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名称:解析哥特小说的童话创作模式,项目编号:13q404。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了哥特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对哥特代表小说文本的具体解读,从两者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审美体验,主题内涵等方面,解析了哥特小说的童话创作模式。
关键词:哥特小说; 童话;童话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一. 引言
哥特小说至18世纪末诞生之日起,被认为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经历了从文学传统中的边缘化地位到进入文学中心和主流地位。Victor Sage认为哥特小说是一种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过种种文化和政治的折射面对现代读者产生意义。这类小说常以古堡废墟教堂为背景,内容多描写复仇暴力,伴随着超自然的一系列灵异现象,把具有奇特的想象,阴森的气氛和童话中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面世以来,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界在风行低谷与复兴之中,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哥特小说家及哥特名作,例如:威廉贝克福德《瓦塞克》(1786)、安。拉德克利夫《意大利人》(1794)、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玛丽.雪莱的《弗朗克斯坦》(1818),19世纪末以史蒂芬森《化身博士》及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金《撒冷镇》等。
哥特小说因为存在着探索社会宗教和人性黑暗面及超自然非理性因素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小说,它和作为浪漫主义先驱的童话创作模式上存在诸多一脉相承之处。哥特小说与童话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题材审美。某种意义上,哥特小说承袭了童话的创作模式。
二.哥特小说童话模式之全解析
哥特式小说侧重把现实情境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描写,突出了恐惧阴森仇恨等心理和环境描写。它与童话一样,都具幻想怪诞超现实的艺术魅力。哥特小说的创作模式从某种层面受到了童话创作模式的重要影响。从人物设置,叙事策略,情感体验及创作主题上无一不和童话创作相一脉相承。
(一)人物形象
哥特小说里出现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 它和童话一样出现的多为体现善与恶,美与丑等“二元对立式”道德价值的人物形象。它通常包含有四种人物类型:
第一种一是暴君恶棍形象,童话中则反映为恶龙或怪兽。比如《奥特朗托城堡》中的曼弗雷德亲王,《瓦塞克》中的国王瓦塞克,《修道士》中的安布罗斯。这些形象往往作为哥特小说的重要人物登场,他们残暴冷酷,刚愎自用。在《奥特朗托城堡》中曼弗雷德为了霸占城堡阻止预言发生,强迫病重的儿子结婚,导致儿子被砸死。面对儿子的死亡他无动于衷,又抛弃妻子强迫儿媳嫁给他。他一意孤行,仇恨一切人,包括他的女儿妻子和罗杰姆修士。最终因嫉妒,错杀了女儿,只落得个在修道院痛苦度过残生的悲惨结局。这类人物在童话中也可以找到原型,如《格林童话》中的残忍杀妻的蓝胡子。
第二类是鬼怪形象。鬼怪是人类想象思维和宗教观念的共同产物,它和童话一样经常出现在哥特小说中,但他又区别与童话中鬼怪作为主要角色充当恶魔的代表不同。哥特小说中的,鬼怪形象一般不作为主要角色出现,而是作为营造恐怖神秘氛围的一种手段。例如《奥特朗托堡》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形象:滴血的雕像,身穿修道服的骷髅,阿方索的幽灵等等。《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则是一个由人创造的具有人类感情和欲求的魔鬼形象。哥特小说中体现的是一个人和鬼怪对立的世界,通常用鬼怪形象揭示人性的丑陋邪恶。
第三类是美丽柔弱而不幸的少女,在童话和哥特小说中,这类形象作为主要角色与暴君和鬼怪构成对立鲜明的另一极,并常常扮演着被拯救者的角色。如《修道士》中的安东尼娅,《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伊莎贝拉,《尤道弗的秘密》中的爱米丽等。 《尤道弗的秘密》中的爱米丽被恶棍姑父带到尤道弗城堡,不断受到威逼和折磨。《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伊莎贝拉承受丈夫死去的不幸,又受到公公的追逐和迫害,好在她有着勇敢抗争的性格,最后柳暗花明,嫁给了城堡真正的继承人西奥多。
(二)叙事策略
童话作为哥特小说的原型体验,和哥特小说有着相似的叙事策略。
第一主观性叙事策略。即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常常会中断情节插入自己的评论,阐发个人的道德概念和见解。童话中的作者向来是采用主观性全知角度叙述故事,而哥特小说中如《奥特朗托城堡》《瓦塞克》《修道士》也常常是采取全知视角叙事。这个叙事视角透露了叙述者对人物未知的所知,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权威的存在。
第二重复叙事策略。在哥特小说中事件和话语重复叙述屡见不鲜,如《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诞生后遭受的孤独歧视在文本中曾被叙述了两次: 一次是怪物向弗兰肯斯坦,一次是怪物四千对沃尔顿。这种重复是为了强调他对人类关爱的渴求以及对他的创作者让他置身于固定绝境的蹭恨。这都是基于对深度叙述的需要。
第三悬念叙事策略。哥特小说和童话中有一个很类似的叙事策略,即对悬念的设置,比如《奥特朗托城堡》的开头以一则古老的预言开头。这则预言说:奥特朗托城堡及其亲王权位将易手他人,当真正主人长大后就会接管。通过这种开头为读者设下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悬念,引导读者探究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很多童话的开头也常以预言开头比如睡美人中小公主将在15岁沉睡的预言等。
(三)审美体验
鬼怪故事、魔鬼精灵都是童话的重要元素,,它是幻想与现实之间有意识的融合,而在哥特小说也常有此类超自然的描述,通过人个直觉和心理描写,体现了怪诞的审美特征。就哥特小说而已,怪诞主要表现在人鬼想通,现实与怪异境相连和死而复生三大形态。《修道士》中魔女马蒂尔德引诱修道士安布罗斯犯罪;《瓦塞克》中,主人公与魔鬼幻化的少女怒隆尼哈相恋,并出现了瓦塞克与魔鬼订交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人鬼相通,现实和异境相连的情节。寓幻于真是哥特小说的怪诞审美表现形式,在“真”的表层结构维系着一个“幻”的深层结构。“幻”是对人类心理和生活本质真实的巧妙折射,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知意义。
(四)主题内涵
哥特小说往往通过邪恶的素材,正面力量与超自然的邪恶力量的斗争来展现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这和童话的立意和主题也有着近似性:比如典型的哥特小说《瓦塞克》《贝奥武甫》《奥特朗托城堡》《弗兰肯斯坦》无不体现着童话化内涵。《弗兰肯斯坦》则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因果报应的主题,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为满足好奇和虚荣,违背自然规律,创造了一个怪物,结果被怪物幽灵般地跟踪报复,付出了牺牲几乎全部家人和朋友生命的代价。
三.结论
哥特小说产生于18世纪末,在众多文学流派中产生了独特而广泛的影响,英美文学一直存在一个持续影响的哥特传统。直到现在哥特元素在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中屡见不鲜。尽管它的研究类型很丰富,但把它与童话相近似的创作模式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哥特小说全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Victor Sage ed, The Gothic Novel, Macmillan Press, 1990, p.17.
[2]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2).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了哥特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对哥特代表小说文本的具体解读,从两者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审美体验,主题内涵等方面,解析了哥特小说的童话创作模式。
关键词:哥特小说; 童话;童话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一. 引言
哥特小说至18世纪末诞生之日起,被认为是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经历了从文学传统中的边缘化地位到进入文学中心和主流地位。Victor Sage认为哥特小说是一种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过种种文化和政治的折射面对现代读者产生意义。这类小说常以古堡废墟教堂为背景,内容多描写复仇暴力,伴随着超自然的一系列灵异现象,把具有奇特的想象,阴森的气氛和童话中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面世以来,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界在风行低谷与复兴之中,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哥特小说家及哥特名作,例如:威廉贝克福德《瓦塞克》(1786)、安。拉德克利夫《意大利人》(1794)、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玛丽.雪莱的《弗朗克斯坦》(1818),19世纪末以史蒂芬森《化身博士》及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金《撒冷镇》等。
哥特小说因为存在着探索社会宗教和人性黑暗面及超自然非理性因素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小说,它和作为浪漫主义先驱的童话创作模式上存在诸多一脉相承之处。哥特小说与童话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题材审美。某种意义上,哥特小说承袭了童话的创作模式。
二.哥特小说童话模式之全解析
哥特式小说侧重把现实情境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描写,突出了恐惧阴森仇恨等心理和环境描写。它与童话一样,都具幻想怪诞超现实的艺术魅力。哥特小说的创作模式从某种层面受到了童话创作模式的重要影响。从人物设置,叙事策略,情感体验及创作主题上无一不和童话创作相一脉相承。
(一)人物形象
哥特小说里出现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 它和童话一样出现的多为体现善与恶,美与丑等“二元对立式”道德价值的人物形象。它通常包含有四种人物类型:
第一种一是暴君恶棍形象,童话中则反映为恶龙或怪兽。比如《奥特朗托城堡》中的曼弗雷德亲王,《瓦塞克》中的国王瓦塞克,《修道士》中的安布罗斯。这些形象往往作为哥特小说的重要人物登场,他们残暴冷酷,刚愎自用。在《奥特朗托城堡》中曼弗雷德为了霸占城堡阻止预言发生,强迫病重的儿子结婚,导致儿子被砸死。面对儿子的死亡他无动于衷,又抛弃妻子强迫儿媳嫁给他。他一意孤行,仇恨一切人,包括他的女儿妻子和罗杰姆修士。最终因嫉妒,错杀了女儿,只落得个在修道院痛苦度过残生的悲惨结局。这类人物在童话中也可以找到原型,如《格林童话》中的残忍杀妻的蓝胡子。
第二类是鬼怪形象。鬼怪是人类想象思维和宗教观念的共同产物,它和童话一样经常出现在哥特小说中,但他又区别与童话中鬼怪作为主要角色充当恶魔的代表不同。哥特小说中的,鬼怪形象一般不作为主要角色出现,而是作为营造恐怖神秘氛围的一种手段。例如《奥特朗托堡》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形象:滴血的雕像,身穿修道服的骷髅,阿方索的幽灵等等。《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则是一个由人创造的具有人类感情和欲求的魔鬼形象。哥特小说中体现的是一个人和鬼怪对立的世界,通常用鬼怪形象揭示人性的丑陋邪恶。
第三类是美丽柔弱而不幸的少女,在童话和哥特小说中,这类形象作为主要角色与暴君和鬼怪构成对立鲜明的另一极,并常常扮演着被拯救者的角色。如《修道士》中的安东尼娅,《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伊莎贝拉,《尤道弗的秘密》中的爱米丽等。 《尤道弗的秘密》中的爱米丽被恶棍姑父带到尤道弗城堡,不断受到威逼和折磨。《奥特朗托城堡》中的伊莎贝拉承受丈夫死去的不幸,又受到公公的追逐和迫害,好在她有着勇敢抗争的性格,最后柳暗花明,嫁给了城堡真正的继承人西奥多。
(二)叙事策略
童话作为哥特小说的原型体验,和哥特小说有着相似的叙事策略。
第一主观性叙事策略。即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常常会中断情节插入自己的评论,阐发个人的道德概念和见解。童话中的作者向来是采用主观性全知角度叙述故事,而哥特小说中如《奥特朗托城堡》《瓦塞克》《修道士》也常常是采取全知视角叙事。这个叙事视角透露了叙述者对人物未知的所知,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权威的存在。
第二重复叙事策略。在哥特小说中事件和话语重复叙述屡见不鲜,如《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诞生后遭受的孤独歧视在文本中曾被叙述了两次: 一次是怪物向弗兰肯斯坦,一次是怪物四千对沃尔顿。这种重复是为了强调他对人类关爱的渴求以及对他的创作者让他置身于固定绝境的蹭恨。这都是基于对深度叙述的需要。
第三悬念叙事策略。哥特小说和童话中有一个很类似的叙事策略,即对悬念的设置,比如《奥特朗托城堡》的开头以一则古老的预言开头。这则预言说:奥特朗托城堡及其亲王权位将易手他人,当真正主人长大后就会接管。通过这种开头为读者设下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悬念,引导读者探究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很多童话的开头也常以预言开头比如睡美人中小公主将在15岁沉睡的预言等。
(三)审美体验
鬼怪故事、魔鬼精灵都是童话的重要元素,,它是幻想与现实之间有意识的融合,而在哥特小说也常有此类超自然的描述,通过人个直觉和心理描写,体现了怪诞的审美特征。就哥特小说而已,怪诞主要表现在人鬼想通,现实与怪异境相连和死而复生三大形态。《修道士》中魔女马蒂尔德引诱修道士安布罗斯犯罪;《瓦塞克》中,主人公与魔鬼幻化的少女怒隆尼哈相恋,并出现了瓦塞克与魔鬼订交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人鬼相通,现实和异境相连的情节。寓幻于真是哥特小说的怪诞审美表现形式,在“真”的表层结构维系着一个“幻”的深层结构。“幻”是对人类心理和生活本质真实的巧妙折射,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知意义。
(四)主题内涵
哥特小说往往通过邪恶的素材,正面力量与超自然的邪恶力量的斗争来展现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这和童话的立意和主题也有着近似性:比如典型的哥特小说《瓦塞克》《贝奥武甫》《奥特朗托城堡》《弗兰肯斯坦》无不体现着童话化内涵。《弗兰肯斯坦》则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因果报应的主题,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为满足好奇和虚荣,违背自然规律,创造了一个怪物,结果被怪物幽灵般地跟踪报复,付出了牺牲几乎全部家人和朋友生命的代价。
三.结论
哥特小说产生于18世纪末,在众多文学流派中产生了独特而广泛的影响,英美文学一直存在一个持续影响的哥特传统。直到现在哥特元素在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中屡见不鲜。尽管它的研究类型很丰富,但把它与童话相近似的创作模式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本文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哥特小说全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Victor Sage ed, The Gothic Novel, Macmillan Press, 1990, p.17.
[2]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