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航班备降包括航班紧急备降和非紧急备降。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航班备降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航班备降保障工作提出一些建設性优化措施。
关键词:航班备降;优化措施
航班备降是指航班因故不能或不宜降落在目的地机场而需在其他机场降落。包括航班紧急备降和非紧急备降。随着民航事业高速发展,航班数量日益增加,提高航班安全运行效率,尤其是做好特殊情况下备降航班保障工作,防范安全风险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出现过多起因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不顺畅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引起民航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对于航班备降保障问题进行多次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就当前航班备降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航班备降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航班备降保障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优化措施。
1 航班备降案例
1.1 案例过程:2011年12月4日,某航空公司一架机型波音B747飞机执行纽约至北京航班任务,因天气原因备降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在此期间,机组宣布进入紧急燃油状态,19:25(北京时间,下同)飞机出现低油量警告,19:40飞机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安全落地。飞机在正常进近等待过程中天气突然变差,周边机场处于边缘天气状态,机组拉升后按计划备降呼和,由于长时间等待和三边较长,机组预计在呼和可能进入紧急油量状态,签派部门与空管积极协调,采取直飞等手段,到达呼和上空后未进入紧急油量状态,飞机于19:41在呼和安全落地。
1.2 案例过程:2012 年 2 月 23 日,某航空公司一架机型空客 A321飞机执行上海虹桥至海口航班,由于天气原因,机组在海口复飞后申请备降深圳。备降深圳过程中,由于深圳机场不接受非紧急情况航班备降,致使该航班无法尽早得到备降许可,给空中飞行机组造成较大安全压力,迫使机组在紧急油量边缘宣布紧急情况。
2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问题分析
2.1 航班运行保障是一项涉及航空公司、空管、机场等多部门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每一位运行保障工作参与者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工作权职和利益诉求。当发生航班备降等特殊情况发生时,当事人往往在急于消除化解自身工作冲突环节时,缺少全局意识,忽略了自身行为给其他利益相关用户带来的不便,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航班“备而不能降”的现象发生。
2.2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信息传递环节不顺畅,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平台。例如涉及航班备降保障工作的要素信息气象、机位可用容量、空域限制、飞行计划等情况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共享,进而给一线运行人员工作带来被动,不能提前准备保障预案,确保备降航班顺畅安全运行。
2.3 航空公司运控部门对航班动态缺少实时有效监控,不能及时掌握目的地以及备降机场的天气状况,未能对飞行机组提供有力的运行支持,以致造成航班在处于紧急油量边缘的情况下,无法尽快备降的被动局面。我国许多航空公司使用国外机构的计算机飞行计划,往往忽略了对预期的流量控制、空域使用限制和备降机场保障等原因导致的不能按计划实施运行情况,加上签派员机械地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燃油计算,很可能出现飞机的实际燃油消耗超过计划加载的燃油量。运控部门缺少有效地空双向通讯手段,当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向机组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另外,航空公司与目的地备降机场未签署相关地面保障服务协议,造成许多机场不愿意接收无保障协议航班备降。
2.4 机场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在自身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充分考虑到飞行运行保障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做出“不接受非紧急情况航班备降”的规定,给飞行运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当有备降条件限制时,未按照相关规章要求及时发布航行通告,导致航空公司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机场的实际保障状况,影响航空公司正常飞行运行的实施,也给空中机组对特殊情况的处置造成很大被动。
2.5 某些空管部门管制员对特殊情况的处置经验不足,缺少主动服务意识,教条的按照机场规定,一味告知机组“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不接收备降”,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协调措施,为航班备降提供有效保障,在紧急状态下对形势的判断处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优化措施
3.1 牢固树立“大民航”意识,遵循保证安全第一、综合协调、保障有利的总体原则。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各运行保障部门应群策群力,完善航班备降工作保障流程,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航班运行协调机制,实现统一、协调、联动处置目标。
3.2 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运行单位协调工作,有效提高各运行部门工作的主动性。航班运行保障是一项依靠多部门协同配合、整体联动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建立航班运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航班运行协同决策(CDM)系统,各保障单位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实现航班运行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处置航班特情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复杂天气等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备降情况下,依靠航班运行协同决策等系统整合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来发挥作用。精确计算空域容量和机场保障能力,合理调控飞行流量,减少备降航班长时间延误现象发生。
3.3 强化航空公司签派员运行监控职责。放行航班前,准确掌握目的地机场、备降机场的天气和开放使用情况,严把放行关口,尽量避免备降情况发生。协助飞行机组正确决策,实现对飞行运行全程监控。根据不同运行环境和天气特点,做出燃油政策的调整,建立程序对实施国际远程运行的飞机燃油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利用数据链通信系统对正在执行航班任务的飞机燃油进行全程实时监控与管理,尤其实施二次放行的飞机。在飞行中,机长应定时实施燃油检查,准确估算剩余燃油,确保飞机顺利抵达备降机场着陆时的燃油不低于最终备份燃油。签派员要提前预判,向机组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优化运行控制流程,做好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提高签派员决策能力,将签派放行与运行监控有效结合,提高对航班运行风险的分析、评估和管控能力,做到为飞行排忧解难,为机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对飞行员特别是机长在特殊情况下决断能力的培训,飞行部门应对特殊天气、所飞机场和航线特点加强研究,及早制定预案。航空公司要积极主动地与本公司运行相关的备降机场协调,与相关机场管理机构签订接受备降航班飞机的各项保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4 机场要强化飞行保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接收备降航班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当对备降航班有条件限制时,充分考虑到对飞行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地区间各机场建立机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空管部门及航空公司可实时动态掌握周边机场情况,便于做好早期预案。当机场运行保障能力负荷达到临界值时,及时通报空管部门,提前预判并按程序发布相关航行通告。在航班发生紧急情况时,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为飞行安全提供保障服务。承担备降保障任务的机场,完善备降航班保障基础措施,在保障正常航班基础上预留一定比例的临时停机位给备降航班使用。当未签署备降保障协议的航空公司航班前来备降时,相关机场应当积极予以提供地面服务保障,不应借故推诿。机场地服部门及时向旅客通报备降航班最新信息,了解旅客需求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旅客尽早成行。
3.5 空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做好备降航班保障工作。管制员要密切关注周边机场天气演变趋势,及时掌握辖区内机场运行容量信息。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预报信息精准度,为运行部门提供可靠决策参考。管制员要主动询问机组飞行意图,积极同军方协调,申请开放临时空域资源,减少空中盘旋等待时间,及时准确向机场现场运行部门提供备降航班有关信息。通过开展模拟机大流量航班备降情况演练,锻炼特情处置应变能力,提高管制服务水平。
结束语
航空公司是航班备降的责任主体,空管和机场单位是航班备降的服务主体。只有三方运行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沟通,保证信息共享,建立长期运行协调机制,才能为航班备降工作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航班备降;优化措施
航班备降是指航班因故不能或不宜降落在目的地机场而需在其他机场降落。包括航班紧急备降和非紧急备降。随着民航事业高速发展,航班数量日益增加,提高航班安全运行效率,尤其是做好特殊情况下备降航班保障工作,防范安全风险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出现过多起因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不顺畅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引起民航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对于航班备降保障问题进行多次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就当前航班备降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航班备降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航班备降保障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优化措施。
1 航班备降案例
1.1 案例过程:2011年12月4日,某航空公司一架机型波音B747飞机执行纽约至北京航班任务,因天气原因备降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在此期间,机组宣布进入紧急燃油状态,19:25(北京时间,下同)飞机出现低油量警告,19:40飞机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安全落地。飞机在正常进近等待过程中天气突然变差,周边机场处于边缘天气状态,机组拉升后按计划备降呼和,由于长时间等待和三边较长,机组预计在呼和可能进入紧急油量状态,签派部门与空管积极协调,采取直飞等手段,到达呼和上空后未进入紧急油量状态,飞机于19:41在呼和安全落地。
1.2 案例过程:2012 年 2 月 23 日,某航空公司一架机型空客 A321飞机执行上海虹桥至海口航班,由于天气原因,机组在海口复飞后申请备降深圳。备降深圳过程中,由于深圳机场不接受非紧急情况航班备降,致使该航班无法尽早得到备降许可,给空中飞行机组造成较大安全压力,迫使机组在紧急油量边缘宣布紧急情况。
2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问题分析
2.1 航班运行保障是一项涉及航空公司、空管、机场等多部门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每一位运行保障工作参与者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工作权职和利益诉求。当发生航班备降等特殊情况发生时,当事人往往在急于消除化解自身工作冲突环节时,缺少全局意识,忽略了自身行为给其他利益相关用户带来的不便,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航班“备而不能降”的现象发生。
2.2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信息传递环节不顺畅,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平台。例如涉及航班备降保障工作的要素信息气象、机位可用容量、空域限制、飞行计划等情况不能做到及时准确共享,进而给一线运行人员工作带来被动,不能提前准备保障预案,确保备降航班顺畅安全运行。
2.3 航空公司运控部门对航班动态缺少实时有效监控,不能及时掌握目的地以及备降机场的天气状况,未能对飞行机组提供有力的运行支持,以致造成航班在处于紧急油量边缘的情况下,无法尽快备降的被动局面。我国许多航空公司使用国外机构的计算机飞行计划,往往忽略了对预期的流量控制、空域使用限制和备降机场保障等原因导致的不能按计划实施运行情况,加上签派员机械地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燃油计算,很可能出现飞机的实际燃油消耗超过计划加载的燃油量。运控部门缺少有效地空双向通讯手段,当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向机组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另外,航空公司与目的地备降机场未签署相关地面保障服务协议,造成许多机场不愿意接收无保障协议航班备降。
2.4 机场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在自身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充分考虑到飞行运行保障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做出“不接受非紧急情况航班备降”的规定,给飞行运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当有备降条件限制时,未按照相关规章要求及时发布航行通告,导致航空公司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机场的实际保障状况,影响航空公司正常飞行运行的实施,也给空中机组对特殊情况的处置造成很大被动。
2.5 某些空管部门管制员对特殊情况的处置经验不足,缺少主动服务意识,教条的按照机场规定,一味告知机组“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不接收备降”,未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协调措施,为航班备降提供有效保障,在紧急状态下对形势的判断处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 航班备降保障工作优化措施
3.1 牢固树立“大民航”意识,遵循保证安全第一、综合协调、保障有利的总体原则。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各运行保障部门应群策群力,完善航班备降工作保障流程,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航班运行协调机制,实现统一、协调、联动处置目标。
3.2 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运行单位协调工作,有效提高各运行部门工作的主动性。航班运行保障是一项依靠多部门协同配合、整体联动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建立航班运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航班运行协同决策(CDM)系统,各保障单位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实现航班运行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处置航班特情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复杂天气等导致的大面积航班备降情况下,依靠航班运行协同决策等系统整合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来发挥作用。精确计算空域容量和机场保障能力,合理调控飞行流量,减少备降航班长时间延误现象发生。
3.3 强化航空公司签派员运行监控职责。放行航班前,准确掌握目的地机场、备降机场的天气和开放使用情况,严把放行关口,尽量避免备降情况发生。协助飞行机组正确决策,实现对飞行运行全程监控。根据不同运行环境和天气特点,做出燃油政策的调整,建立程序对实施国际远程运行的飞机燃油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利用数据链通信系统对正在执行航班任务的飞机燃油进行全程实时监控与管理,尤其实施二次放行的飞机。在飞行中,机长应定时实施燃油检查,准确估算剩余燃油,确保飞机顺利抵达备降机场着陆时的燃油不低于最终备份燃油。签派员要提前预判,向机组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优化运行控制流程,做好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提高签派员决策能力,将签派放行与运行监控有效结合,提高对航班运行风险的分析、评估和管控能力,做到为飞行排忧解难,为机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对飞行员特别是机长在特殊情况下决断能力的培训,飞行部门应对特殊天气、所飞机场和航线特点加强研究,及早制定预案。航空公司要积极主动地与本公司运行相关的备降机场协调,与相关机场管理机构签订接受备降航班飞机的各项保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4 机场要强化飞行保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接收备降航班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当对备降航班有条件限制时,充分考虑到对飞行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地区间各机场建立机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空管部门及航空公司可实时动态掌握周边机场情况,便于做好早期预案。当机场运行保障能力负荷达到临界值时,及时通报空管部门,提前预判并按程序发布相关航行通告。在航班发生紧急情况时,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为飞行安全提供保障服务。承担备降保障任务的机场,完善备降航班保障基础措施,在保障正常航班基础上预留一定比例的临时停机位给备降航班使用。当未签署备降保障协议的航空公司航班前来备降时,相关机场应当积极予以提供地面服务保障,不应借故推诿。机场地服部门及时向旅客通报备降航班最新信息,了解旅客需求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旅客尽早成行。
3.5 空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做好备降航班保障工作。管制员要密切关注周边机场天气演变趋势,及时掌握辖区内机场运行容量信息。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预报信息精准度,为运行部门提供可靠决策参考。管制员要主动询问机组飞行意图,积极同军方协调,申请开放临时空域资源,减少空中盘旋等待时间,及时准确向机场现场运行部门提供备降航班有关信息。通过开展模拟机大流量航班备降情况演练,锻炼特情处置应变能力,提高管制服务水平。
结束语
航空公司是航班备降的责任主体,空管和机场单位是航班备降的服务主体。只有三方运行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沟通,保证信息共享,建立长期运行协调机制,才能为航班备降工作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