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特点,总结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利用情况,分析高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其他阶段的课程资源的对比,最终概括出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关键词:高校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25-02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设计、实施及教授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只要是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1~2]。而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具有多方面的指导力量,因此,可能的课程资源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资源,就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多质性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3]。而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2 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2.1 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小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小学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浅显,因此,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容易实现;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在知识覆盖面上体现出多学科的交融。学生与社会方面、与自然科学方面、与自我方面的资源都可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如图书馆、展览馆、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气候、地形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发展较好,已经上升到生命化的层次。中小学课程资源经过日常生活化课程资源——学科知识化课程资源——生命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使得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生命。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做到师生双方的经验活、知识活、情感活、能力活、智力活、精神活、生命活,而且还要做到课堂的内容活、情境活、形式活[4],让课堂充满情意与生命需要[5]。
2.2 高等教育
高校在课程资源体开发和利用上要落后于中小学,高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素质教育,需要较全面、较系统和较深层次的知识,对于地方课程利用横向要广,纵向要深,因此,开发和利用难度较大。特色,成为了各高等院校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质量工程”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应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要为地方创造知识,而且要传播和扩大已有的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6]
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重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军事、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社会资源方面的结合,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资源,而且充分体现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使各地高校的科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各高校也正在加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并已成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和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7]。
2.3 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建设要求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要求显现出专业与学科经济等深度结合的特征。
2.3.1 课程知识新兴交叉
创造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特点,在原有知识体系上的创新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大量选修课、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2.3.2 人才培养社会急需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个有趣却更无奈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岗位长期空缺。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原因就是供需求不匹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所大学都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优势和社会所需,因此,“独特和急需”是一所大学存在的可能。只有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紧迫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才能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2.3.3 地方特色文化弘扬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良的民族文化。 2.3.4 各校特色合理分工建设
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地方高校约占70%,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地方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以求快速地发展,就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地方特色”成为各地方高校致力的着力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办出特色,脱颖而出,这是目前摆在上千所地方院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3 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西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应从社会要求、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在内容上呈现出符合广西独有的课程资源特点。
3.1 社会要求—— 开发本土资源,服务东盟经济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服务于民。广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对这些遍布于本地区各地的资源进行开发了利用,才能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且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民族性和与国际性的地域特征,与东盟各国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成为广西地方课程开发的特色资源,包括本土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接轨的地缘文化资源、经济合作资源、贸易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建立在广西不断发展的进程和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广西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3.2 时代要求——弘扬壮乡文化,发展广西特色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贯彻国家课程政策而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是为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从而使后一代更好地认识祖国、地区,建设国家和当地的实践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受到社会广大人士的保护和发扬。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成为本土不可取代文化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境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地方性高校对民族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的大背景下的坚守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
3.3 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特性,适应社会急需
高校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从培养适应地方需求人才的需求出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着眼于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经济。
广西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建立中国—东盟“10+1”合作关系,在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关系,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港口物流、贸易投资、旅游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还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些经济贸易合作使得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衔接要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合国际性的人才参与其中,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
3.4 自身发展要求——创新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发展
对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专业发展意识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可推动地方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以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发展。
4 结语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4.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3]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1-6.
[4]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4-168.
[5] 梁军.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生命化及其实现策略[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6] 彭晖,刘德清.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2007(5):90-93.
[7] 祝铁钢,武大勇.建设地方特色课程的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09:66-67.
关键词:高校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25-02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设计、实施及教授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只要是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1~2]。而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具有多方面的指导力量,因此,可能的课程资源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资源,就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多质性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3]。而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2 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2.1 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小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小学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浅显,因此,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容易实现;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在知识覆盖面上体现出多学科的交融。学生与社会方面、与自然科学方面、与自我方面的资源都可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如图书馆、展览馆、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气候、地形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发展较好,已经上升到生命化的层次。中小学课程资源经过日常生活化课程资源——学科知识化课程资源——生命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使得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生命。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做到师生双方的经验活、知识活、情感活、能力活、智力活、精神活、生命活,而且还要做到课堂的内容活、情境活、形式活[4],让课堂充满情意与生命需要[5]。
2.2 高等教育
高校在课程资源体开发和利用上要落后于中小学,高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素质教育,需要较全面、较系统和较深层次的知识,对于地方课程利用横向要广,纵向要深,因此,开发和利用难度较大。特色,成为了各高等院校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质量工程”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应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要为地方创造知识,而且要传播和扩大已有的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6]
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重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军事、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社会资源方面的结合,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资源,而且充分体现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使各地高校的科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各高校也正在加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并已成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和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7]。
2.3 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建设要求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要求显现出专业与学科经济等深度结合的特征。
2.3.1 课程知识新兴交叉
创造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特点,在原有知识体系上的创新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大量选修课、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2.3.2 人才培养社会急需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个有趣却更无奈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岗位长期空缺。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原因就是供需求不匹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所大学都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优势和社会所需,因此,“独特和急需”是一所大学存在的可能。只有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紧迫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才能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2.3.3 地方特色文化弘扬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良的民族文化。 2.3.4 各校特色合理分工建设
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地方高校约占70%,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地方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以求快速地发展,就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地方特色”成为各地方高校致力的着力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办出特色,脱颖而出,这是目前摆在上千所地方院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3 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西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应从社会要求、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在内容上呈现出符合广西独有的课程资源特点。
3.1 社会要求—— 开发本土资源,服务东盟经济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服务于民。广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对这些遍布于本地区各地的资源进行开发了利用,才能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且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民族性和与国际性的地域特征,与东盟各国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成为广西地方课程开发的特色资源,包括本土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接轨的地缘文化资源、经济合作资源、贸易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建立在广西不断发展的进程和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广西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3.2 时代要求——弘扬壮乡文化,发展广西特色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贯彻国家课程政策而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是为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从而使后一代更好地认识祖国、地区,建设国家和当地的实践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受到社会广大人士的保护和发扬。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成为本土不可取代文化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境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地方性高校对民族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的大背景下的坚守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
3.3 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特性,适应社会急需
高校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从培养适应地方需求人才的需求出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着眼于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经济。
广西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建立中国—东盟“10+1”合作关系,在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关系,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港口物流、贸易投资、旅游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还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些经济贸易合作使得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衔接要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合国际性的人才参与其中,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
3.4 自身发展要求——创新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发展
对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专业发展意识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可推动地方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以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发展。
4 结语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4.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3]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1-6.
[4]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4-168.
[5] 梁军.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生命化及其实现策略[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6] 彭晖,刘德清.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2007(5):90-93.
[7] 祝铁钢,武大勇.建设地方特色课程的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