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源于闽浙边界深山腹地的西浦溪与犀溪从西面与北面奔袭而来,在这里交融汇聚。巨大的水流碰撞声震动天庭,于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地中闪出一道峡谷,亮出一块盆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为避战乱从浙江会稽(今绍兴)一路南迁至寿宁犀溪的缪录,其后裔见此青山秀水之地,便逐渐移居于此,因村庄坐落溪水之西,故取名“西浦”。
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距浙江泰顺县城仅十几公里,闽浙边界崇山峻岭的阻隔,使这方青秀之地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正因为比较封闭,故山水依旧,生态原始,习俗沿袭,人文景观得以较好存留。走进西浦,让你感受到的是这座千年古村的恬静与纯美。
积翠重苍深山滋养的两条大溪环绕着西浦。这里的水与这里的天一样蓝幽幽的,一如大地的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蓝天,显得是那样的含蓄文静。“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置身其间,亦觉融于天地之间,顿感心清身轻。面对这大树下古渡口一弯静默而清澈的溪流,不禁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身临其境的联想给人一种久违重逢的愉悦感觉。可当这静谧的水向前奔流冲向“鱼鳞坝”时,又是另一番景象,徐缓的溪水变成了湍急的浪波,层层叠叠,次第跌落,如盛开的白色杜鹃般布满溪面,犹宽幅瀑布横挂天地间。其声浪,其气势,大有“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意味。
西浦的水流变幻莫测,西浦的桥也形形色色。当地民谣曰:“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五桥”。西浦有马蹄桥、石板桥、木拱廊桥和钢筋水泥桥……桥,成了西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古代,为方便两岸往来,西浦人用最简便的办法进行沟通。他们在溪流浅处按一定间隔打下一块块方形石桩,形成齿状的水中石路,每隔6齿,旁倚一块矮石,以便行人交会相让。这种被称之“碇步”的石路(又称马蹄桥),西浦至今还保留三排,每排都长达80多齿。
碇步,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琴桥,石为“琴键”,水奏和声,脚踩碇石,心生乐章。走在清流湍急的“琴键”上,与水花四溅的急流相近相亲,极富刺激,甚至有些惊险,却别有一番情趣。沈从文先生故乡凤凰古城的沱江碇步,为这个“中国最美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多少人为之歌为之吟。西浦拥有三排“碇步”,且都位于坡坝之上,碇石间清流潺潺,坝坡上雪浪翻滚,极富浪漫情调。
“碇步”虽美其名“马蹄桥”,其实只是一条低矮石齿路,一遇大水就被淹没,失去应有的作用。后来西浦人在“碇步”上方建起一座石板桥——永安桥。这座全石砌造的桥梁有16组桥墩,每组上铺5排并拢的长条石,80根首尾相接、密不透缝的石板连成一座平直的大桥雄踞溪面,飞架南北,气势恢宏。为防漂流物冲撞桥身,桥墩上方还立了一排称之“石将军”的护墩石,而桥的下方则筑起一道石坝,坝上设一排“碇步”,上拦下固,有效地减缓流速、保护桥身。这座“寿宁最长,闽东仅有”的石板长桥历160余年的溪流冲击,依然完好如初,巍巍然屹立于西浦溪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条石板桥肩负着闽浙交往的重任,沟通南北,人来货往,使西浦成了商贾往来的旺地,聚集着各方的“仙气”。桥头的“聚仙亭”和亭中磨得发光的石板凳见证了当年盛况。“仙气”的积聚,带动了集市贸易,亭前的百米小街当年商铺林立,人流熙攘,成了闽浙边界寿(宁)泰(顺)之间这个村落的商业、交通和信息的中心。如今虽因路向改变集市不复存在,然从两排相向而立的木屋和石板铺就的闪亮路面还能依稀领略当年的繁华情景。
如果说雄健的石板桥如山里硬汉用肩膀扛起一段岁月的话,那么溪面上的贯木拱廊桥则如村姑般展示其妩媚姿色。“一桥一景兮景各异,最具魅力兮数廊桥。彩虹卧波兮凌云志,如山廊屋兮挺九霄。”这说的就是西浦的福寿木拱廊桥。福寿桥因建在状元缪蟾当年赴京赶考时走过的“前桥”遗址上,故又名“状元桥”。长40.7米,宽4.9米,桥的拱架由数十根巨木在不用一根铆钉的情况下穿插叠架而成,桥身有18开间76柱。廊屋两边设有两排木凳供行人歇息。远看如一座飞檐翘角的恢宏木屋屹立溪面。
比起“碇步”的“双脚戏水”和石板桥的“两翼生风”来,走在这种似厝亦桥、既遮风又挡雨的廊桥上,不仅安全而且舒适。桥居犀水高处,凭栏远眺,可见群峰竞秀,万木滴翠,流水欢歌东去,潭渊绿染天际,闽浙边界的远山近壑尽收眼底。难怪许多来到这里的游人只要走一回福寿桥,便“爱在廊桥”,赞叹不已。
西浦水美、桥美,村落民居也美。沿溪而建的村庄,半是流水半是厝。岸边柳丝起舞,溪面绿波荡漾,氤氲流淌,满目清翠。溪边几棵与村庄患难与共、风雨相守数百年的高大古樟,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些历尽沧桑的树中王者被尊为“状元树”,受到人们如敬神般的敬重,也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村巷坊间,古老的土楼、灰瓦的木屋和敞亮的白墙楼房沿溪随岸,各就其位,“千年名村”的石牌楼高高屹立村头,格外醒目。鹅卵石编织的村间小道一头连着古屋,一头通向新居,历史和现代在这里碰撞,于古香飘逸中映透出现代气息。看惯了水泥森林的我们,当然更喜欢探访古朴的建筑。村中隔河相望的两座缪氏宗祠,规模宏大,造型华丽,翼角飞扬,古色古香,祠中那极显奢华的古戏台更吸引人的眼球。还有气势轩昂、雕饰精美的缪家宅院,坐落于村西山坳里庵祠合一的“荆山祠”……品读这一处处古建筑,让人感受闽浙边界山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的太阴宫,堪称西浦古建筑之“祖”,这座依山而建、面迎两溪的宫庙,大殿正中三个龛供奉的全是女性菩萨:陈靖姑、妈祖、南海观音。令人惊讶的是大殿藻井和两侧壁画,历经700多个春秋,色彩依然不减当年,《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故事人物和跃跃欲斗的锦鸡、翩翩开屏的孔雀,栩栩如生,鲜亮如初。
地灵人杰、山水竞秀的宝地西浦孕育出了一批聪颖人才。从西浦“南阳祠”谱牒记载中得知,自唐代始迁肇基以来,缪姓人才辈出,先后走出文武状元和进士20位,以及众多的举人、贡生、太学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还涌现出数十位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祠堂大殿正中高悬一块精制的巨匾特别引人注目,匾上刻“状元”两个漆金大字,中部上方还刻“旨”字,匾之四周饰以金漆花边。这块古老的牌匾记录着这里曾出过状元的史实。
这里所说的状元就是缪蟾。查《寿宁县志》得知:“缪蟾,字升之,一都(犀溪西浦村)人。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补修职郎,转儒林郎,武学博士。”据西浦《缪氏宗谱》记载:“蟾才貌双全,宋绍定五年(1232年),理宗皇帝以皇姑临安公主赘蟾为驸马,蟾官至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又载:“父守愚,淳熙五年(1178年)特奏名,初任黄陂县主簿,后诰封翰林学士,奉议大夫。”史料还记载,宋理宗皇帝在招聘缪蟾为驸马时曾发诏文曰:“昆山宝玉,年少登科。羡龙头之首占,才貌冠世,抒输忠之勤渠,实临风之玉树,照乘之明珠也。”
缪蟾高中状元后,寿宁县城和犀溪、西浦村都先后建起状元坊,还将绕穿县城的寿宁母亲河取名为蟾溪,以显荣耀和纪念。明末寿宁县令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写道:“……而蟾之称状元为是。今子孙请重建于西溪,余姑听之,以为诸生劝。”冯氏同意缪蟾后裔请求于西浦立坊。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所立牌坊均已毁坏,仅留基石。上世纪90年代西浦村重建了雄伟的状元坊,成了钟灵毓秀山村的重要标志。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状元坊内镌刻的这首《应举晓行》的状元缪蟾自述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学习、奋力前行。向往文化、追求文明的优良传统正在这个峰峦叠嶂的村庄里弘扬光大。
福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距浙江泰顺县城仅十几公里,闽浙边界崇山峻岭的阻隔,使这方青秀之地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正因为比较封闭,故山水依旧,生态原始,习俗沿袭,人文景观得以较好存留。走进西浦,让你感受到的是这座千年古村的恬静与纯美。
积翠重苍深山滋养的两条大溪环绕着西浦。这里的水与这里的天一样蓝幽幽的,一如大地的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蓝天,显得是那样的含蓄文静。“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置身其间,亦觉融于天地之间,顿感心清身轻。面对这大树下古渡口一弯静默而清澈的溪流,不禁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身临其境的联想给人一种久违重逢的愉悦感觉。可当这静谧的水向前奔流冲向“鱼鳞坝”时,又是另一番景象,徐缓的溪水变成了湍急的浪波,层层叠叠,次第跌落,如盛开的白色杜鹃般布满溪面,犹宽幅瀑布横挂天地间。其声浪,其气势,大有“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意味。
西浦的水流变幻莫测,西浦的桥也形形色色。当地民谣曰:“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五桥”。西浦有马蹄桥、石板桥、木拱廊桥和钢筋水泥桥……桥,成了西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古代,为方便两岸往来,西浦人用最简便的办法进行沟通。他们在溪流浅处按一定间隔打下一块块方形石桩,形成齿状的水中石路,每隔6齿,旁倚一块矮石,以便行人交会相让。这种被称之“碇步”的石路(又称马蹄桥),西浦至今还保留三排,每排都长达80多齿。
碇步,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琴桥,石为“琴键”,水奏和声,脚踩碇石,心生乐章。走在清流湍急的“琴键”上,与水花四溅的急流相近相亲,极富刺激,甚至有些惊险,却别有一番情趣。沈从文先生故乡凤凰古城的沱江碇步,为这个“中国最美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多少人为之歌为之吟。西浦拥有三排“碇步”,且都位于坡坝之上,碇石间清流潺潺,坝坡上雪浪翻滚,极富浪漫情调。
“碇步”虽美其名“马蹄桥”,其实只是一条低矮石齿路,一遇大水就被淹没,失去应有的作用。后来西浦人在“碇步”上方建起一座石板桥——永安桥。这座全石砌造的桥梁有16组桥墩,每组上铺5排并拢的长条石,80根首尾相接、密不透缝的石板连成一座平直的大桥雄踞溪面,飞架南北,气势恢宏。为防漂流物冲撞桥身,桥墩上方还立了一排称之“石将军”的护墩石,而桥的下方则筑起一道石坝,坝上设一排“碇步”,上拦下固,有效地减缓流速、保护桥身。这座“寿宁最长,闽东仅有”的石板长桥历160余年的溪流冲击,依然完好如初,巍巍然屹立于西浦溪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条石板桥肩负着闽浙交往的重任,沟通南北,人来货往,使西浦成了商贾往来的旺地,聚集着各方的“仙气”。桥头的“聚仙亭”和亭中磨得发光的石板凳见证了当年盛况。“仙气”的积聚,带动了集市贸易,亭前的百米小街当年商铺林立,人流熙攘,成了闽浙边界寿(宁)泰(顺)之间这个村落的商业、交通和信息的中心。如今虽因路向改变集市不复存在,然从两排相向而立的木屋和石板铺就的闪亮路面还能依稀领略当年的繁华情景。
如果说雄健的石板桥如山里硬汉用肩膀扛起一段岁月的话,那么溪面上的贯木拱廊桥则如村姑般展示其妩媚姿色。“一桥一景兮景各异,最具魅力兮数廊桥。彩虹卧波兮凌云志,如山廊屋兮挺九霄。”这说的就是西浦的福寿木拱廊桥。福寿桥因建在状元缪蟾当年赴京赶考时走过的“前桥”遗址上,故又名“状元桥”。长40.7米,宽4.9米,桥的拱架由数十根巨木在不用一根铆钉的情况下穿插叠架而成,桥身有18开间76柱。廊屋两边设有两排木凳供行人歇息。远看如一座飞檐翘角的恢宏木屋屹立溪面。
比起“碇步”的“双脚戏水”和石板桥的“两翼生风”来,走在这种似厝亦桥、既遮风又挡雨的廊桥上,不仅安全而且舒适。桥居犀水高处,凭栏远眺,可见群峰竞秀,万木滴翠,流水欢歌东去,潭渊绿染天际,闽浙边界的远山近壑尽收眼底。难怪许多来到这里的游人只要走一回福寿桥,便“爱在廊桥”,赞叹不已。
西浦水美、桥美,村落民居也美。沿溪而建的村庄,半是流水半是厝。岸边柳丝起舞,溪面绿波荡漾,氤氲流淌,满目清翠。溪边几棵与村庄患难与共、风雨相守数百年的高大古樟,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些历尽沧桑的树中王者被尊为“状元树”,受到人们如敬神般的敬重,也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村巷坊间,古老的土楼、灰瓦的木屋和敞亮的白墙楼房沿溪随岸,各就其位,“千年名村”的石牌楼高高屹立村头,格外醒目。鹅卵石编织的村间小道一头连着古屋,一头通向新居,历史和现代在这里碰撞,于古香飘逸中映透出现代气息。看惯了水泥森林的我们,当然更喜欢探访古朴的建筑。村中隔河相望的两座缪氏宗祠,规模宏大,造型华丽,翼角飞扬,古色古香,祠中那极显奢华的古戏台更吸引人的眼球。还有气势轩昂、雕饰精美的缪家宅院,坐落于村西山坳里庵祠合一的“荆山祠”……品读这一处处古建筑,让人感受闽浙边界山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的太阴宫,堪称西浦古建筑之“祖”,这座依山而建、面迎两溪的宫庙,大殿正中三个龛供奉的全是女性菩萨:陈靖姑、妈祖、南海观音。令人惊讶的是大殿藻井和两侧壁画,历经700多个春秋,色彩依然不减当年,《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故事人物和跃跃欲斗的锦鸡、翩翩开屏的孔雀,栩栩如生,鲜亮如初。
地灵人杰、山水竞秀的宝地西浦孕育出了一批聪颖人才。从西浦“南阳祠”谱牒记载中得知,自唐代始迁肇基以来,缪姓人才辈出,先后走出文武状元和进士20位,以及众多的举人、贡生、太学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还涌现出数十位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祠堂大殿正中高悬一块精制的巨匾特别引人注目,匾上刻“状元”两个漆金大字,中部上方还刻“旨”字,匾之四周饰以金漆花边。这块古老的牌匾记录着这里曾出过状元的史实。
这里所说的状元就是缪蟾。查《寿宁县志》得知:“缪蟾,字升之,一都(犀溪西浦村)人。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补修职郎,转儒林郎,武学博士。”据西浦《缪氏宗谱》记载:“蟾才貌双全,宋绍定五年(1232年),理宗皇帝以皇姑临安公主赘蟾为驸马,蟾官至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又载:“父守愚,淳熙五年(1178年)特奏名,初任黄陂县主簿,后诰封翰林学士,奉议大夫。”史料还记载,宋理宗皇帝在招聘缪蟾为驸马时曾发诏文曰:“昆山宝玉,年少登科。羡龙头之首占,才貌冠世,抒输忠之勤渠,实临风之玉树,照乘之明珠也。”
缪蟾高中状元后,寿宁县城和犀溪、西浦村都先后建起状元坊,还将绕穿县城的寿宁母亲河取名为蟾溪,以显荣耀和纪念。明末寿宁县令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写道:“……而蟾之称状元为是。今子孙请重建于西溪,余姑听之,以为诸生劝。”冯氏同意缪蟾后裔请求于西浦立坊。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所立牌坊均已毁坏,仅留基石。上世纪90年代西浦村重建了雄伟的状元坊,成了钟灵毓秀山村的重要标志。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状元坊内镌刻的这首《应举晓行》的状元缪蟾自述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刻苦学习、奋力前行。向往文化、追求文明的优良传统正在这个峰峦叠嶂的村庄里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