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往昔的样子,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似乎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指当前,它也联结着未来。
后“新冠”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期期刊,我们本着大胆假设,让时间求证的方式,为读者总结了10种后“新冠”时代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至于是或否,就留给大家和时间来证明吧!
“我那位高冷的Sales,居然开始微信直播卖货了”
从线下到线上,考验的是销售的“带货”能力
“顾客就是上帝”这六个字对于奢侈品店来说,似乎不那么受用。每每游走在各个奢侈品店铺中间,即便已经准备好消费,但那些柜哥、柜姐的傲娇的脸都好像在说——服务我们会有,但笑脸别想了。
但疫情期间,客流量大大减少,这些平时高冷的销售们,似乎也开始做出了改变——朋友圈更新的更勤快了,你在线咨询他们的时候,回复也更快了,而且还愿意拍点上身照传给你看看,隔着屏幕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不止是奢侈品,大家都宅在家里,实体商场的营销人员都不能线下揽客了,因此在线和远程获客的方式受到了众人追捧。与此同时,随着营销手段的增多,朋友圈发布、小红书种草、抖音小视频……仿佛每位销售都在绞尽脑汁用更新颖、更高效的手段,吸引更多客户关注到自己,关注到品牌。而这一趋势,对于不太爱被随便搭讪的苏州人来说,很可能慢慢成为新的消费方式——毕竟除了奢侈品店,大多数店铺的销售都会给人太过热情的感觉,不仅一对一,而且会采用贴身服务,让人感觉不自在。
“从不在业主群发言的我,为了喝一杯喜茶,居然建了个团购群”
社区、社群营销正在走入我们生活
旧时,苏州人邻里间是非常热络的,到了夏天吃晚饭都会敞开着大门,孩子们这边吃点,那边喝点,热闹极了。如今,别说串门了,很多时候连对门住了几口人,可能都不清楚。很多社区都有业主群,但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屑加入的,或者,就算加入了,也仅仅是为了接收一些信息,而从不会发言。
但因为无法外出,有些全城送的外卖,单杯的快递费又太高,于是有热情的居民开始组织“团购”,通过业主群发布了消息,然后有意向购买的左邻右里再单独建了一个“团购群”用以喊外卖。
无论是社区亦或是此前就很热火的社群,接下来可能都会成为新的销售目标。这其实与实体店改变营销策略是息息相关的,线下店铺除了通过社交网站广撒网外,也正在通过社区营销(餐饮店铺居多)和社群营销(基于对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商品喜爱而建立关系的群体)更加精准地获客,从而达到传播自己商品的目的。
作为消费者呢,其实也不亏,毕竟线上消费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以及享受拼单和团购带来的经济上的优惠。
“回不去上班,那,干脆辞职好了”
身边自由职业者在增多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很多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小伙伴回了苏州,等复工后想要回去上班,要么发现本身所在城市疫情危险,要么是对方城市对外来人员要求隔离14天。不少人都在朋友圈感叹,复工难。
既然那么困难,也有任性的小伙伴,干脆辞了职,做起了自由职业——各个细分领域博主、短视频制作、在线翻译、公众号写作、代写代码……只要有一技之长,哪里都是机会。
苏州人向来求安稳,以往如果拥有一份“铁饭碗”,更是让人羡慕。但如今,不再单一的赚钱方式,加上年轻人思维越来越“放飞”,不少90后、95后的选择越来越多,只是,这些职业的生命力有多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辞职有风险,还望大家可以权衡好利弊,不能只看到人家自由的一面。
“隔着屏幕,我在强迫自己认真学习”
“云”课堂,到底效果如何,目前可能还未知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一出,网上段子就频出,特别是关于平时严肃的老师们被逼成了“十八线”主播的玩笑,一直没有停过。老师有苦恼,学生和家长们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本来就不自觉,“网课”等同于逼着家长也要坐在电脑前一起听课,而老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也没办法检验学生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2018年开始,线上付费学习就开始流行了起来。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着实又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机构参入到了这个行列,并且初尝甜头。但随着开学的脚步临近,学生们纷纷回到校园,线下课外培训恢复正常也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几十年来大家已经习惯的授课方式,还未知效果的线上教育,能否继续红火下去,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家长们是否愿意,让孩子们整天在电脑前学习,确实不好说。
“你说你,闹钟响了还在睡,靠你抢菜全家可能都要饿死”
从线下抢鸡蛋到线上抢菜,年轻人可能都输了
逛菜场,一直是老苏州的“社交”活动之一,东家长西家短,不知不觉中,还能免费拿点葱啊、蒜啊的。但疫情来袭,逛菜场是不可能的了,连超市都不太敢去,吃,就成了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刚刚不能出门的时候,年轻人是家里买菜的主力,一只手机,N个APP,手指点点,菜就能送到小区门口了。长辈们坐不住了,买了这么多年的菜,不能输啊!于是,在孩子们的“点拨”下,开始慢慢使用线上买菜,而且是越玩越溜。到后来,几个生鲜电商都因为蔬菜和肉类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开始采用早上集中上架的方式。这个时候,老年人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年轻人听到闹钟还得挣扎一下,老年人仿佛根本不需要闹钟,开抢前必定已经清醒,拿着手机等待菜品上架。这架势,仔细品品,跟超市里准点排队买鸡蛋,是不是很像。
实际上,生鲜电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白领们,早就习惯提前下单,晚上到家直接取菜。但又有数据表明,在疫情之前,生鲜电商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高,特别是苏州人,家里老人基本都愿意为小辈操持家务,你说没时间买菜,那么隔着一座城,我也能帮你把精挑细选的新鲜蔬菜送上门,这也就“抢了”不少生鲜电商的生意。 但习惯养成了是很难改变的,当长辈们也习惯了用APP买菜、买肉后,他们正在逐渐变成生鲜电商平台的忠实客户。或许这些电商们自己都没想到,疫情会把自己再次吹到了风口上。
“如果我有一辆车,那么回苏州也不会那么困难了”
车与房,真的不需要吗?
车与房,对于老苏州人来说,似乎是刚需。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不再那么强求。“房子可以租,生活是自己的就行”“网约车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自己开车”“我又没决定在一座城市一辈子,为什么要让房与车来束缚我”……年轻人有100种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买房、买车,但这一次,让他们很多人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可能欠妥。
“如果我有一辆车,爸妈就不用担心我在火车站、汽车站有被感染的可能”“如果我是业主,那么回苏州进小区,可能不用这么麻烦”,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虽然疫情只是特殊情况,但这些年轻人,特别是新苏州人对于车与房的思考,似乎又被提上了日程。
不少人表示,车子还能缓一缓,毕竟落地就贬值,但房子并不会有这样的尴尬,等疫情完全控住之后,也要加入买房大军。但要注意的是,现金流同样重要,万事都要量力而行。
“小毛小病,还需要立马往医院跑吗?”
在线问诊,你愿意接受吗?
拍张照,上传到网上,就可以初步诊断你得了哪个类型的病,并且指导如何用药。这样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属陌生。其实,这样的在线问诊,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
何为在线问诊呢?它是远程医疗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社交平台、App等线上方式,而远程医疗的范围则要更广,包括了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移动查房、远程健康监护等。
此前,在线问诊只是被小部分人认识,而这场疫情成为了加快远程医疗发展的一支催化剂。疫情期间,正常就医秩序被打破,使得用户更接受线上诊疗方式,也促使医疗机构更重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服务患者。
有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百度搜索指数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苏州人对于在线问诊的接受度如何呢?
记者问了身边不少朋友和朋友的家人,结果发现谨慎的老年人,对于这样的方式很多都是抗拒的。也是,回忆下小时候,一点小毛小病,爸妈总会立马动身去医院。但年轻人很多则表示,科技发展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今后如果只是一些小毛病,会考虑在线问诊方式。
“还是太天真,以前天天想居家办公,现在我特别怀念办公桌”
在线办公,离我们有多远
2月份中旬,不少企业都推迟了线下复工的时间,企业居家办公模式再次延长,这对员工的影响也各有千秋。有报告显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居家办公后,超6成人仍倾向于在办公室工作。
不難理解,居家办公看似悠闲,但影响的是工作效率。有人周一开工就在工作群里接下调研报告的撰写任务,但直至周四才正式动笔,有人居家办公时生活与工作难以完全分开,穿居家服、躺被窝里办公的职员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家里有“熊孩子”的员工,根本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虽然大众对线上办公并不感冒,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科技发展,各种线上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加速盛行、加速普及,科技公司也在通过自己努力,让在线办公可以变得更独立、更人性化,旨在可以改变大家的办公模式。至于最终效果,也只能交给时间了。
“事情按下了‘暂停键’,但贷款没有暂停啊”
突然感觉没有存款很心慌,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我们的上一辈,经历过计划经济,在花钱这个问题上,总是很节制、很理性。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特别是江南一带自小生活富足,对“钱”的观念一直是,反正总是够花的,所以存钱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85后、90后,超前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反而如果没有信用卡、没有花呗,在他们中才是异类。再加上,买房、买车年轻人几乎都多多少少都会背负些贷款。
疫情突袭,很多事情都按下了“暂停键”,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但银行贷款的扣款信息依然是准时到来。突然间,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
网上有人就发起一个调查,你的存款能让你安稳地度过多长时间。下面的回复,基本可以总结出来,大家果然赚得多花得多,加上贷款之类的必要开支,一年时间已经算很长了。这也给了大家一个警示,老一辈的经验还是要参考的,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原来,大数据这三个字,可以大派用场”
大数据早就与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
与2003年SARS暴发时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不少苏州人宅在家中都习惯了借助搜索引擎了解新增病例数量、城市疫情分布、交通车况查询等大数据。事实上,这不仅有利于人们配合各种疫情防控措施,同时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心理和恐慌情绪。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让数据多跑腿,也可以让疫情防控更精准。
能够迅速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与苏州多年来坚持“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紧密关系,其中有一点就是基于大数据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事实上,除了精准防疫,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分析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海量数据,发现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整合汇聚不同业务系统和平台,深度挖掘公众需求和政务服务之间的关联,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经过此次疫情,也相信我们的城市会继续在“智慧城市”的打造上面狠下功夫,让大家的生活都更便利。
后“新冠”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期期刊,我们本着大胆假设,让时间求证的方式,为读者总结了10种后“新冠”时代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至于是或否,就留给大家和时间来证明吧!
“我那位高冷的Sales,居然开始微信直播卖货了”
从线下到线上,考验的是销售的“带货”能力
“顾客就是上帝”这六个字对于奢侈品店来说,似乎不那么受用。每每游走在各个奢侈品店铺中间,即便已经准备好消费,但那些柜哥、柜姐的傲娇的脸都好像在说——服务我们会有,但笑脸别想了。
但疫情期间,客流量大大减少,这些平时高冷的销售们,似乎也开始做出了改变——朋友圈更新的更勤快了,你在线咨询他们的时候,回复也更快了,而且还愿意拍点上身照传给你看看,隔着屏幕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不止是奢侈品,大家都宅在家里,实体商场的营销人员都不能线下揽客了,因此在线和远程获客的方式受到了众人追捧。与此同时,随着营销手段的增多,朋友圈发布、小红书种草、抖音小视频……仿佛每位销售都在绞尽脑汁用更新颖、更高效的手段,吸引更多客户关注到自己,关注到品牌。而这一趋势,对于不太爱被随便搭讪的苏州人来说,很可能慢慢成为新的消费方式——毕竟除了奢侈品店,大多数店铺的销售都会给人太过热情的感觉,不仅一对一,而且会采用贴身服务,让人感觉不自在。
“从不在业主群发言的我,为了喝一杯喜茶,居然建了个团购群”
社区、社群营销正在走入我们生活
旧时,苏州人邻里间是非常热络的,到了夏天吃晚饭都会敞开着大门,孩子们这边吃点,那边喝点,热闹极了。如今,别说串门了,很多时候连对门住了几口人,可能都不清楚。很多社区都有业主群,但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屑加入的,或者,就算加入了,也仅仅是为了接收一些信息,而从不会发言。
但因为无法外出,有些全城送的外卖,单杯的快递费又太高,于是有热情的居民开始组织“团购”,通过业主群发布了消息,然后有意向购买的左邻右里再单独建了一个“团购群”用以喊外卖。
无论是社区亦或是此前就很热火的社群,接下来可能都会成为新的销售目标。这其实与实体店改变营销策略是息息相关的,线下店铺除了通过社交网站广撒网外,也正在通过社区营销(餐饮店铺居多)和社群营销(基于对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商品喜爱而建立关系的群体)更加精准地获客,从而达到传播自己商品的目的。
作为消费者呢,其实也不亏,毕竟线上消费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以及享受拼单和团购带来的经济上的优惠。
“回不去上班,那,干脆辞职好了”
身边自由职业者在增多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很多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小伙伴回了苏州,等复工后想要回去上班,要么发现本身所在城市疫情危险,要么是对方城市对外来人员要求隔离14天。不少人都在朋友圈感叹,复工难。
既然那么困难,也有任性的小伙伴,干脆辞了职,做起了自由职业——各个细分领域博主、短视频制作、在线翻译、公众号写作、代写代码……只要有一技之长,哪里都是机会。
苏州人向来求安稳,以往如果拥有一份“铁饭碗”,更是让人羡慕。但如今,不再单一的赚钱方式,加上年轻人思维越来越“放飞”,不少90后、95后的选择越来越多,只是,这些职业的生命力有多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辞职有风险,还望大家可以权衡好利弊,不能只看到人家自由的一面。
“隔着屏幕,我在强迫自己认真学习”
“云”课堂,到底效果如何,目前可能还未知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一出,网上段子就频出,特别是关于平时严肃的老师们被逼成了“十八线”主播的玩笑,一直没有停过。老师有苦恼,学生和家长们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本来就不自觉,“网课”等同于逼着家长也要坐在电脑前一起听课,而老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也没办法检验学生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2018年开始,线上付费学习就开始流行了起来。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着实又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机构参入到了这个行列,并且初尝甜头。但随着开学的脚步临近,学生们纷纷回到校园,线下课外培训恢复正常也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几十年来大家已经习惯的授课方式,还未知效果的线上教育,能否继续红火下去,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家长们是否愿意,让孩子们整天在电脑前学习,确实不好说。
“你说你,闹钟响了还在睡,靠你抢菜全家可能都要饿死”
从线下抢鸡蛋到线上抢菜,年轻人可能都输了
逛菜场,一直是老苏州的“社交”活动之一,东家长西家短,不知不觉中,还能免费拿点葱啊、蒜啊的。但疫情来袭,逛菜场是不可能的了,连超市都不太敢去,吃,就成了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刚刚不能出门的时候,年轻人是家里买菜的主力,一只手机,N个APP,手指点点,菜就能送到小区门口了。长辈们坐不住了,买了这么多年的菜,不能输啊!于是,在孩子们的“点拨”下,开始慢慢使用线上买菜,而且是越玩越溜。到后来,几个生鲜电商都因为蔬菜和肉类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开始采用早上集中上架的方式。这个时候,老年人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年轻人听到闹钟还得挣扎一下,老年人仿佛根本不需要闹钟,开抢前必定已经清醒,拿着手机等待菜品上架。这架势,仔细品品,跟超市里准点排队买鸡蛋,是不是很像。
实际上,生鲜电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白领们,早就习惯提前下单,晚上到家直接取菜。但又有数据表明,在疫情之前,生鲜电商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高,特别是苏州人,家里老人基本都愿意为小辈操持家务,你说没时间买菜,那么隔着一座城,我也能帮你把精挑细选的新鲜蔬菜送上门,这也就“抢了”不少生鲜电商的生意。 但习惯养成了是很难改变的,当长辈们也习惯了用APP买菜、买肉后,他们正在逐渐变成生鲜电商平台的忠实客户。或许这些电商们自己都没想到,疫情会把自己再次吹到了风口上。
“如果我有一辆车,那么回苏州也不会那么困难了”
车与房,真的不需要吗?
车与房,对于老苏州人来说,似乎是刚需。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不再那么强求。“房子可以租,生活是自己的就行”“网约车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自己开车”“我又没决定在一座城市一辈子,为什么要让房与车来束缚我”……年轻人有100种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买房、买车,但这一次,让他们很多人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可能欠妥。
“如果我有一辆车,爸妈就不用担心我在火车站、汽车站有被感染的可能”“如果我是业主,那么回苏州进小区,可能不用这么麻烦”,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虽然疫情只是特殊情况,但这些年轻人,特别是新苏州人对于车与房的思考,似乎又被提上了日程。
不少人表示,车子还能缓一缓,毕竟落地就贬值,但房子并不会有这样的尴尬,等疫情完全控住之后,也要加入买房大军。但要注意的是,现金流同样重要,万事都要量力而行。
“小毛小病,还需要立马往医院跑吗?”
在线问诊,你愿意接受吗?
拍张照,上传到网上,就可以初步诊断你得了哪个类型的病,并且指导如何用药。这样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属陌生。其实,这样的在线问诊,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
何为在线问诊呢?它是远程医疗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社交平台、App等线上方式,而远程医疗的范围则要更广,包括了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移动查房、远程健康监护等。
此前,在线问诊只是被小部分人认识,而这场疫情成为了加快远程医疗发展的一支催化剂。疫情期间,正常就医秩序被打破,使得用户更接受线上诊疗方式,也促使医疗机构更重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服务患者。
有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百度搜索指数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苏州人对于在线问诊的接受度如何呢?
记者问了身边不少朋友和朋友的家人,结果发现谨慎的老年人,对于这样的方式很多都是抗拒的。也是,回忆下小时候,一点小毛小病,爸妈总会立马动身去医院。但年轻人很多则表示,科技发展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今后如果只是一些小毛病,会考虑在线问诊方式。
“还是太天真,以前天天想居家办公,现在我特别怀念办公桌”
在线办公,离我们有多远
2月份中旬,不少企业都推迟了线下复工的时间,企业居家办公模式再次延长,这对员工的影响也各有千秋。有报告显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居家办公后,超6成人仍倾向于在办公室工作。
不難理解,居家办公看似悠闲,但影响的是工作效率。有人周一开工就在工作群里接下调研报告的撰写任务,但直至周四才正式动笔,有人居家办公时生活与工作难以完全分开,穿居家服、躺被窝里办公的职员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家里有“熊孩子”的员工,根本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虽然大众对线上办公并不感冒,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科技发展,各种线上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加速盛行、加速普及,科技公司也在通过自己努力,让在线办公可以变得更独立、更人性化,旨在可以改变大家的办公模式。至于最终效果,也只能交给时间了。
“事情按下了‘暂停键’,但贷款没有暂停啊”
突然感觉没有存款很心慌,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我们的上一辈,经历过计划经济,在花钱这个问题上,总是很节制、很理性。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特别是江南一带自小生活富足,对“钱”的观念一直是,反正总是够花的,所以存钱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85后、90后,超前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反而如果没有信用卡、没有花呗,在他们中才是异类。再加上,买房、买车年轻人几乎都多多少少都会背负些贷款。
疫情突袭,很多事情都按下了“暂停键”,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但银行贷款的扣款信息依然是准时到来。突然间,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
网上有人就发起一个调查,你的存款能让你安稳地度过多长时间。下面的回复,基本可以总结出来,大家果然赚得多花得多,加上贷款之类的必要开支,一年时间已经算很长了。这也给了大家一个警示,老一辈的经验还是要参考的,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原来,大数据这三个字,可以大派用场”
大数据早就与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
与2003年SARS暴发时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不少苏州人宅在家中都习惯了借助搜索引擎了解新增病例数量、城市疫情分布、交通车况查询等大数据。事实上,这不仅有利于人们配合各种疫情防控措施,同时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心理和恐慌情绪。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让数据多跑腿,也可以让疫情防控更精准。
能够迅速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与苏州多年来坚持“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紧密关系,其中有一点就是基于大数据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事实上,除了精准防疫,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分析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海量数据,发现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整合汇聚不同业务系统和平台,深度挖掘公众需求和政务服务之间的关联,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经过此次疫情,也相信我们的城市会继续在“智慧城市”的打造上面狠下功夫,让大家的生活都更便利。