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文化积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成为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几千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就有“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孟子有过“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是强调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帮助被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人格的发展和塑造,即达到育人的目的。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帮助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让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的一定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性人才这个教学理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重要发。随着中职教育的深度推进,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也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就在这个背景下,有的中职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文化课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学文化课,文化课被排挤,学习越来越功利化,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被轻视甚至是忽视,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往往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成为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人,成为发展不健全的人,这有悖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有悖于教育育人的目的标。
要改变目前在中职学校出现的这种状况,除了继续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外,还要重视中职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来弥补他们在软件上的硬伤,培养出既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肩负着这一神圣而又崇高的使命。
二、语文课程在中职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1、学科自身内容的感化作用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和文化载体。它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它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包含了大千世界的各种原理、事理、伦理、道德;它的内容包含丰富的情感性,凝聚了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因素,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无一不在其中;它还包含着各种审美特质,展示着大千世界的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植根于这充满人文情怀的广袤土壤,在这遍土壤里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脊梁。今天,古老的文明更散发出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人类灵魂深处的这些情怀正是通过语文课程这个载体传达出来,这也是语文课程的精髓所在。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2009年教育部新编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判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中职语文担当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职责。对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涵养,即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就担当着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广大职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容辞刻不容缓义应该完成的任务。
3、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差,自我内驱力弱,正面的说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反感的。语文的人文性是在师、生、教材三者之间平等和谐中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和融合,它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人性的而非机械性的,是从精神层面上感染激励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滋养,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学生接受的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
另一方面,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生动,教育方式的曲径通幽,可以使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觉地在具体情境里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去感受人物与事件,认识社会生活,吸收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提高思想觉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最直接、最感动人的,最能说服人的,对人生的影响也是任何硬性教育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高度,担负起“树人”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
实施人文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人”,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情感体验。在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习的氛围才能被营造出来,学习的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才能有课堂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创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实施人文教育才有希望。
2、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兴趣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关键
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兴趣教师是关键。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中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影响很大,爱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没有爱心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没有爱心的老师更不可能有人文情怀。
除了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外,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很重要,文学总是和历史、哲学紧紧相连,文为心声,作家们总能使我们走入他人的时代,去领略我们不曾经 历的人和事。语文老师就是带领学生带入他人时代,让学生去感受,去经历,去判断,进而引导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逐渐健康“成人”的过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视为差生的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实施者的教师,还要有高度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努力挖掘,促进其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在语文课堂上要以真实的精神和情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时机会。在《项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并为此负出沉重代价的玛蒂尔德,又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光彩照人,让人怜爱,敢于负责的路瓦载夫人。在这些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或许有些不妥或偏激,但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出来,参与进来,甚至是在争辩式讨论中他们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不是什么和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3、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是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挖掘教材,文以载道。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文本,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在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的猫的让人怜爱,冰心的小橘灯的通明彻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国尽忠,为义捐躯的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可以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刘和珍、柔石、殷夫、布鲁诺等人的磅礴正气。这些在教材中出现的形象,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阅读《将进酒》可以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未来靠自己去奋斗,欣赏《致橡树》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独立的人格,什么是人格的尊严,讲析《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让学生看到司马迁经历的磨难,经历的苦难和痛苦,让学生明白“偶像”的真正内涵。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这种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美学功能,也体现出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人文魅力所在。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魅力,倾心倾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文本中的那些人文精神就会变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的因子被唤醒时,他们才会有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让学生在《绝版的周庄》感受到人们中对故土、家园的深沉厚重的爱;要在《我的母亲》《卖白菜》中体会到亲情的至尊与美好;要在《牡丹的拒绝》中主动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去领略和享受那空灵世界的一份寂静之美。
总之,通过文本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语文就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甚至就在他们身边,语文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语文的教化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占有突出的地位。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足够的合作意识,建立对群体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他的未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颁布)
[2]国家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02月23日发布
[3]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1-4册.主编: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006年6月第2版
[4]中等职业学校课改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 上下册.主编:倪文锦,于黔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刘献君:《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003年4月
[6]董春华:《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渐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8]柳海树,柳宇,李彩娥:《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的理念》,《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7期
(作者单位:四川新津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几千年前的思想家庄子就有“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孟子有过“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是强调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帮助被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人格的发展和塑造,即达到育人的目的。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帮助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让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的一定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性人才这个教学理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非常重要发。随着中职教育的深度推进,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也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就在这个背景下,有的中职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文化课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学文化课,文化课被排挤,学习越来越功利化,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被轻视甚至是忽视,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往往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成为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人,成为发展不健全的人,这有悖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有悖于教育育人的目的标。
要改变目前在中职学校出现的这种状况,除了继续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外,还要重视中职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来弥补他们在软件上的硬伤,培养出既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肩负着这一神圣而又崇高的使命。
二、语文课程在中职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1、学科自身内容的感化作用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和文化载体。它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它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包含了大千世界的各种原理、事理、伦理、道德;它的内容包含丰富的情感性,凝聚了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因素,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无一不在其中;它还包含着各种审美特质,展示着大千世界的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植根于这充满人文情怀的广袤土壤,在这遍土壤里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脊梁。今天,古老的文明更散发出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人类灵魂深处的这些情怀正是通过语文课程这个载体传达出来,这也是语文课程的精髓所在。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2009年教育部新编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判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中职语文担当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职责。对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涵养,即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就担当着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广大职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容辞刻不容缓义应该完成的任务。
3、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差,自我内驱力弱,正面的说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反感的。语文的人文性是在师、生、教材三者之间平等和谐中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和融合,它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人性的而非机械性的,是从精神层面上感染激励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滋养,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学生接受的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
另一方面,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生动,教育方式的曲径通幽,可以使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觉地在具体情境里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去感受人物与事件,认识社会生活,吸收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提高思想觉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最直接、最感动人的,最能说服人的,对人生的影响也是任何硬性教育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高度,担负起“树人”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
实施人文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是“人”,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情感体验。在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习的氛围才能被营造出来,学习的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才能有课堂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创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实施人文教育才有希望。
2、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兴趣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关键
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兴趣教师是关键。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中职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影响很大,爱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没有爱心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没有爱心的老师更不可能有人文情怀。
除了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外,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很重要,文学总是和历史、哲学紧紧相连,文为心声,作家们总能使我们走入他人的时代,去领略我们不曾经 历的人和事。语文老师就是带领学生带入他人时代,让学生去感受,去经历,去判断,进而引导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逐渐健康“成人”的过程。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视为差生的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实施者的教师,还要有高度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选择,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努力挖掘,促进其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在语文课堂上要以真实的精神和情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时机会。在《项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并为此负出沉重代价的玛蒂尔德,又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光彩照人,让人怜爱,敢于负责的路瓦载夫人。在这些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或许有些不妥或偏激,但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出来,参与进来,甚至是在争辩式讨论中他们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不是什么和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3、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是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挖掘教材,文以载道。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文本,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在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的猫的让人怜爱,冰心的小橘灯的通明彻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国尽忠,为义捐躯的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可以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刘和珍、柔石、殷夫、布鲁诺等人的磅礴正气。这些在教材中出现的形象,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阅读《将进酒》可以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未来靠自己去奋斗,欣赏《致橡树》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独立的人格,什么是人格的尊严,讲析《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让学生看到司马迁经历的磨难,经历的苦难和痛苦,让学生明白“偶像”的真正内涵。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提升,这种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美学功能,也体现出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人文魅力所在。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人文魅力,倾心倾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文本中的那些人文精神就会变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的因子被唤醒时,他们才会有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让学生在《绝版的周庄》感受到人们中对故土、家园的深沉厚重的爱;要在《我的母亲》《卖白菜》中体会到亲情的至尊与美好;要在《牡丹的拒绝》中主动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去领略和享受那空灵世界的一份寂静之美。
总之,通过文本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语文就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甚至就在他们身边,语文离他们是如此之近,语文的教化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占有突出的地位。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足够的合作意识,建立对群体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他的未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颁布)
[2]国家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02月23日发布
[3]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1-4册.主编: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006年6月第2版
[4]中等职业学校课改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 上下册.主编:倪文锦,于黔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刘献君:《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003年4月
[6]董春华:《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渐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8]柳海树,柳宇,李彩娥:《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的理念》,《新课程(中学版)》2009年7期
(作者单位:四川新津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