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适当而又形象地应用肢体语言,就可以使一年级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印象深刻,达到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肢体语言,一年级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那些用口头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它还可以使这些学习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能够很好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肢体语言在本学科中起到的作用做具体分析。
一、 利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因而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创设同学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一年级下册中“我的好习惯”中“我们有精神”一课,笔者在上课铃响时,扮演了一个无精打采的人,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假装在讲台桌上打瞌睡。学生很不解,有的学生朝着笔者询问,有的学生跑上讲台,还有的学生则呆呆地站在原地.但很明显,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笔者见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挑起,便开始了本堂课的第一个游戏:你演我猜,让同桌两人商量好,一个同学模仿生活中没有精神的样子,另一个同学则扮演有精神的样子,然后让在底下的同学们猜谁是有精神的人。同学们便兴致勃勃地开始进行模仿,创设了各种场景:有的扮演刚起床的情景,一个同学无精打采,妈妈怎么也叫不醒,同桌则扮演闹钟一响就精神饱满的起床,自觉刷牙洗脸。有的扮演上课的情景,一个同学趴在桌上,蔫蔫的模样,不发言不参与班级活动,另一个同学则扮演上课专注力集中,积极发言。学生自己将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你演我猜玩得如火朝天,在即将下课的时候,笔者做了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有精神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同学们都点点头,将肢体语言带入课堂让同学既玩得开心,也将学习延伸至生活,与生活相结合,就能很直观地让孩子理解“我们有精神”的意思。这样的一堂课既有趣又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 利用肢体语言正面评价引导学生的参与
正因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是体验性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学真正的困难之处在于要激励孩子,特别是一些比较害羞、不善表达的孩子参与进课堂非常困难,往往都会变成部分孩子畅所欲言、另一部分孩子却始终被动甚至从未参与其中的一个尴尬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一直是高高在上,满面怒意,那么孩子往往会心存畏惧,有话不敢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效果远远大于口头评价。
在教学中,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经常词不达意,磕磕绊绊,这时其他同学往往便会暗自嘲笑。此时,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鼓励的表情或眼神,其效果便如同一盏明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遇到过一个从来不曾主动参与课堂发言的孩子第一次举手,他对《可爱的动物》一课中,课件上出示的小狗很喜欢,想要表达自己家中也有一只这样可爱的小狗,却因紧张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旁边的孩子毫不留情地肆意嘲笑。笔者没有说话,用手势示意其他孩子安静,轻轻拍了他的肩膀,用眼神给予他肯定,这个孩子仿佛得到了极大的鼓勵,鼓了鼓勇气说了一句话:“我家里也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布丁。”答案虽然很简单,但那个孩子却像是从中汲取到了勇气,在后来的课堂中,慢慢地变得勇敢起来。
本课程的教学,其实答案并不唯一,评价也更当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及时予以鼓励,一个赞扬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抚摸都会是孩子视若珍宝的评价。
三、 利用肢体语言以行移情影响学生的行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10岁的儿童,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这些准则在他们看来都是由权威人士如父母、老师、警察等制定的,每个人都必须尊崇,而这里面老师是学生最常接触的,特别是低龄段学生处于较低层次,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形象是高大的,甚至高出实际情况,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即我们所说的“向师性”。学生强烈地向师性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言传身教,无声的行动比有声的语言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在教学中,笔者在教到一年级下册“我们的好习惯”中“我们爱整洁”一课时,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总是衣着干净整洁、办公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班主任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一年级3班的黄老师很明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笔者注意到黄老师的班级讲台桌总是打理得整整齐齐,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讲台四周也都擦洗得干干净净。3班的孩子们不仅自己的座位干净放整齐,而且教室四周的落叶也都用小扫把一一扫起。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在课后认真地观察了其他的几个班级,发现讲台整洁干净的班级,学生的位置纸屑也是最少的。于是,在第二次上课前,笔者在进班级时,特地提前了三分钟进班级,进班前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衣服,进入班级,也不先上课,而是认真地将被粉笔屑粘到的讲台桌打扫干净,将残余粉笔的黑板擦干净,学生先是不解,但很快便有个别的孩子将地板上的纸屑扫起,随后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仅仅三分钟时间便将笔者强调了大半学期毫无进展的卫生做好。
肢体语言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正面评价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行为,而且也能让老师从学生的表情中收获这节课的教学动态,一堂的优秀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良好的,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语言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学会技能,表情是面带微笑的,参与度高,举手踊跃,接收能力差的学生面带无奈,眉头微皱,参与度低,更有甚者,目光呆滞,这是在走神。此时,教师要区别对待,以期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缪金龙.例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用”[J].教学与管理,2013(2):29-30.
[2]杨晨曦.从听见你的声音到听懂你的“声音”:对小学低龄段师生有效交流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52(9):61.
作者简介:
杨肖璇,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双塔小学。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肢体语言,一年级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那些用口头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它还可以使这些学习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能够很好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肢体语言在本学科中起到的作用做具体分析。
一、 利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因而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创设同学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一年级下册中“我的好习惯”中“我们有精神”一课,笔者在上课铃响时,扮演了一个无精打采的人,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假装在讲台桌上打瞌睡。学生很不解,有的学生朝着笔者询问,有的学生跑上讲台,还有的学生则呆呆地站在原地.但很明显,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笔者见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挑起,便开始了本堂课的第一个游戏:你演我猜,让同桌两人商量好,一个同学模仿生活中没有精神的样子,另一个同学则扮演有精神的样子,然后让在底下的同学们猜谁是有精神的人。同学们便兴致勃勃地开始进行模仿,创设了各种场景:有的扮演刚起床的情景,一个同学无精打采,妈妈怎么也叫不醒,同桌则扮演闹钟一响就精神饱满的起床,自觉刷牙洗脸。有的扮演上课的情景,一个同学趴在桌上,蔫蔫的模样,不发言不参与班级活动,另一个同学则扮演上课专注力集中,积极发言。学生自己将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你演我猜玩得如火朝天,在即将下课的时候,笔者做了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有精神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同学们都点点头,将肢体语言带入课堂让同学既玩得开心,也将学习延伸至生活,与生活相结合,就能很直观地让孩子理解“我们有精神”的意思。这样的一堂课既有趣又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 利用肢体语言正面评价引导学生的参与
正因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是体验性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学真正的困难之处在于要激励孩子,特别是一些比较害羞、不善表达的孩子参与进课堂非常困难,往往都会变成部分孩子畅所欲言、另一部分孩子却始终被动甚至从未参与其中的一个尴尬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一直是高高在上,满面怒意,那么孩子往往会心存畏惧,有话不敢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效果远远大于口头评价。
在教学中,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经常词不达意,磕磕绊绊,这时其他同学往往便会暗自嘲笑。此时,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鼓励的表情或眼神,其效果便如同一盏明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遇到过一个从来不曾主动参与课堂发言的孩子第一次举手,他对《可爱的动物》一课中,课件上出示的小狗很喜欢,想要表达自己家中也有一只这样可爱的小狗,却因紧张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旁边的孩子毫不留情地肆意嘲笑。笔者没有说话,用手势示意其他孩子安静,轻轻拍了他的肩膀,用眼神给予他肯定,这个孩子仿佛得到了极大的鼓勵,鼓了鼓勇气说了一句话:“我家里也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布丁。”答案虽然很简单,但那个孩子却像是从中汲取到了勇气,在后来的课堂中,慢慢地变得勇敢起来。
本课程的教学,其实答案并不唯一,评价也更当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及时予以鼓励,一个赞扬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抚摸都会是孩子视若珍宝的评价。
三、 利用肢体语言以行移情影响学生的行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10岁的儿童,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这些准则在他们看来都是由权威人士如父母、老师、警察等制定的,每个人都必须尊崇,而这里面老师是学生最常接触的,特别是低龄段学生处于较低层次,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形象是高大的,甚至高出实际情况,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即我们所说的“向师性”。学生强烈地向师性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言传身教,无声的行动比有声的语言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在教学中,笔者在教到一年级下册“我们的好习惯”中“我们爱整洁”一课时,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一个总是衣着干净整洁、办公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班主任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一年级3班的黄老师很明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笔者注意到黄老师的班级讲台桌总是打理得整整齐齐,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讲台四周也都擦洗得干干净净。3班的孩子们不仅自己的座位干净放整齐,而且教室四周的落叶也都用小扫把一一扫起。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在课后认真地观察了其他的几个班级,发现讲台整洁干净的班级,学生的位置纸屑也是最少的。于是,在第二次上课前,笔者在进班级时,特地提前了三分钟进班级,进班前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衣服,进入班级,也不先上课,而是认真地将被粉笔屑粘到的讲台桌打扫干净,将残余粉笔的黑板擦干净,学生先是不解,但很快便有个别的孩子将地板上的纸屑扫起,随后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仅仅三分钟时间便将笔者强调了大半学期毫无进展的卫生做好。
肢体语言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正面评价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行为,而且也能让老师从学生的表情中收获这节课的教学动态,一堂的优秀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良好的,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不同,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语言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学会技能,表情是面带微笑的,参与度高,举手踊跃,接收能力差的学生面带无奈,眉头微皱,参与度低,更有甚者,目光呆滞,这是在走神。此时,教师要区别对待,以期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缪金龙.例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用”[J].教学与管理,2013(2):29-30.
[2]杨晨曦.从听见你的声音到听懂你的“声音”:对小学低龄段师生有效交流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52(9):61.
作者简介:
杨肖璇,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双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