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优秀散文,通过对其语言的品味鉴赏,意在尝试对学生进行鉴赏训练,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而领悟散文之美,陶冶美好情操。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
有人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名篇,它创造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地,文中贮满了浓浓的诗意,朴素淡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一篇抒写“真我”的佳作,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既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又奏出了作者心灵的乐章;我要说,《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它新奇、优美、恬淡、秀丽,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一、用字遣词准确——细腻美
例句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又给人以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例句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点缀”一词不仅写出了满地满塘绿叶,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白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用它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得生动形象。尤其是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不仅暗合了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耐人寻味。
二、比喻新鲜贴切——形象美
例句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实为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着展着,但喻体中的女郎却是旋着舞着的,不然,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不需修饰已达到准确,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舞女的裙并非任何时候都与荷叶相似,只有舞到高潮,裙子因急旋而展开的那一瞬间,二者才相似,这就赋予了荷叶以动态美、形象美。
例句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苍茫月下荷花的白色的光闪闪烁烁与一粒粒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隐约约又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花带着水珠晶莹剔透也与刚刚沐浴过的美人暗合。同一个本体,作者用不同的喻体来形容,来状态,来描绘,写出了花的盛开和含苞欲放的不同,从色彩和光华上写出荷花之美,写出荷花的光泽耀人,晶莹可爱。
三、通感新颖奇特——和谐美
1.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往往可以相互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功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寒碧”;声音似乎有形象,如“声音尖”;温度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气味似乎有锋芒,如“怪味刺鼻”。这些都是感觉上的相通,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有深切的感受,二是两种感觉在心理上必须具有相似点。这种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成为“通感”。
2.找出文中的“通感”句并作探讨解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一句,将“清香”比作歌声,第二句,将“光与影”搭配而成的景象比作名曲,似乎不伦不类,好像不合情理。但是,①句中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感觉。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赏花时嗅到的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②句的相似点是“和谐”——高低、缓急错落有致。这种特殊的比喻,不仅在形似更在于神似。它是一种内在的美、和谐的美,这种美,不但给人以享受,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四、叠词柔婉舒缓——音韵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个突出表现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一连串的叠词的使用,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结合在一起,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以“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刻画它的深度,用“蓊蓊郁郁”凸显树木的繁茂,写实效果鲜明,同时,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赋有音乐美。
五、小结
《荷塘月色》使我们欣赏到了细腻美、形象美、和谐美和音韵美。郁达夫曾评价朱自清先生:“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而《荷塘月色》的美还不止这些,诸如景物描写的圣洁美、阴柔美,隐隐约约的朦胧美,浓妆淡抹的典雅美,疏散与严整相统一的匀称美等。有人说:“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套用:“朱自清是说不尽的,他的《荷塘月色》也是说不尽的,《荷塘月色》的美更是说不尽的!”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朱乔森.朱自清全集(1-12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3]朱自清.朱自清回忆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杨紫涵(1993—),女,河南省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KYJJ23。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
有人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名篇,它创造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地,文中贮满了浓浓的诗意,朴素淡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一篇抒写“真我”的佳作,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既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又奏出了作者心灵的乐章;我要说,《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它新奇、优美、恬淡、秀丽,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一、用字遣词准确——细腻美
例句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又给人以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例句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点缀”一词不仅写出了满地满塘绿叶,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白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用它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得生动形象。尤其是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不仅暗合了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耐人寻味。
二、比喻新鲜贴切——形象美
例句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实为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着展着,但喻体中的女郎却是旋着舞着的,不然,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不需修饰已达到准确,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舞女的裙并非任何时候都与荷叶相似,只有舞到高潮,裙子因急旋而展开的那一瞬间,二者才相似,这就赋予了荷叶以动态美、形象美。
例句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苍茫月下荷花的白色的光闪闪烁烁与一粒粒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隐约约又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花带着水珠晶莹剔透也与刚刚沐浴过的美人暗合。同一个本体,作者用不同的喻体来形容,来状态,来描绘,写出了花的盛开和含苞欲放的不同,从色彩和光华上写出荷花之美,写出荷花的光泽耀人,晶莹可爱。
三、通感新颖奇特——和谐美
1.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往往可以相互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功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寒碧”;声音似乎有形象,如“声音尖”;温度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气味似乎有锋芒,如“怪味刺鼻”。这些都是感觉上的相通,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有深切的感受,二是两种感觉在心理上必须具有相似点。这种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成为“通感”。
2.找出文中的“通感”句并作探讨解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一句,将“清香”比作歌声,第二句,将“光与影”搭配而成的景象比作名曲,似乎不伦不类,好像不合情理。但是,①句中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感觉。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赏花时嗅到的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②句的相似点是“和谐”——高低、缓急错落有致。这种特殊的比喻,不仅在形似更在于神似。它是一种内在的美、和谐的美,这种美,不但给人以享受,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四、叠词柔婉舒缓——音韵美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一个突出表现是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一连串的叠词的使用,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结合在一起,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以“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刻画它的深度,用“蓊蓊郁郁”凸显树木的繁茂,写实效果鲜明,同时,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赋有音乐美。
五、小结
《荷塘月色》使我们欣赏到了细腻美、形象美、和谐美和音韵美。郁达夫曾评价朱自清先生:“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而《荷塘月色》的美还不止这些,诸如景物描写的圣洁美、阴柔美,隐隐约约的朦胧美,浓妆淡抹的典雅美,疏散与严整相统一的匀称美等。有人说:“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套用:“朱自清是说不尽的,他的《荷塘月色》也是说不尽的,《荷塘月色》的美更是说不尽的!”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朱乔森.朱自清全集(1-12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3]朱自清.朱自清回忆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杨紫涵(1993—),女,河南省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KYJJ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