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可以称为大师或奇人的人,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过人之处。
晚清道光年间,广东南海泌冲有这么一个人,父亲和外祖父都是学养深厚的“数学爱好者”,自然给了他那个年代少有的数理启蒙教育。他自小受在乡村私塾教学的父亲的影响,10岁时,就接触了《周易》《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年纪稍大,他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对传统文化宽泛的认知,加上他对算术浓厚的兴趣,为他日后研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他悟性极高,就像后来人对他评价时提及的一样:“聪敏绝世,覃思声音文字度数之源。尤精天文历算,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静极生明,多具神解。”当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广东后,他通过自学,将中西方文化精粹加以融合,独自对光学、数学、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化学及地理学进行了研究。
1836年,也就是他17岁那一年,他读《梦溪笔谈》时,其中关于塔倒影与阳遂倒影同理的章节,让他一下子着了迷并陷入其中。湖光塔影在别人看来,也许司空见惯,但于他而言,却是有待捕捉定格的奇幻胜景。就这样,他对透镜成像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头扎入了对光学的研究之中,研究出了光的折射、反射、散射原理,以及小孔成像、透镜聚焦成像原理。
1844年,他一边研制摄影器具,一边结合国外有关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工艺,发明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率先将其运用到地图绘测拍摄中,并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
地球球形说在15世纪末已经得到了西方的广泛认可,中国清代接受这个学说比西方整整晚了200 多年,当时,甚至仍有多数压倒少数的声音反对球形说。但他没有被反对说左右,欣然接受了这个理论,并迅速進入研究阶段。他认为,地球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小,是椭圆形的,在测算时,应“以椭圆曲率算之”,他以曲线来表示经纬线的画法,使绘图技术趋于准确,也为古老中国实地实测、勘测地表地质打开了一扇尘封之门。他同时撰写了《度算版释例》,阐明了度算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随后,他制造过对数尺、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天体仪等,并通过论著《乘方捷术》《磬求重心说》《格术补》等,论证了他对力学、光学、数学的理论见解。
因沉迷于科学研究,视科学研究为专笃使命,他清心寡欲,不赴科举,终其一生仍是秀才。他不迷官场,恬退自甘,在数、图、器的把玩中,实现了中国读书人一次整体性的脱胎换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可以肯定地说,他是能荟萃中西学说,并且融会贯通的为数不多的奇才之一。郭嵩焘特疏将他推荐给朝廷,他称病推辞;曾国藩在两江视察时,请他出任“制造总局”要职,也被他婉拒。
他以自制的照相机和感光化合物拍了许多照片,其中一块珍藏在广州市博物馆的自拍像玻璃底版,于1973年冲印出了极为清晰的属于他本人的相片。正是:“自照原无意,呼之如有神。”有人在纪念他时,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楹联:“专横百家才大于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可以说,这一副楹联道出了他卓尔不群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在实验科学上卓尔不群的他,中国近代科学才不再显得那么落寞苍凉。
这个捕光捉影的民间奇人,就是晚清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的邹伯奇。虽然他只度过了50个春秋,但他却是一个让生命在光影间绽放的人,也是一个在有限的生命象限里,教光影定格重生的人。
(编辑
晚清道光年间,广东南海泌冲有这么一个人,父亲和外祖父都是学养深厚的“数学爱好者”,自然给了他那个年代少有的数理启蒙教育。他自小受在乡村私塾教学的父亲的影响,10岁时,就接触了《周易》《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年纪稍大,他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对传统文化宽泛的认知,加上他对算术浓厚的兴趣,为他日后研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他悟性极高,就像后来人对他评价时提及的一样:“聪敏绝世,覃思声音文字度数之源。尤精天文历算,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静极生明,多具神解。”当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广东后,他通过自学,将中西方文化精粹加以融合,独自对光学、数学、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化学及地理学进行了研究。
1836年,也就是他17岁那一年,他读《梦溪笔谈》时,其中关于塔倒影与阳遂倒影同理的章节,让他一下子着了迷并陷入其中。湖光塔影在别人看来,也许司空见惯,但于他而言,却是有待捕捉定格的奇幻胜景。就这样,他对透镜成像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头扎入了对光学的研究之中,研究出了光的折射、反射、散射原理,以及小孔成像、透镜聚焦成像原理。
1844年,他一边研制摄影器具,一边结合国外有关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工艺,发明并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率先将其运用到地图绘测拍摄中,并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
地球球形说在15世纪末已经得到了西方的广泛认可,中国清代接受这个学说比西方整整晚了200 多年,当时,甚至仍有多数压倒少数的声音反对球形说。但他没有被反对说左右,欣然接受了这个理论,并迅速進入研究阶段。他认为,地球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小,是椭圆形的,在测算时,应“以椭圆曲率算之”,他以曲线来表示经纬线的画法,使绘图技术趋于准确,也为古老中国实地实测、勘测地表地质打开了一扇尘封之门。他同时撰写了《度算版释例》,阐明了度算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随后,他制造过对数尺、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天体仪等,并通过论著《乘方捷术》《磬求重心说》《格术补》等,论证了他对力学、光学、数学的理论见解。
因沉迷于科学研究,视科学研究为专笃使命,他清心寡欲,不赴科举,终其一生仍是秀才。他不迷官场,恬退自甘,在数、图、器的把玩中,实现了中国读书人一次整体性的脱胎换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可以肯定地说,他是能荟萃中西学说,并且融会贯通的为数不多的奇才之一。郭嵩焘特疏将他推荐给朝廷,他称病推辞;曾国藩在两江视察时,请他出任“制造总局”要职,也被他婉拒。
他以自制的照相机和感光化合物拍了许多照片,其中一块珍藏在广州市博物馆的自拍像玻璃底版,于1973年冲印出了极为清晰的属于他本人的相片。正是:“自照原无意,呼之如有神。”有人在纪念他时,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楹联:“专横百家才大于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可以说,这一副楹联道出了他卓尔不群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在实验科学上卓尔不群的他,中国近代科学才不再显得那么落寞苍凉。
这个捕光捉影的民间奇人,就是晚清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的邹伯奇。虽然他只度过了50个春秋,但他却是一个让生命在光影间绽放的人,也是一个在有限的生命象限里,教光影定格重生的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