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所有动物,只有人在活着时能够预知自身的死亡;然而,不管是谁,不论其眼力多好,横竖是看不清这个日益迫近的归宿与自己的距离。实在看不清远近,索性不看也罢,人活世上就是个走路、看亮来了,到了寿限,脚一蹬眼一闭也就交代了,终极归宿不同于途中旅舍,原本也用不着预做什么抵达时的准备工作。
前几年偶逢上些岁数的人声称自己要“准备后事”了,我还有点诧异,眨眼之间自己也上了年纪,这才渐渐掂出了“准备后事”几个字的含义。大半生与文字书本打交道,我这后事该如何准备呢?“打点”与收拾、准备是一个意思,说得委婉一点,且将“打点”的目光放到朝暮相处的书斋里来吧。
工人爱长年操作的机器,农民爱清风吹拂的原野,世上因为有纯真的爱和怀恋,在我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书房,也便不知不觉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几十年伏案耕耘,写出的文章首先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嗣后又编成二十几本书,而且有百余篇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编集子时收录选载,我将这些杂志、选本、书册分了类别,齐整地码放于架上,像农民夏忙里收割的小麦,秋季里收获的玉米,散发着温馨、淡雅的香味,这大概就是古代有些门第所谓的书香吧。因为长期景仰鲁迅和孙犁,我便将这类书刊置于鲁、孙专柜的侧旁。孙犁将他的最后一本书名为《曲终集》,其“后记”云:“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意思是人亡书散或人亡而书不散,决定权在天命的手里。我写的东西现在就读者寥寥,人终书灭是肯定无疑了。什么墨香、书香,仅供自己闻闻罢了。
花花世界,无奇不有。就我这读者稀寥的文字,几十年间却获过这样那样的奖励,50多个奖状、奖牌,有个奖状上居然盖着7个单位鲜红的印鉴,金光耀眼,如果一字儿摊开摆放,着实漂亮得可以。可这玩艺儿除我个人偶尔瞄一眼之外,有谁看呢?居里夫人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耍,那奖章可是诺贝尔奖啊,我这些花里胡哨的玩艺儿算什么,连小孙女也看不上眼。我未退休时,它们在这二三十年间尚且派不上个用场,待我下世后,儿孙们会收藏么?历来的收藏家多注重的是藏品下一步能否升值的金钱指数,近些年的奖状与奖牌铺天盖地,却从未听说过有谁将其当做藏品。看这样儿,只有按斤论价当废品处理。这时,我忽然又担心,收废品的愿不愿收,还是两回事呢?收废者最注重坠秤的有斤两的物什(他们的秤杆、秤锤据说最糊弄人),如按斤论价,这一堆奖状、奖牌还不如那二三册厚墩墩的、收有我的百余字条目的《名人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能见分量哩。几册大辞典新崭崭的,当年刚收到时翻看自己的条目之际,怎么也鼓不起通读它的勇气。花大钱邮购回来,当时沉甸甸地视若金砖,藏于箱底,现在看来实在无聊,名副其实是废物。
爱书之人,往往喜欢给自己喜爱的、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包个皮儿(孙犁雅称曰“书衣”),我也有此癖好,不少书都包了皮儿。退休之后,蜕去书衣,置于架上,也都像刚买回的一样崭新,一时能引起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可人家收废品的不管精装平装,新旧厚薄,二毛钱一斤,胡乱堆放在吱嘎作响的旧三轮车上,吃力地蹬到废品站去,嗣后统统化为纸桨。奖状、奖牌掺杂于车上,“凄凄惨惨戚戚”,分明是最伤心了。
有人认为:“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于传之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经具有的血肉相连的感情。”由于网络、电脑囊括了古今天下所有的文字,我以为从今往后,传统的书斋恐怕也要连根拔掉了。
我这书房明亮宽敞,有南北两大天窗,腾出来后,当然有新的用场。孙女刚过一岁,就爱在其间爬来爬去,作为爷爷,我怎么也把她哄不出去。腾出就好了,晚辈可作放置杂物的库房,可在里边的玩具车上搭鞋袜、晾尿布。
我今年66岁,为什么写这样有违吉祥的文字呢?人生的标志是年岁,而每个人的年岁是依仗道听途说来计算的,生命具体而实在的表现应是时间。何谓时间?时为时,间为空,时间正是时与空的交叉点,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交叉点,过去与未来皆无从把握,生命一旦离开交叉点,烟消雾散,立即就亮出空寂与虚无的本相。我上大学时,同宿舍共住6人,已有二人相继离世,这二位当年生龙活虎,远比我强壮。由此忖度,人人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生命尺度理应是平等的,时人的平均年龄如果是70岁,70岁前,活一天即少一天,过了70岁,能活一天则是赚一天矣。古稀之年是个天造地设的门槛,倘能预先准备后事,认真地攫弃尘缘,会不会在桑榆之年,活得更安逸、更坦然一些呢?
前几年偶逢上些岁数的人声称自己要“准备后事”了,我还有点诧异,眨眼之间自己也上了年纪,这才渐渐掂出了“准备后事”几个字的含义。大半生与文字书本打交道,我这后事该如何准备呢?“打点”与收拾、准备是一个意思,说得委婉一点,且将“打点”的目光放到朝暮相处的书斋里来吧。
工人爱长年操作的机器,农民爱清风吹拂的原野,世上因为有纯真的爱和怀恋,在我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书房,也便不知不觉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几十年伏案耕耘,写出的文章首先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嗣后又编成二十几本书,而且有百余篇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编集子时收录选载,我将这些杂志、选本、书册分了类别,齐整地码放于架上,像农民夏忙里收割的小麦,秋季里收获的玉米,散发着温馨、淡雅的香味,这大概就是古代有些门第所谓的书香吧。因为长期景仰鲁迅和孙犁,我便将这类书刊置于鲁、孙专柜的侧旁。孙犁将他的最后一本书名为《曲终集》,其“后记”云:“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意思是人亡书散或人亡而书不散,决定权在天命的手里。我写的东西现在就读者寥寥,人终书灭是肯定无疑了。什么墨香、书香,仅供自己闻闻罢了。
花花世界,无奇不有。就我这读者稀寥的文字,几十年间却获过这样那样的奖励,50多个奖状、奖牌,有个奖状上居然盖着7个单位鲜红的印鉴,金光耀眼,如果一字儿摊开摆放,着实漂亮得可以。可这玩艺儿除我个人偶尔瞄一眼之外,有谁看呢?居里夫人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耍,那奖章可是诺贝尔奖啊,我这些花里胡哨的玩艺儿算什么,连小孙女也看不上眼。我未退休时,它们在这二三十年间尚且派不上个用场,待我下世后,儿孙们会收藏么?历来的收藏家多注重的是藏品下一步能否升值的金钱指数,近些年的奖状与奖牌铺天盖地,却从未听说过有谁将其当做藏品。看这样儿,只有按斤论价当废品处理。这时,我忽然又担心,收废品的愿不愿收,还是两回事呢?收废者最注重坠秤的有斤两的物什(他们的秤杆、秤锤据说最糊弄人),如按斤论价,这一堆奖状、奖牌还不如那二三册厚墩墩的、收有我的百余字条目的《名人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能见分量哩。几册大辞典新崭崭的,当年刚收到时翻看自己的条目之际,怎么也鼓不起通读它的勇气。花大钱邮购回来,当时沉甸甸地视若金砖,藏于箱底,现在看来实在无聊,名副其实是废物。
爱书之人,往往喜欢给自己喜爱的、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包个皮儿(孙犁雅称曰“书衣”),我也有此癖好,不少书都包了皮儿。退休之后,蜕去书衣,置于架上,也都像刚买回的一样崭新,一时能引起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可人家收废品的不管精装平装,新旧厚薄,二毛钱一斤,胡乱堆放在吱嘎作响的旧三轮车上,吃力地蹬到废品站去,嗣后统统化为纸桨。奖状、奖牌掺杂于车上,“凄凄惨惨戚戚”,分明是最伤心了。
有人认为:“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于传之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经具有的血肉相连的感情。”由于网络、电脑囊括了古今天下所有的文字,我以为从今往后,传统的书斋恐怕也要连根拔掉了。
我这书房明亮宽敞,有南北两大天窗,腾出来后,当然有新的用场。孙女刚过一岁,就爱在其间爬来爬去,作为爷爷,我怎么也把她哄不出去。腾出就好了,晚辈可作放置杂物的库房,可在里边的玩具车上搭鞋袜、晾尿布。
我今年66岁,为什么写这样有违吉祥的文字呢?人生的标志是年岁,而每个人的年岁是依仗道听途说来计算的,生命具体而实在的表现应是时间。何谓时间?时为时,间为空,时间正是时与空的交叉点,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交叉点,过去与未来皆无从把握,生命一旦离开交叉点,烟消雾散,立即就亮出空寂与虚无的本相。我上大学时,同宿舍共住6人,已有二人相继离世,这二位当年生龙活虎,远比我强壮。由此忖度,人人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生命尺度理应是平等的,时人的平均年龄如果是70岁,70岁前,活一天即少一天,过了70岁,能活一天则是赚一天矣。古稀之年是个天造地设的门槛,倘能预先准备后事,认真地攫弃尘缘,会不会在桑榆之年,活得更安逸、更坦然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