
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地方自筹困难重重,最后只好挖、挖银行,采取挤、压、凑的办法;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和土地),造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的恶性循环;有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投资利益演变为领导班子或个人的政治虚荣,把建设大型工程看作是政绩显赫的人为标准,较少考虑每一项具体投资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二、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职能
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职能,要着眼于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2、强化税收征管
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同时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代理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
3、加快财源建设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三培植外向型财源,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收入,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劳务输出量,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办好一批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4、优化支出结构
深化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支出效益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优化支出结构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保证,三个严控,三个提高。”三个保证,就是保证人员工资发放;保证政府行使职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要求;保证农业、教育、科技支出达到有关指标的要求。三个严控,就是严格控制一般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供养人口的增长;严格控制生产流通中的各种补贴,要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逐步削减或取消。三个提高,就是提高生产建设性支出比重;提高人均支出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
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6、健全法规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先后颁布了一大批法规,为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存在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收入大量流失,该收的收不上来,支出失控,该管的管不了,该保证的保证不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力。为此,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和有力的监督体系。把改革当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我们的运行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问题 ;对策
一、当前影响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
1、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
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分配”现象。把收费作为解决困难的重要渠道,这样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扰乱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为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严重削弱了的宏观调控能力,给经济的良性循环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非生产性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
吃皇粮人数的众多和持续增大,是一个屡次精简之后易犯的痼疾。由于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用于发工资还不够。这样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经济健康的运行。
3、资金投资不合理
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地方自筹困难重重,最后只好挖、挖银行,采取挤、压、凑的办法;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和土地),造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的恶性循环;有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投资利益演变为领导班子或个人的政治虚荣,把建设大型工程看作是政绩显赫的人为标准,较少考虑每一项具体投资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二、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职能
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职能,要着眼于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2、强化税收征管
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同时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代理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
3、加快财源建设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三培植外向型财源,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收入,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劳务输出量,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办好一批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4、优化支出结构
深化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支出效益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优化支出结构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保证,三个严控,三个提高。”三个保证,就是保证人员工资发放;保证政府行使职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要求;保证农业、教育、科技支出达到有关指标的要求。三个严控,就是严格控制一般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供养人口的增长;严格控制生产流通中的各种补贴,要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逐步削减或取消。三个提高,就是提高生产建设性支出比重;提高人均支出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
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6、健全法规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先后颁布了一大批法规,为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存在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收入大量流失,该收的收不上来,支出失控,该管的管不了,该保证的保证不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不力。为此,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和有力的监督体系。把改革当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我们的运行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