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语文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由学习,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完全放任学生。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教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在深入研讨环节,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 这种命运?……在一系列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一篇静止无声的文章读出有声有色来,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染。正如叶圣陶所言“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才达到学习一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时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所害,最后在嘲笑冷漠中结束一生的人。这样一种人性的脆弱,让学生感受到潸然泪下的真实。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共同探讨,从而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以此体会到文章的真正含义。
三、珍视独特体验,拓展自主学习时空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意思是即使是同样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文中体现了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我当时真是聪明到了极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教《行道树》一课,在讲行道树象征着奉献者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一个情境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演“行道树”,根据课文内容,向他们提出了“行道树生活在城市里快乐吗?为什么”“行道树,忧愁吗?为什么”等问题。由于学生想当这个主角,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争相发言,互相补充,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加强学法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诱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要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性。如,教学《行道树》时,我是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生学習的: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其次,学习行道树的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学习完行道树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某一植物,要求写出植物的特点,还一定要写出它的精神。这样,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改变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被激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多十分的活力,学生学习能力就会有百倍的提高。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在深入研讨环节,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 这种命运?……在一系列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一篇静止无声的文章读出有声有色来,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染。正如叶圣陶所言“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才达到学习一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时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所害,最后在嘲笑冷漠中结束一生的人。这样一种人性的脆弱,让学生感受到潸然泪下的真实。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共同探讨,从而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以此体会到文章的真正含义。
三、珍视独特体验,拓展自主学习时空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意思是即使是同样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文中体现了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我当时真是聪明到了极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教《行道树》一课,在讲行道树象征着奉献者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一个情境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演“行道树”,根据课文内容,向他们提出了“行道树生活在城市里快乐吗?为什么”“行道树,忧愁吗?为什么”等问题。由于学生想当这个主角,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争相发言,互相补充,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加强学法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诱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要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性。如,教学《行道树》时,我是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生学習的: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其次,学习行道树的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学习完行道树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某一植物,要求写出植物的特点,还一定要写出它的精神。这样,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改变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被激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多十分的活力,学生学习能力就会有百倍的提高。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