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让文言文课堂也"精彩"?笔者结合《孙权权学》一课的教学实例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文本 对话
[案例背景]
说到文言文,教师大多喜欢上,因为文言文一般都浅易,考试考察的重点就放在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因此教起来也简单:照着教参上把课文"串讲"一翻,基本上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呢,却十之八九讨厌文言文,课堂上被动接受,忙着记、背、练。这样的课堂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一篇篇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古文丧失了它本该有的营养后人的作用:学生没有品味到它的语言美,意蕴美。文言文的这种教学方式与语文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着很大的距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就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革新尝试,也有了一点收获。现简录下《孙权劝学》一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一点反思。
[案例描述]
首先我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中自然引入课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第一印象很好。
随即进入课堂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独自小声读、组内听读、听录音朗读、自由读、齐读。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解决生字、然后读一遍就翻译课文的桎梏。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初步进入文章中,对文意也有了大体的感知。在这基础上请学生译读课文,完成顺利。译读完毕,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顺此进入课堂第三环节——读出语气。
师:在刚才的译读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孙权为了让吕蒙增长才干,劝他读书。孙权在劝学时说了哪几句话?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关系、标点符号、语气词,揣摩一下孙权说这几句话时的语气各是怎样的。先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附:孙权的四句话: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④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七八分鐘后。
生1:第一句用劝说的语气来看,因为孙权举出了吕蒙学习的重要性,"卿今当涂掌事"。
生2:我觉得孙权是带着命令的语气说的,因为孙权是君,吕蒙是臣。
此时我抓住两位同学的发言,肯定他们分别从说话的内容和两人的身份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引领学生们更进一步走入文本:那么有无其它依据呢?比如句式,语气词等
生2:还有"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定,另外句末的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
只要学生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反应就很快。
生3:(有所悟,急着发言)我觉得也不是完全命令的硬梆梆的语气,因为从称呼"卿"上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挺关爱的。
有生插嘴"爱卿…"众生笑。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既严厉要求又关爱下属的语气吗?
生3试读。(重音处理不够好。)
师:不错,你认为此句的朗读重音该放在哪几个字上?再读一遍如何?
生3再读。
师:这次大有改进了。
师范读,然后大家齐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指导也必不可少。
师:第二句呢?
生1:生气的口吻。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吕蒙对他的劝学不接受,找"军中多务"的借口推辞了,孙权被惹火了。
这时我赶快赞扬他能联系上下文来分析。
生2:我觉得孙权在责备吕蒙。从"岂""邪"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反问句一般用"?",这里用是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3:语气强烈,读时要强调。
师:谁能带着责备的,生气的语气来读读此句呢?
生4读。大家给予了掌声。
然后所有男生齐读此句。
师:好,再看第三句,第四句。
(过程略)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孙权人物形象的分析。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对孙权语言的揣摩,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对属下既关爱又严格要求
生2:爱学习,身为君王还常读书,是个明君。
……
以下鲁肃、吕蒙的对话及两人的性格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学生们热情投入,效果超出我的预想。
在完成"读出语气,读出性格"这个学习环节后,学生也顺利地领会了本文"开卷有益""好读书"的主旨,最后下课的铃声在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声中响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给出的答案精彩纷呈。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可借鉴之处:
1、加强诵读。考虑到文章注重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教学设计时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去和文本对话,品味人物语言的情味,当学生能充满感情地读出三位人物各句话的语气时,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到位了。上课前我还担心学生在"读出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会有较大困难,没想到他们给了我一个惊喜,看来充分相信学生,还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给我们一份精彩。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古代私塾里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朗读,因为朗读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而这种音乐的美感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还时间给学生,让琅琅的读书声贯穿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应是我们要切实践行的。
当然在组织学生诵读时教师应做好指导:每遍(转下页)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文本 对话
[案例背景]
说到文言文,教师大多喜欢上,因为文言文一般都浅易,考试考察的重点就放在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因此教起来也简单:照着教参上把课文"串讲"一翻,基本上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呢,却十之八九讨厌文言文,课堂上被动接受,忙着记、背、练。这样的课堂不能使学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学生心动神摇。一篇篇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古文丧失了它本该有的营养后人的作用:学生没有品味到它的语言美,意蕴美。文言文的这种教学方式与语文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着很大的距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就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革新尝试,也有了一点收获。现简录下《孙权劝学》一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一点反思。
[案例描述]
首先我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中自然引入课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第一印象很好。
随即进入课堂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独自小声读、组内听读、听录音朗读、自由读、齐读。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解决生字、然后读一遍就翻译课文的桎梏。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初步进入文章中,对文意也有了大体的感知。在这基础上请学生译读课文,完成顺利。译读完毕,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顺此进入课堂第三环节——读出语气。
师:在刚才的译读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孙权为了让吕蒙增长才干,劝他读书。孙权在劝学时说了哪几句话?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关系、标点符号、语气词,揣摩一下孙权说这几句话时的语气各是怎样的。先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附:孙权的四句话: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④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七八分鐘后。
生1:第一句用劝说的语气来看,因为孙权举出了吕蒙学习的重要性,"卿今当涂掌事"。
生2:我觉得孙权是带着命令的语气说的,因为孙权是君,吕蒙是臣。
此时我抓住两位同学的发言,肯定他们分别从说话的内容和两人的身份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引领学生们更进一步走入文本:那么有无其它依据呢?比如句式,语气词等
生2:还有"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定,另外句末的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
只要学生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反应就很快。
生3:(有所悟,急着发言)我觉得也不是完全命令的硬梆梆的语气,因为从称呼"卿"上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挺关爱的。
有生插嘴"爱卿…"众生笑。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既严厉要求又关爱下属的语气吗?
生3试读。(重音处理不够好。)
师:不错,你认为此句的朗读重音该放在哪几个字上?再读一遍如何?
生3再读。
师:这次大有改进了。
师范读,然后大家齐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指导也必不可少。
师:第二句呢?
生1:生气的口吻。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吕蒙对他的劝学不接受,找"军中多务"的借口推辞了,孙权被惹火了。
这时我赶快赞扬他能联系上下文来分析。
生2:我觉得孙权在责备吕蒙。从"岂""邪"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反问句一般用"?",这里用是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3:语气强烈,读时要强调。
师:谁能带着责备的,生气的语气来读读此句呢?
生4读。大家给予了掌声。
然后所有男生齐读此句。
师:好,再看第三句,第四句。
(过程略)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孙权人物形象的分析。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对孙权语言的揣摩,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对属下既关爱又严格要求
生2:爱学习,身为君王还常读书,是个明君。
……
以下鲁肃、吕蒙的对话及两人的性格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学生们热情投入,效果超出我的预想。
在完成"读出语气,读出性格"这个学习环节后,学生也顺利地领会了本文"开卷有益""好读书"的主旨,最后下课的铃声在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声中响起。
[案例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给出的答案精彩纷呈。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可借鉴之处:
1、加强诵读。考虑到文章注重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教学设计时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去和文本对话,品味人物语言的情味,当学生能充满感情地读出三位人物各句话的语气时,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到位了。上课前我还担心学生在"读出人物语气"这一环节会有较大困难,没想到他们给了我一个惊喜,看来充分相信学生,还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给我们一份精彩。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古代私塾里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朗读,因为朗读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而这种音乐的美感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还时间给学生,让琅琅的读书声贯穿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应是我们要切实践行的。
当然在组织学生诵读时教师应做好指导:每遍(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