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余年,每每看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窘态,总是心感忧虑和不安。要想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突破小课堂的束缚,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犁松肥沃的“土壤”。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那便是:夯实基础,创新求异。
一、夯实基础: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读写相连,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要想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础,就要重视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让学生积极投身到阅读教学过程,激活思维。我校从2000年起在初一、初二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上课时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质疑、交流、讨论,再由教师作出评价、释疑,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教师还可印发相关的阅读文章,要求结合课文写评论、读后感或联系实际写相关的感悟文章。这样研究性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如何获取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学、学会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在此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刨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的一些怪异想法也都给予鼓励和引导,做到“风马牛也相及”。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觉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创新思维,为写作思路的畅通、灵感的萌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改革家或创造发明家,无一不是摆脱传统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者。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作家,也几乎都是博古通今、关注社会人生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们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也许是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大多墨守成规,对自己陌生的课题知识不愿涉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这恰恰又使他们错过了再次学习的机会。由于很少涉猎书、报、杂志及网络,学生写作时思路狭窄,语言干瘪,文章缺乏时代气息和厚重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读报、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例如,我校自去年秋天开始全面学习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有搞社会调查的,有就某些社会热点给报刊写评论的,有组织网络研讨会的,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新求异: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悟中得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摄、联、悟、写、评”的模式进行各类文体、各种题材、各种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全程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悟中得法,求异创新。
摄:即广泛摄取。要求学生准备两本作文笔记本,一是观察日记本,要求每天坚持不间断地把大事小事记下来;二是阅读积累本,要求他们“书报杂志常阅读,书籍报刊手边放,词句信息分类记,百科知识装满仓,每次作文广交流”。
联:即联系。引导学生以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社会、现象与本质、事与理、正与反、逆与顺、表与里等为线索进行“联”的训练。
悟:即感悟。①创设氛围,引起共生效应。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交流的关系,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引发“思维碰撞”,引起“共生效应”。②创造环境,引发契机。运用形象触发、哲理点发、美感诱发、环境感发的方法诱导学生忘我投入、心灵感应,从而达到潜意识的显化。③强化训练,激活思维。“悟”要靠思维来完成,“悟”的内容分为悟理、悟法、悟言。“悟理”的训练具体为顺向、逆向、聚合、发散、辩证等五个逐步深入的思维习惯。“悟法”,是将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归纳,附以示例,通过导悟和分项训练,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灵活自如选择运用。“悟言”,是按“大纲”要求对语言进行专项悟解、专项训练。
写:进行句、段、篇的成形训练和文章修改训练。一周一文,全面与重点结合,成文与修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作文的求异创新能力。
评:写后要评。评的形式不拘一格,可老师评、自评、互评、大家评等。通过评,选出新颖的文章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这样,通过“摄、联、悟、写、评”的全程训练,学生在“摄”的指导下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生活,获得见闻感受,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积累;通过“联”沟通了各种联系,拓宽了写作空间;通过“悟”点燃思维的火花,捕捉创新的灵感;通过“写”强化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写作的技巧;通过“评”激励学生,激发其写作热情。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训练,写作教学生动活泼,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促使其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夯实基础: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读写相连,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要想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础,就要重视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让学生积极投身到阅读教学过程,激活思维。我校从2000年起在初一、初二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上课时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质疑、交流、讨论,再由教师作出评价、释疑,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教师还可印发相关的阅读文章,要求结合课文写评论、读后感或联系实际写相关的感悟文章。这样研究性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如何获取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学、学会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在此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刨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学生的一些怪异想法也都给予鼓励和引导,做到“风马牛也相及”。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觉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创新思维,为写作思路的畅通、灵感的萌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改革家或创造发明家,无一不是摆脱传统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者。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作家,也几乎都是博古通今、关注社会人生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们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也许是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大多墨守成规,对自己陌生的课题知识不愿涉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这恰恰又使他们错过了再次学习的机会。由于很少涉猎书、报、杂志及网络,学生写作时思路狭窄,语言干瘪,文章缺乏时代气息和厚重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读报、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例如,我校自去年秋天开始全面学习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有搞社会调查的,有就某些社会热点给报刊写评论的,有组织网络研讨会的,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创新求异: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悟中得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摄、联、悟、写、评”的模式进行各类文体、各种题材、各种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全程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悟中得法,求异创新。
摄:即广泛摄取。要求学生准备两本作文笔记本,一是观察日记本,要求每天坚持不间断地把大事小事记下来;二是阅读积累本,要求他们“书报杂志常阅读,书籍报刊手边放,词句信息分类记,百科知识装满仓,每次作文广交流”。
联:即联系。引导学生以时间与空间、自然与社会、现象与本质、事与理、正与反、逆与顺、表与里等为线索进行“联”的训练。
悟:即感悟。①创设氛围,引起共生效应。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交流的关系,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引发“思维碰撞”,引起“共生效应”。②创造环境,引发契机。运用形象触发、哲理点发、美感诱发、环境感发的方法诱导学生忘我投入、心灵感应,从而达到潜意识的显化。③强化训练,激活思维。“悟”要靠思维来完成,“悟”的内容分为悟理、悟法、悟言。“悟理”的训练具体为顺向、逆向、聚合、发散、辩证等五个逐步深入的思维习惯。“悟法”,是将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归纳,附以示例,通过导悟和分项训练,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灵活自如选择运用。“悟言”,是按“大纲”要求对语言进行专项悟解、专项训练。
写:进行句、段、篇的成形训练和文章修改训练。一周一文,全面与重点结合,成文与修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作文的求异创新能力。
评:写后要评。评的形式不拘一格,可老师评、自评、互评、大家评等。通过评,选出新颖的文章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这样,通过“摄、联、悟、写、评”的全程训练,学生在“摄”的指导下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生活,获得见闻感受,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积累;通过“联”沟通了各种联系,拓宽了写作空间;通过“悟”点燃思维的火花,捕捉创新的灵感;通过“写”强化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写作的技巧;通过“评”激励学生,激发其写作热情。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训练,写作教学生动活泼,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促使其写作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